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濤,苗秀奇,王君帥,陳廣厚,曹 旭,董林源
(天津市輕工與食品工程機械裝備集成設計與在線監(jiān)控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222)
當汽車在高速超車時,車身周圍的空氣流場會產生強烈的氣動干擾,致使車輛所受的氣動力不斷發(fā)生變化,進而嚴重影響車輛行駛時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導致車輛發(fā)生偏移。因此,研究汽車超車過程中的氣動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傅立敏等[1]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的汽車超車過程空氣動力特性研究,為汽車超車、會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分為穩(wěn)態(tài)超車、瞬態(tài)超車以及穩(wěn)態(tài)和瞬態(tài)超車的對比。胡興軍等[2]運用滑移交界面和動網格的方法實現(xiàn)超車模擬,發(fā)現(xiàn)橫向間距的變化,會導致氣動力系數的變化。ZHANG Yingchao等[3]運用滑移交界面和動網格,完成轎車大客車會車時的氣動特性研究,發(fā)現(xiàn)轎車氣動力系數比大客車的變化大。賀寶琴等[4]應用動網格技術,完成復數車輛超車過程中的氣動干擾特性研究,達到預期的試驗目的,得到橫擺力矩、側向力和側傾力矩、車速以及相對速度對復數車輛行駛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的影響,提出超車時應該保證兩車之間有安全的側向距離。吳允柱[5]運用動網格技術完成了轎車超車過程的模擬,發(fā)現(xiàn)隨著相對車速的改變,被超車的側向力系數和橫擺力矩系數呈線性增加。谷正氣等[6]通過動網格技術和滑移交界面技術,對兩輛車超車過程中的外流場進行了數值模擬,得到兩車的阻力、側向力的瞬態(tài)變化趨勢,同時剖析了壓力場和速度場變化規(guī)律,完成了轎車與卡車超車過程中的瞬態(tài)氣動特性分析。杜廣生等[7]進行了特定運動狀態(tài)下車輛瞬態(tài)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研究,完成了廂式貨車超車過程的模擬,同時研究了隧道對超車過程車輛瞬態(tài)氣動特性的影響,得到轎車、貨車在開闊路面和單向雙車隧道內,兩種工況下超車過程的模擬,還對車輛的外流場進行了分析,找出隧道內超車過程中被超車和主超車的氣動變化規(guī)律。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動網格技術,對不同縱向相對位置和不同行車間距下的瞬態(tài)超車過程進行數值模擬。與上述研究不同的是,選取幾個超車過程的離散位置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瞬態(tài)壓力云圖、速度矢量圖和氣動力變化曲線,重點分析超車過程中氣動力的變化、流場的變化,并從中得出相關規(guī)律。
質量守恒方程:式中:ρ為密度;t為時間;μ、υ、ω分別為速度矢量μ在x,y和z方向的分量。
動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式中:Cp為比熱容;T為溫度;κ為流體的傳熱系數;ST為黏性耗散項;μ為動力粘性系數。
選用某款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在前處理中對汽車原幾何模型中的復雜結構進行了一定的簡化,方便超車過程的研究。汽車模型的底部進行了簡化,去掉了傳動軸、門把手、雨刮器等部件,對底盤、車輪輪輞、車窗進行光滑和平整化處理,方便數據分析。保留輪胎、車窗的凹槽等較為明顯的幾何特征,對地面與輪胎的交界處進行了特殊處理,后視鏡作為主要參考保留下來,最大限度地保留車外形的原始特征。該款SUV的三視圖如圖1所示。
圖1 汽車模型三視圖
被超車的幾何模型和主超車的幾何模型,都是選用相同的某SUV車型。為了方便表達,被超車用B car表示,主超車用A car表示,整個計算域為長方體,如圖2所示,入口至B car前部為6L,出口至A car為5L。被超車到側面距離為3W,主超車到側面距離為4W,車頂到計算域的頂部為5H,計算域的總長為13L,總寬為10W,L表示車長,W表示車寬,H表示車高。瞬態(tài)超車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2 瞬態(tài)超車的計算域
圖3 瞬態(tài)超車示意圖
超車方案的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設置見表1。
表1 超車方案的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設置
瞬態(tài)超車坐標系的建立,將汽車的行駛方向定義為X軸,與其垂直的方向定義為Y軸,兩輛車在行駛方向上,從主超車A的前部到被超車B的尾部,之間的縱向距離記為x,兩車之間的橫向距離記作y,如圖4所示。這兩個距離分別用被超車的車長L和車寬W來標準化,A、B兩車的速度分別被標記為V1和V2。
圖4 瞬態(tài)超車坐標圖
