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育萌
根據《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和《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具體應包括“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實驗與探究”“綠色應用”“表征符號”“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等方面,概括為化學基本觀念、“三重表征”思維、實驗探究能力三個基本要素。如何在學科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化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與實踐的熱點問題。下面以人教版“酸、堿、鹽”教學為例,呈現筆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建構化學基本觀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guī)律,形成化學基本觀念”?;瘜W基本觀念既不是化學知識,也不是化學知識的簡單組合,但化學基本觀念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化學知識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具體知識是化學基本觀念形成的載體,化學觀念是對具體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教學中要以化學基本觀念為線索,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轉向“觀念建構的教學”。
1.概念形成的過程,培養(yǎng)微粒觀、分類觀
【情景1】酸、堿、鹽概念的形成過程。
師:演示鹽酸、硫酸,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鈣溶液,氯化鈉溶液、硝酸鉀溶液、氯化鈉固體、無水酒精、蒸餾水的導電性實驗。
生:討論酸、堿、鹽溶液能導電的原因。
師:帶電微粒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請從金屬導電推測溶液導電的原因。
師:展示物質離解的微觀過程,如圖1。
【問題1】為什么氯化鈉固體、無水酒精、蒸餾水不導電?
生:氯化鈉固體中Na+和Cl-相互吸引不能自由移動,無水酒精中酒精分子不帶電,水的導電性很弱。
【問題2】酸、堿、鹽電離后一般形成幾部分?通過比較,你能歸納概括出酸堿鹽的概念嗎?
生:酸電離后形成H+和酸根離子兩部分,且陽離子全部是H+;堿電離后形成金屬離子和OH-兩部分,且陰離子全部是OH-;鹽一般電離成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
【情景2】探究酸、堿、鹽的分類和溶解性。
師:KCl、K2SO4、KNO3構成中有共同的K+,可以統(tǒng)稱為鉀鹽;Na2SO4、K2SO4、CuSO4構成中有共同的SO42-,稱為硫酸鹽。
【問題3】你能從中感悟出鹽的分類標準嗎?
生:按照鹽電離出的陽離子,鹽可以分為鈉鹽、銨鹽、鉀鹽等;按照鹽電離出的陰離子,鹽可以分為硫酸鹽、硝酸鹽、碳酸鹽等。
師:觀察附錄Ⅰ酸、堿、鹽溶解表,根據物質是否溶于水,鹽還可以怎么分類?堿呢?……
由于在探究酸、堿、鹽反應規(guī)律時要考慮物質的分類和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因此需要把教材重組,提前學習物質的分類,特別是酸、堿、鹽的分類,讓學生能從酸、堿、鹽的組成特征來區(qū)分物質類別,認識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引導學生根據物質的化學式的微觀構成并依據概念辨認酸、堿、鹽。
2.類比、歸納物質的性質規(guī)律,培養(yǎng)結構、性質關聯觀
【情景3】分組實驗如下。
分別向盛有2mL鹽酸、硫酸、白醋、氫氧化鈉溶液、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液和無色酚酞溶液。
生:歸納出紫色石蕊遇酸溶液變紅色,遇堿溶液變藍色;無色酚酞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色。
【問題4】為什么不同的酸或堿溶液能使相同的指示劑變色情況相同?
生:H2SO4(稀)=2H++SO42-
HCl(?。?H++Cl-
NaOH=Na++OH-
Ca(OH)2=Ca2++2OH-
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在不同的堿溶液中都含有OH-,堿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變藍色。
師:分別往碳酸鈉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觀察現象。
生:碳酸鈉性質呈現出堿溶液的性質,但結構與堿并不相似。
應用上述片段教學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中,采用類比、歸納法自主發(fā)現現象的相似性,運用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學科觀念,通過分析物質相似的結構,預測出物質可能出現的相似的性質,培養(yǎng)了推理和論證的學科思維。例如,從實驗探究中獲取鹽酸、硫酸的有關化學性質,通過類比、歸納,找出相似點和不同處,得出酸類物質的通性。同理,從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常見堿的化學性質歸納堿類物質的通性,如圖2所示。
3.自主形成物質間反應網絡圖,培養(yǎng)轉化觀
【情景4】視頻“溶洞的形成過程”。
師:溶洞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生:①洞頂石灰?guī)r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②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在地面形成石筍:Ca(HCO3)2 CaCO3↓+CO2↑+H2O。
【情景5】酸、堿、鹽之間相互反應物質連線接龍游戲。形成酸、堿、鹽知識網絡圖(如圖3),培養(yǎng)轉化觀。
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連線,逐漸形成酸、堿、鹽物質之間反應的知識網絡,以游戲接龍的形式展現學習效果,既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又減輕學生的負擔,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學習化學重要的學科方法,通過應用培養(yǎng)了物質反應和轉化的學科觀念。
二、深化“三重表征”思維
化學學科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化學家們認識物質、改造物質和應用物質的思想觀點、學科方法、思維方式,它們是化學學科的精髓。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三者之間靈活自由地轉化,是化學學習的實質,也是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維。
【情景6】酸和堿混合會發(fā)生化學反應嗎?
