馬濤,葉子蕾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yī)院 荔村社區(qū)健康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0)
腦卒中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給患者生命帶來巨大威脅。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順利度過危險期的腦卒中患者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等后遺癥,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身心健康[1]。既往研究表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接受必要的康復治療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是康復治療的方法較多,不同方法各有其特點[2-3]。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②首次發(fā)?。虎弁瓿呻A段性治療,目前處于出院恢復期;④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自愿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遺留運動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 合并嚴重器質性疾??;②合并意識障礙;③無法隨訪或可能失訪患者。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具體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壓、改善微循環(huán)及積極處理并發(fā)癥等。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再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其常規(guī)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社區(qū)康復治療方法如下:①醫(yī)院成立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治療小組,組內(nèi)成員定期上門為患者提供康復治療服務,1次/周,1~2 h/次,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患者家屬應積極配合,即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治療小組可對患者家屬進行培訓,患者家屬亦可平時多給予患者社區(qū)康復治療。②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其具體方法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讓患者端起一個空水杯并保持3~5 min,以鍛煉患者的平衡能力;其二是訓練患者自主更衣、進食及如廁等,以及其他一些日常動作,如上下樓梯、下棋及打算盤等,注意訓練者應保持足夠的耐心,訓練過程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③系統(tǒng)功能鍛煉:根據(jù)患者病情特點,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治療小組給予患者分階段功能鍛煉指導,具體實施時包括患側肢體的被動鍛煉、健側肢體的主動訓練,注意患側肢體、健側肢體均需要進行鍛煉。此外,小組成員還應與患者多溝通,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④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治療小組指導患者多參加文娛活動,這樣可以緩解患者由于疾病帶來的孤獨感,從而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
①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評分: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5]。②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CA)評分:該量表包括18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分為6分,總分108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越好[6]。③生活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評分:該量表包括5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分為7分,總分35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滿意度越高[7]。
采用SAS 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之間MBI評分、FCA評分、SWLS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配對設計t檢驗,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之間MBI評分、FCA評分、SWLS評分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例
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之間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比較: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 個月后及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組內(nèi)4 個時間點之間MBI評分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兩兩比較顯示兩組患者上述3個指標均以治療前最低,治療1 個月后次之,治療3個月后再次之,治療6個月后最高,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之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之間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及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 2~4。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評分比較 (±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6個月后 F值 P值觀察組 45 45.5±8.1 57.4±8.5 62.9±9.0 78.0±9.3 39.6480 0.000對照組 45 46.2±7.9 50.3±8.4 54.9±8.6 64.7±9.0 27.4117 0.000 t值 0.4150 3.9855 4.3111 6.8939 P值 0.679 0.000 0.000 0.000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 C A評分比較 (±s,分)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 C A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6個月后 F值 P值觀察組 45 52.7±6.8 64.9±7.4 74.6±7.5 82.1±8.7 36.1904 0.000對照組 45 53.4±7.0 60.7±7.2 66.8±7.8 74.3±9.0 21.3561 0.000 t值 0.4812 2.7288 4.8355 4.1800 P值 0.632 0.008 0.000 0.000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 WL S評分比較 (±s,分)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 WL 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6個月后 F值 P值觀察組 45 9.4±3.1 13.5±3.4 16.0±3.9 18.4±4.1 30.9163 0.000對照組 45 9.6±3.0 11.6±3.2 13.1±3.6 15.1±4.0 19.6518 0.000 t值 0.3110 2.7298 3.6653 3.8647 P值 0.757 0.008 0.000 0.000
腦卒中是一組表現(xiàn)為迅速出現(xiàn)的與腦部受累區(qū)域相關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急性血管性疾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及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8]。流行病學研究調查認為,腦卒中患者致殘率高達80%,這說明腦卒中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極高[9]?;谏鲜銮闆r,探索改善腦卒中后遺癥預后的理想方法已成為當前腦血管病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包括言語、運動及認知等方面功能障礙,而康復療法被認為是治療腦卒中后遺癥最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方法。馬書明等[10]報道,康復理療干預可以顯著提高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評分及MBI評分,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伍國維等[11]報道,綜合康復治療不能明顯改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但是其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眾所周知,腦卒中后遺癥的病程較長,如果患者一直在住院期間接受康復治療,這勢必會給患者家庭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在此背景下,社區(qū)康復療法被逐步應用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治療。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再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在治療后均得到顯著提高(P <0.01),而組間比較顯示兩組患者上述3個指標在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在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及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這3個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1)。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特點決定了其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那種康復方案治療腦卒中后遺癥可以一蹴而就,因此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后遺癥推崇“三級康復網(wǎng)”,即急診室或神經(jīng)內(nèi)科的早期康復治療、康復中心或康復病房的中期康復治療、社區(qū)或家中的后期康復[12-13]。由此可見,社區(qū)康復治療是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既往臨床已對社區(qū)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療效進行了初步探討,但是這些文獻報道的觀察指標較少,而本研究從MBI評分、FCA評分及SWLS評分等3個指標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可以比較全面地分析社區(qū)康復療法的具體作用。綜上所述,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的療效確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滿意度均得到顯著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Park BS, Kim MY, Lee LK, et al.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overground gait training and a gait trainer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on spatiotemporal gait parameters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J]. J Phys Ther Sci, 2015, 27(5): 1603-1607.
[2] 倪俊杰, 楊萬章, 向云. 腦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康復的研究進展 [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4(8): 859-862.
[3] Wen H, Alshikho MJ, Wang Y, et al. Correlation of fractional anisotropy with motor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fter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6, 97(9):1487-1495.
[4]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5, 48(4): 246-257.
[5] 何圣三, 高世毅. 腹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的療效評定[J]. 針灸臨床雜志, 2016, 32(9): 11-13.
[6] 徐漢平, 唐嵐, 周禮清, 等. 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理念下的作業(yè)訓練對社區(qū)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2016, 15(11): 875-877.
[7] 袁大偉, 李瑾. 認知行為治療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狀況及生活質量的療效研究[J]. 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 2015, 15(3): 243-245,246.
[8] Li R, Huang C, Chen J, et al. The role of uric acid as a potential neuroprotecta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eview of literature[J].Neurol Sci, 2015, 6(7): 1097-1103.
[9]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神經(jīng)康復學組,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衛(wèi)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 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4): 301-318.
[10] 馬書明, 楊勇. 康復理療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5, 12(16): 2384-2385.
[11] 伍國維.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廣州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44(3): 95-97.
[12] Cruz-Guisado V, Diaz-Borrego P, Romero-Romero B, et al.Measurement of the outcomes in acquired brain injury in a neurorehabilitation unit. A long-term study[J]. Revista de Neurología, 2017, 64(6): 257-263.
[13] Jae-Sung L, Dong-Wha K. Stroke connectom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sequela of stroke[J]. Journal of Stroke,2015, 17(3): 2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