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武
【摘 要】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教學的有效性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人們把關注的目光逐漸投向課堂,聚焦在課堂教學的效率上。本課題《普通高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圍繞有效、教學、教學策略等關鍵詞,以課堂教學模式為立足點展開探索與研究。“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成了我國21世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強調(diào)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本文以筆者所任職學校的實踐研究為例,探討旨在改變以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主動發(fā)展,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中,做到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教學質(zhì)量來自課堂的高效率。因此,進行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普通高中學校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勢在必行。
【關鍵詞】教學改革;有效教學;策略;學生發(fā)展;教學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457(2018)03-0090-07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Effective Teaching in Ordinary High Schools
HU Zhi-wu
(Sanshu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Teaching refor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ystematic reform in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classroom, focusing on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ubject of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classroom”, focusing on 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other key words to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and research.“Every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purpose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 in our country. The new curriculum emphasizes changing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emphasizing not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life, but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real lif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actice study of the author in school as an example, explores classroom teaching aimed at changing the past “inculcation”, adopts a variety of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arous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respects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values the students unique feelings ,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to create a relaxed and pleasant classroom life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knowledge explora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operate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evelop in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 to create a good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we can get as much teaching effect as possible so as to achieve specific teaching goals and meet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omes from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inary high schools.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Student development; Teaching quality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目的在于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fā)展。在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廣大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滿堂灌”的現(xiàn)象,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與教師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矛盾,影響了課程改革逐步有效的推進。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討論和研究如何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1 有效教學研究的背景分析
1.1 宏觀背景分析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時代,它為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加快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zhì)發(fā)揮應有作用和優(yōu)勢;另一方面,基礎教育的質(zhì)量、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同21世紀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如果不及時地、有效地解決實施素質(zhì)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民族素質(zh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就無從談起。
基于這樣的形勢和背景,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為貫徹《決定》精神,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面向素質(zhì)教育、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內(nèi)容等諸方面的一次大力調(diào)整和徹底變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建設。其中,教學改革是整個新課程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1.2 國內(nèi)外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經(jīng)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教育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教育者應如何組織、實施有效教學等問題。
有效教學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chǎn)物。它的核心問題是教學的效益。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nèi)師生既要共同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又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出高效的學習效益。二十世紀西方國家提出的“有效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借鑒。