師生討論交流,確定實驗探究活動方案(如圖4)。
師:請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生:溶液先由無色變?yōu)榧t色,最后又變?yōu)闊o色。
【問題5】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結合圖5進行分析。
圖5 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示意圖
生:氫氧化鈉溶液中有Na+和OH-,酚酞遇到OH-變紅色,而鹽酸中有H+和Cl-,發(fā)生紅色消失的現象,說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fā)生了反應。而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示意圖顯示H+和OH-反應生成了H2O。
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反應的微觀過程:Na++OH-+H++Cl-=Na++Cl-+H2O
反應實質:H++OH- =H2O
師:簡易滅火器的原理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產生大量的CO2氣體,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生:Na2CO3+2HCl=2NaCl+H2O+CO2↑
【情景7】表演情景劇—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認識反應實質,幫助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生:扮演H+的男生和扮演Cl-的女生構成一對雙人舞伴HCl,扮演Na+的男生和扮演CO32-的女生構成另一對雙人舞伴Na2CO3,拉著雙手在跳舞,隨著教師發(fā)布指令交換舞伴,H+和CO32-結合形成H2CO3,Na+和Cl-結合生成NaCl。
師: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生:觀察物質構成的微觀示意圖,發(fā)現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的實質是2H++CO32-=H2CO3,H2CO3=H2O+CO2↑,即2H++CO32-=H2O+CO2↑,而Na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依然以Na+和Cl-形式存在,并沒有參加反應,它們是旁觀者。
【問題6】堿和鹽能反應嗎?鹽和鹽能反應嗎?
師:將下列各組物質兩兩混合,認真觀察實驗現象。①NaOH溶液和FeCl3溶液;②Ca(OH)2溶液和CuCO3;③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④NaCl溶液和KNO3溶液。
生:分組合作實驗……
利用實驗引導學生展開由中和反應到其他復分解反應的探究,從宏觀現象上觀察、描述,從微觀結構上解釋,以及用化學符號表征,交流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通過訓練讓學生抓住復分解反應的微觀本質分析問題,深化“三重表征”思維,實現認識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幫助學生順利突破復分解反應及其條件教學難點。
三、關注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不僅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更是一種學習方式,是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酸、堿、鹽的學習中教材安排了11個演示實驗、8個實驗與探究,充分顯示出實驗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中的重要性。
1.應用對比實驗方法,尋找物質共性和特性
【情景8】展示濃鹽酸和濃硫酸各一瓶,觀察顏色狀態(tài),打開瓶蓋,聞氣味。比較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
【情景9】演示實驗如下。
分別用小木棍蘸少量濃硫酸和濃鹽酸;分別把等量濃硫酸和濃鹽酸倒入盛等量水的試管中,用手觸摸試管壁。
【情景10】學生分組合作實驗。各展示一瓶NaOH和Ca(OH)2,觀察顏色狀態(tài);分別取少量NaOH和Ca(OH)2放置在表面皿上,觀察現象;分別把等量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倒入盛等量水的試管中,觀察溶解情況并用手觸摸試管壁。
對比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教學中采用對比實驗方法有利于用來辨別異同、區(qū)分物質的特性和共性。
2.設計情景問題組,螺旋提升探究能力
【情景11】展示一瓶實驗室久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師生共同走向探究之旅。
【問題7】如何檢驗它是否變質?
生:NaOH溶液與空氣中的CO2反應生成Na2CO3,檢驗它是否變質,實質是檢驗CO32-是否存在。而CO32-可以和酸中的H+反應產生CO2氣體,與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中的Ca2+、Ba2+溶液反應生成CaCO3、BaCO3沉淀,或與可溶性的鈣鹽、鋇鹽中的Ca2+、Ba2+溶液反應生成CaCO3、BaCO3沉淀。實驗方案如圖6所示。
【問題8】對這瓶氫氧化鈉變質程度做出猜想,并設計驗證方案。
生:猜想甲:可能部分變質,固體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猜想乙:可能全部變質,固體是Na2CO3。
師:兩種猜想共同之處是固體中都含Na2CO3,應從不同之處入手鑒別,即檢驗固體中是否有NaOH存在,其實就是檢驗OH-的存在問題。那么如何檢驗OH-的存在?
生:取樣于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若變紅色,說明OH-存在,猜想甲正確。
生:不能用無色酚酞溶液,因為Na2CO3也顯堿性,也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師:可見CO32-干擾了OH-的檢驗,所以應先加入試劑除去Na2CO3 。
生:討論實驗方案(如右上表所示)并驗證。
師:上述方案中BaCl2溶液可用什么物質替代?能否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替代BaCl2溶液?無色酚酞溶液可用什么物質替代?……
【問題9】如何除去這瓶已變質的NaOH溶液中的雜質Na2CO3?
生:要除去雜質Na2CO3,其實是除去CO32-,加入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產生CaCO3或BaCO3沉淀,過濾,得到NaOH溶液,變廢為寶。
師:剛才的“物質除雜”環(huán)節(jié)帶來什么啟示?
師生共同歸納:除雜時所加試劑不能和被提純的物質反應,反應后不能產生新的雜質,在保證除去雜質的同時,最好能增加被提純的物質,雜質最好轉變成氣體或沉淀,這樣易于物質的分離。
上述探究活動中,教師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充分挖掘實驗素材,將化學學科價值、化學基本觀念、化學三重表征、化學實驗探究進行有機整合,適時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且?guī)в刑魬?zhàn)性的問題,適當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順著思維的脈絡推進教學,從變化、檢驗、除雜、實驗設計等角度,多側面滲透“系統(tǒng)、組合、有序”的化學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知識和情感兩條主線的相互作用下深度學習。學生通過參與演示實驗或分組合作等具體的實踐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漸內化成自身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