從總體上看,雖然,目前我國許多學校和教師接受了教育新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模式與方法,但教和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構建高效的課堂有效教學模式,還需要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與實踐。
2 與有效性教學相關的幾個概念
有效性教學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一種較為系統(tǒng)的教學理論,并逐步完善,其研究切入點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即教師的哪些活動和行為與預期教育結果(包括學生的成就、考勤、帶任務學習行為、學生及家長的滿意等)有密切聯(lián)系,但其落腳點卻是學生,以學生的表現(xiàn)作為評判的依據(jù)。
與有效性教學相關的幾個基本概念辨析如下:
2.1 “有效”
所謂“有效”,即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
2.2 “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2.3 有效性教學
教師為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綜合性、協(xié)調(diào)性發(fā)展。主要包括下列這些內(nèi)容: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fā)展是全人的發(fā)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學效益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于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形成教與學并重的有效教學思維。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種策略。所謂“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2.4 關于“有效教學研究”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成了我國21世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強調(diào)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本項研究旨在改變以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主動發(fā)展,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做到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3 普通高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索
筆者所在的佛山市三水中學,近年也把目光聚焦在課堂改革上,積極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動研究。
3.1 非畢業(yè)班教學以“一體化教學案教學”為載體
2011年上半年,我們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四個實驗班中開展了教學案教學試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水中學一體化教學案教學實施方案》,于2011年9月在全校40個非畢業(yè)班各學科中全面推行一體化教學案教學(體育學科實行走班分專項教學,由學生選報)。
“一體化教學案教學”旨在探索有效教學的實現(xiàn)途徑。我們認為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精力的總量是一定的,一科花時多必然會另一科花時少。在教學評價單一的背景下,教師拼搶學生時間的現(xiàn)象始終存在,此其一。其二,新課程實施進入第八個年頭,其倡導的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終身發(fā)展等核心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但課堂以教師為主滿堂灌、教學成本(時間、精力等)高的現(xiàn)象仍屢見不鮮。因此,我們自然要把目光投向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園地,“追求課堂高效率”應是“踐行課標新理念”的題中之意。
3.2 畢業(yè)班以學科課題研究為試點
高三畢業(yè)班以地理學科開展的課題研究為試點,高三地理科組開展的是《高中地理有效復習備考策略的研究》。
3.3 分段研究各有側重
3.3.1 調(diào)查研究和準備
課題組通過師生座談、問卷調(diào)查、推門聽課、個案分析等形式,對我校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以下兩種現(xiàn)象比較普遍:一是課外作業(yè)過多,學生普遍缺乏回歸課本、整理筆記的空間(從高一到高三無一例外);二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較突出的問題是使用多媒體平臺教學,幻燈片展示信息量大,學生忙于抄筆記,甚至要課后補抄,有些同學還使用相機拍照)。高三地理課題組選擇2011屆文科生為調(diào)查對象,全面了解學生在學業(yè)水平、學習認知、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目前學生的地理學習狀況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在課題準備階段,我們通過學科組、備課組開展課堂有效教學專題研討,加強輿論導向、提升理論認知水平。我們還邀請了省教科所的張俊洪教授來校作“有效教學”主題報告,反響強烈,老師們紛紛表示加深了對有效教學的理解,認識到了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3.3.2 研究實施
我們在高一、高二四個實驗班開展了教學案教學試點基礎上,制定了《三水中學一體化教學案教學實施方案》(見附件1),于2011年9月在全校40個非畢業(yè)班全面推行一體化教學案教學?!督虒W案教學實施方案》中明文規(guī)定:“推行3+1或2+1”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講授與學生練習的時間比為3:1或2:1,各科根據(jù)本學科的教學特點靈活控制,杜絕“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斗桨浮愤€明確規(guī)定了課外作業(yè)量:“數(shù)學∶語文∶英語∶其它高考科目時間比為1∶0.5∶0.5∶0.3。原則上,數(shù)學課外作業(yè)時量不超過40分鐘,語文、英語不超過25分鐘,其它學科不超過20分鐘。”《方案》還規(guī)定:“高二階段水平考試科目不留課后作業(yè)。”
高三地理課題組全面研究課程標準及廣東省高考地理考試大綱,理清高考復習的主干知識,構建高考復習的知識體系,集體編寫《高考地理主干知識串講》。以2011屆高三(3)班為實驗對象,其余六個平行班為對照組。實驗的檢測。定量檢測:以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yōu)榛鶞剩謩e考查 “佛山一?!?、“廣州一?!?、“佛山二?!钡葞状沃卮罂荚嚦煽?,并作縱向和橫向的標準化比較,重點是對差異的顯著性進行分析(F檢驗和t檢驗);定性方面的檢測主要通過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學習認知、方法、習慣等方面的轉變。
3.3.3 總結提升
整理資料,撰寫報告,進行課題總結。
3.4 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索
3.4.1 規(guī)范教學案
撰寫教學案的目的,于教師,是頭腦風暴、智慧共享、資源共享;于學生,則是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的回歸。教學案須包含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主體參與、課堂檢測反饋和課后鞏固提高等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由于教學風格不同,教學方法有異,因此教學案不能完全替代教案。
3.4.2 先研討,后寫教學案
我們要求備課組每單元教學開始之前,對課時分配、重難點、教學方法等內(nèi)容開展充分地研討,然后分工協(xié)作撰寫教學案。每課時教學案初稿形成后,備課組再討論修改,最后由備課組長統(tǒng)稿、印制。
3.4.3 教學案交流
每周高一、高二開展一次教學案交流(有時高三也參加),兩個備課組之間相互研討,進一步提出修改意見,再存檔??缒昙壍慕虒W案交流還有利于不同學段之間的教學銜接。
3.4.4 推行微格教學,強化課后研討
課堂教學研討中,我們推出了錄像分析課,即先由信息技術科工作人員將某位老師的常態(tài)課錄制下來,再拿到科組活動中邊觀看邊研討。錄像分析課不失現(xiàn)場感,又給評課者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時間和空間。
3.4.5 “三課”交流
“三課”即青年教師匯報課、中年教師探討課、高級教師示范課?!叭n”交流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傳統(tǒng)形式。在本項研究中,“三課”交流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方向引領、全員參與、凝聚智慧之作用。
3.4.6 制定評價標準
研究制定《三水中學有效備課》(見附件2)評分標準、《三水中學課堂有效上課評價量規(guī)表》(見附件3)評分標準。通過相關要求,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
4 項目研究的初步成果
4.1 提升了理論認識
4.1.1 對“有效”的認識
傳統(tǒng)認識中對教學“有效”的理解,往往關注的是效果,具體反映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通過本項研究,促使我們加深認識,教學上的“有效”應該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效果”,即實現(xiàn)了預期目的、產(chǎn)生了實際效果,有效就是有效果。
第二層次,是“效率”,即不僅關注是否有效果,而且關注投入與產(chǎn)出的關系,也就是有效率的效果。
第三層次,是“效益”,即不僅關注是否有效果,也不僅關注投入與產(chǎn)出的關系,而且強調(diào)所產(chǎn)出效果對效果承受主體(學生)所產(chǎn)生的好處或效益,即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
新課標提出以人為本,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教學要對學生產(chǎn)生好處,要有“效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要以“效益”為目標。實際上,教師不僅僅只滿足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還要追求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即“高效”。
4.1.2 對“有效課堂”的認識
“有效課堂”,是指師生的教學行動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能地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是指教師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發(fā)展情況、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guī)律,在強烈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意識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的進步和發(fā)展,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具體而言,有效教學的效果應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素質(zhì)發(fā)展;二是有效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三是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通過行動研究,使我們進一步領悟到——
a.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要明確“教學”是如何“教”,學生是如何“學”,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思想。
b.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正確理解時間和效益的關系,教學效益并非教師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教多少內(nèi)容,而在于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學到多少內(nèi)容。課堂講授知識,堅持“三不講”原則:學生一看就明白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明白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明白的不講。
c.有效教學要有明確的測量性,即評價目標。每一時段的學習都要建立評價的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我學懂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d.有效教學要求回歸教學的本與真。我們認為,洋思、杜廊口等中學教改成功的真諦在于,課堂上沒有讓學生開小差。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中學生一般在課堂上20分鐘后就開小差,因而,課堂效果的關鍵是學生緊張地學,教師緊張地調(diào)研、點撥、指導,課堂上學生學得緊張是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法寶。
e.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每一位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是否還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f.有效教學更是一種策略。教師對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要提出系統(tǒng)具體的問題行為解決方式即教學策略。
4.1.3 對“教學評價”和“課堂評價”的認識
a.“教學評價”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予以評價。即使是在可操作的學生考試分數(shù)層面上,不應只看“平均分”、“比值差”,而更要看學生的有效成績。即要考量教師的教學是否對各種水平的學生有效,而無論這些學生在課堂上的水平差異有多大。換句話說,教學的有效性應以追求學生學業(yè)水平進步最大化為取向。
b.“課堂評價”是教師本人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通過學生的反饋,而予以評價。在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中,我們認識到無論課程改革,還是教育技術手段的革新(如計算機輔助教學),都不及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來得重要。通過對比、跟蹤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比學校教育的任何其他可控因素,更能強化學生的學習。
我們認為有效、真實的課堂評價應遵循如下原則:課堂評價的反饋應為學生清晰地描述學習目標上的進步,并告之如何提高;課堂評價的反饋應鼓勵學生進步;課堂評價應是形成性的,或以形成性為主;形成性課堂評價應是經(jīng)常性的。
本項目研究,我們開展了大量的互聽課、互評課。我們以“有效教學”為考量點,以“過程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為導向,從“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兩大方面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包含了:教學設計(25分)、教師素養(yǎng)(15分)兩個維度,分別從學情分析、目標層次、教材二次開發(fā)、貫徹“三維”目標等方面評價教師。
“學生的主體活動”包含了:參與狀態(tài)(20分)、思維狀態(tài)(20分)、達成狀態(tài)(20分)三個維度,分別從“主動、輕松、和諧;師生、生生互動;師生共享、共進”、“自主、積極、活躍;感知、體驗、交流;心態(tài)開放、個性張顯”、“情感滲透、感受成功喜悅、目標達成度、分層發(fā)展狀況”等方面來評價學生。
我們從“教”與“學”雙方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逐步形成了《三水中學課堂有效教學評價量規(guī)表》(見附件3)。對引導教師備學情、備教材、備目標的層次性,以及評價學生從“終結性、一元化評價”向“發(fā)展性、多元化評價”轉變,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此外,我們還關注學生本人對課堂教學的反饋。
4.2 建構校本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
4.2.1 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實施分層遞進教學
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fā)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
在實踐中,我們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大體相當?shù)膶W生進行歸類分層,并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xié)調(diào)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動態(tài)管理的模式,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這里,“分層”是為了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適應,“遞進”則是不斷地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變?yōu)楝F(xiàn)有發(fā)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分層遞進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新探索,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深化和具體應用,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4.2.2 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fā)揮綜合效用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zhì)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為此,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fā)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
a.制度化學習時間與自主性學習時間相結合。傳統(tǒng)課堂教學是以固定的時間單位組織教學的制度化體系,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存在著教師支配一切的單向性,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因此,必須變革單一的“制度化”教學時間結構,把制度化學習時間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教學時間的統(tǒng)一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機結合起來。
b.提高課堂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比率,綜合達成各項課堂學習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知識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因而,應把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教學目標、內(nèi)容等因素聯(lián)系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以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用和學術學習時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項任務。
c.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營造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國內(nèi)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課堂環(huán)境對于學生的認知、情感、道德、社會性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教學中應善于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環(huán)境、電教平臺,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F(xiàn)在不少的學校課室都有電教平臺,我們必須用好它。課程拓展的學習領域為課堂帶來多方面的內(nèi)容和信息,同時也要求課堂必須具有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推動力。只有在課堂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情感空間,才會使能力的形成融匯于統(tǒng)一的整體布局中,才會使學生在充滿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學情境中不斷體驗,從而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動力。
d.優(yōu)化學生認知結構,加強學習策略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zhì)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認知結構)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因此,優(yōu)化學生認知結構和加強學習策略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教材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的關系。只有當這三種結構形成內(nèi)在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才能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各學科備課組必須強化集體備課,深入研究教材、學生和教法,設計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全班個體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統(tǒng)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于完成各類不同的學習任務。本校實施的“一體化教學案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和實踐。
加強學習策略教學。學習策略種類繁多,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識的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應用知識解題的問題表征策略、具體求解策略和思維總結階段的反思策略等。
4.3 教學模式初見雛形,高考再創(chuàng)輝煌
在推行“一體化教學案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課堂上教師講授的時間與學生練習的時間比為3:1或2:1,即所謂“3+1”或“2+1”教學模式。每節(jié)課都須含“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主體參與”、“課堂檢測反饋”和“課后鞏固提高”等四個環(huán)節(jié)。目前,師生反饋情況良好,“3+1”或“2+1”教學模式已初見雛形。2011年高考,我校在生源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再創(chuàng)歷史新輝煌:本科上線761人,本科上線率76.1%;三水區(qū)的文理科總分第一名以及7個單科狀元均出自我校,黃志強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2011年高考,三水中學獲佛山市高考優(yōu)勝獎。
5 關于課堂有效教學的再思考
5.1 課堂教學變革已成為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的學習過程會產(chǎn)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操練式學習對發(fā)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非但沒有顯著效果,有時甚至還有負面效果。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改變,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學,“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或者只是換一套教科書,教師的教學理念、角色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考試評價制度都不發(fā)生改變,那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變革就成為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必須加強課堂教學變革實驗與研究,以教學研究來推動課堂教學變革,以課堂教學變革來推進新課程的實施。這就是我們研究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 確立學生的人本地位,達成學習的有效性
新課程主張以人為本,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追求教學整體效應和最大價值,課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體角色體驗中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活動熱情,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通過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確立學生的人本地位,通過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使所有學生有效學習,以實現(xiàn)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這正是本課題的理論和實踐上最具有意義的地方。
5.3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學校要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必須要減負增效,這就觸及到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一主題,即教學要有效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感知、理解、記憶與遷移的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教學,要珍惜學生在學習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認識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是教師最大的失誤,讓45分鐘分分秒秒都產(chǎn)生效益。這要求學校領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zhì)量觀、人才觀,掌握最佳的教學方法,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素質(zhì)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教學質(zhì)量來自課堂的高效。因此,進行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實現(xiàn)優(yōu)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長期的追求,它對于提高高中教學質(zhì)量,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6 結語
綜上所述,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進教學管理的發(fā)展與改革。就有效教學的最新發(fā)展來說,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上,都從反思性教學那里獲得了極大的促進,借鑒了許多的合理因素。有效教學的研究對教學和管理實踐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要使有效教學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還必須不斷地發(fā)展它、補充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
附件1:
三水中學“一體化教學案教學”實施方案
1 宗旨
教學案,是教師的教案與學生的學案二者融為一體的教與學方案,使用教學案教學,可以促進課堂上師生的良好互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自2011-2012學年上學期始,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各班各學科推行“一體化教學案教學”。
為了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調(diào)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增進師生情感交流,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特制定《三水中學“一體化教學案教學”實施方案》。
2 教學案形成及使用
(1)各備課組根據(jù)全學期教學內(nèi)容和本備課組每位老師的專長,分解教學案的編寫任務,由本備課組各位老師分別完成初稿。
(2)備課組全體老師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對初稿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再交編寫老師修改。
(3)備課組長對修改稿進行審查,并最終定稿。
(4)由備課組長統(tǒng)一印刷。
(5)備課組老師必須使用教學案授課。老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長和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對教學案進行個性化處理,但要保證教學案的主干知識和重要練習的落實。
3 教學案編寫要求
3.1 教學案構成
教學案一般由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主體參與、課堂檢測反饋、課后鞏固提高四個部分構成,各學科可以根據(jù)本學科特點作適當?shù)脑鰷p。
(1)課前自主學習為學案部分,應標明“請學生自主學習(復習)教材第××章第××節(jié)P××至P××(第×課)”;圍繞要求學生掌握的概念、規(guī)律、重點、難點展開,設計供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內(nèi)容;設計3-5道學生自主解答的題目,力圖讓學生提前掌握本課的一些基礎達標題。
(2)課堂主體參與為教案部分,針對一些典型的概念和主干、核心知識,剖析典型概念,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邏輯體系。
(3)課堂檢測反饋一般為10-15分鐘左右的緊扣課堂講授內(nèi)容的作業(yè),當堂完成,當堂點評。
(4)課后鞏固提高為課外深化或拓展作業(yè),具體作業(yè)量由各學科根據(jù)學科特點或教學內(nèi)容自行決定。
3.2 教學案編寫原則
教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yè)、測試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文本,是幫助教師解讀教材,加工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過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實施教學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認知學習目標,預習生疑,探究解疑,生成新思維,產(chǎn)生新思想,掌握新方法,形成知識鏈,拓展遷移的基本方案。其編寫原則是:
(1)主體性原則: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便于學生的學、思、問、探究、交流。
(2)導學性原則:能啟發(fā)誘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交流和總結。
(3)探究性原則:問題設計能激發(fā)學生研究問題,大膽思考,積極討論的主動性。
(4)層次性原則: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思考的規(guī)律,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5)高效優(yōu)質(zhì)性原則:提高時效性、刪除無效語言、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活動設計精到,課堂效果好。
4 “一體化教學案教學”注意問題
(1)教學案以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流程為主線進行設計,突出過程與方法.教學案的設計要從校情和學情出發(fā),注重實效,切忌生搬硬套.教學案必須按課時設計,教學案欄目設定要依據(jù)學科的特點。
(2)在某一單元的章節(jié)的教學案編寫時,備課組長必須提前謀劃,這一單元或章節(jié)共需設計多少個教學案,然后把任務分解到人,備課組長要作為教學案的總把關人,對每一個教學案進行審核。
(3)老師要每天檢查,每周、每月督促學生養(yǎng)成整理教學案的習慣和保存教學案的習慣,每用完一個教學案要整理,既是一個復習鞏固的過程,又是一個完善的過程。
5 課堂教學模式
推行3+1或2+1”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講授與學生練習的時間比為3:1或2:1,各科根據(jù)本學科的教學特點靈活控制,杜絕“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6 課外作業(yè)時量要求
數(shù)學∶語文∶英語∶其它高考科目時間比為1∶0.5∶0.5∶0.3。原則上,數(shù)學課外作業(yè)時量不超過40分鐘,語文、英語不超過25分鐘,其它學科不超過20分鐘。高二階段水平考試科目不留課后作業(yè)。
【參考文獻】
[1](美)小威廉姆E·多爾著,王紅宇譯.后現(xiàn)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美)Joanne M.Arhar著,黃宇等譯.教師行動研究:教師發(fā)現(xiàn)之旅[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3]【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許華瓊,胡中鋒.對有效教學研究的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1(9).
[5]顧明遠主編.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劉良華.校本行動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石中英等主編.行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9]陳桂生主編.到中小學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動研究”的嘗試(修訂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0]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11]胡捷利、楊揚.關于有效教學策略思想的闡述[J].教育研究與實踐,1992(1).
[12]皮連生主編.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康.教育策略及其類型探析[J].西北師大學報,1994(2).
[14]程紅、張?zhí)鞂?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15]吳素蕓,鄧慶環(huán).基于有效性教學理論的教學管理模式構建[J].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8).
[16]諶業(yè)鋒.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DB].
http://hgxx.szftedu.cn/blog/user1/sujie/archives/2009/884.html
[17]相紅英. 如何把“有效教學”理念落在實處[DB].中國教師閱讀網(wǎng)《教師天下》http://reading.cersp.com/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51.
[18](美)羅伯特·J馬扎諾著,鄧妍妍、彭春艷譯.有效的課堂評價手冊[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6).
[19]加涅.教學與學習的有效策略[J].外國教育資料,1992(5).
[20]江山野.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式[J].教育研究,1983(9)、(10).
[21]黃高慶.關于教學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22]李康.教學策略及其類型探析[N].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2).
[23]祖晶.簡論教學策略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教育評論,1998(5).
[24]丁安廉,和學新主編.主體性教育的教學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