在X方向上,當A車距B車一個車位時,記為-1,當到達B車的尾部時,記為0,當到達B車半個車位時,記為0.5,當A車與B車并行時,記為1,當A車超過B車半個車位時,記為1.5,當A車超過B車一個車位時,記為2。
在Y方向上,同時設計三個橫向位置,它們之間的間距分別為:0.6 m、0.9 m、1.2 m,這三個距離分別占車寬W的1/3、1/2、2/3。
本次超車過程的仿真模擬,主要探討三方面的因素:(1)汽車縱向位置的變化對超車過程的影響。(2)汽車橫向距離對超車過程的影響。(3)不同超車速度對超車過程的影響。仿真結果截取的平面為Z=0。瞬態(tài)超車設計方案見表2。
表2 瞬態(tài)超車的設計方案
3.1.1流場分析
由圖5可知:A、B 兩車的壓強對稱分布,由于A車的速度大于B車,所以A車附近的負壓區(qū)遠遠大于B車附近的負壓區(qū),而且A車前部、后部的壓強也比B車的壓強大。此時A車的前進氣流逐漸對B車尾部產生影響,出現(xiàn)小面積的正壓。
圖5 超車在x/L=-1,y/W=1/2位置時,汽車表面壓力云圖
當A車繼續(xù)前行,到達B車尾部時,由圖6可知:A車氣流在B車中部產生局部正壓區(qū),A車干擾側受到B車尾部流場的作用出現(xiàn)不對稱的現(xiàn)象,同時B車尾部的正壓區(qū)正在逐漸消失。
圖6 超車在x/L=0,y/W=1/2位置時,汽車表面壓力云圖
當A車與B車并行時,由圖7可知:B車完全處于A車的負壓區(qū)中,由于B車車身長度的原因,B車干擾側與開闊側壓力呈現(xiàn)不對稱的狀態(tài)。在A車尾部出現(xiàn)卡門渦街,A車的尾流逐步被拉長,呈逐漸減小的趨勢,直至消亡;B車干擾側的流場有往前運動的趨勢,造成B車尾渦呈現(xiàn)不規(guī)律變化。
圖7 超車在x/L=1,y/W=1/2位置時,汽車表面壓力云圖
當A車尾部與B車頭部平齊時,由圖8可知:B車前部正壓區(qū)受到A車干擾側氣流的影響,正壓區(qū)有縮小的趨勢,A車尾部負壓與B車干擾側氣壓出現(xiàn)相連的現(xiàn)象,A車尾部流場受到B車干擾側的影響,導致A車尾部出現(xiàn)尾流紊亂的現(xiàn)象。
圖8 超車在x/L=2,y/W=1/2位置時,汽車表面壓力云圖
當A車超出B車一個車身時,如圖9所示,A、B兩車之間的相互影響幾乎沒有,A、B兩車的流場逐步恢復到各自對稱的狀態(tài)。
圖9 超車在x/L=3,y/W=1/2位置時,汽車表面壓力云圖
隨著超車縱向位置的變化,A、B兩車的外流場不斷變化,兩車由原始正壓相互排斥,到兩車并行中間負壓相互吸引,最后兩車壓力流場互不干擾。
3.1.2氣動力分析
汽車超車過程中,作用在汽車上的力,隨著汽車縱向位置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其中有三個變量變化比較大,阻力、側向力以及側傾力矩。為了更好地分析各個氣動力的變化,截取Z=0平面,各個縱向位置的速度矢量圖。
由圖10可知:運動車輛帶動周圍空氣運動,在汽車周圍形成一個運動流場區(qū)域,這些流場區(qū)域導致汽車氣動力不斷發(fā)生變化。
圖10 超車過程中,汽車表面速度矢量圖
由圖10和圖11可知:超車前,兩車的流場彼此獨立,隨著縱向位置的不斷變化,兩車之間的流場相互作用不斷增強。當A車與B車相距一個車身時,由于A車車速大于B車車速,受到B車的影響,A車的阻力有明顯增大的趨勢;當A車逐漸接近B車時,受到B車負壓區(qū)的影響,A車的阻力開始下降,而B車阻力受到A車前進氣流的影響,B車阻力有所減小。
超車時,當A車到達B車尾部,可以看出B車阻力有一個迅速增大的過程,A車阻力受到B車尾流的影響,A車阻力開始有減小的趨勢;當A車到達B車的中部位置時,B車所受的空氣阻力最大,A車阻力基本沒有變化;當A車與B車并行時,B車進入A車的負壓區(qū),B車空氣阻力逐漸減小,同時由于A車速度大于B車,A車推動空氣前行,所以A車的空氣阻力逐漸增大;當A車超過B車半個車身時,A車所受的空氣阻力繼續(xù)增大,并且在此時達到最大值,B車前方氣流正好處于A車負壓區(qū)內,此時B車的空氣阻力最小。
超車后,當A車超過B車一個車身時,A、B兩車之間的氣流影響幾乎沒有,所以A、B兩車所受的空氣阻力逐步趨于穩(wěn)定。
圖11 A、B兩車超車過程阻力圖
由圖10和圖12可知:當A車與B車車頭平齊時,A、B兩車頭部正壓區(qū)連在一起,A、B兩車中后部,由于空氣的快速流動,兩車之間出現(xiàn)負壓區(qū),此負壓區(qū)對B車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B車開闊側的壓力遠遠大于干擾側的壓力,使B車在此位置達到負向最大側向力,此時對于B車來說,行車最危險。當A車超過B車半個車身時,B車受到A車負壓區(qū)的影響逐漸減小,所以B車的側向力開始逐漸減小,由于A車干擾側氣流突然增大,導致A車受到B車的“推力”達到最大值,因此,A車在此位置負向側向力達到最大。隨著A、B 兩車繼續(xù)前行,B車開始逐步受到A車影響,A車尾部氣流對B車頭部氣流影響變大。當A車尾部超過B車頭部時,B車受到A車尾部氣流的影響,B車側向力有一個增大的趨勢,此時B車側向力達到正向最大值。由于A車速度大于B車,所以A車尾部并沒有受到B車正壓區(qū)的影響,開闊側壓力大于A車干擾側壓力,因此,A車側向力也開始增大,并在此時側向力達到正向最大值。
圖12 A、B兩車超車過程側向力圖
由圖10和圖13可知:當A、B兩車相距一個車身時,A車向前行駛,由于A車受到B車尾部正壓區(qū)的影響,導致A車有遠離B車向外傾斜的趨勢,此時B車受到A車前方正壓區(qū)的影響,B車也有遠離A車向外傾斜的趨勢,直到兩車并行。
當A車到達B車尾部時,受到B車尾部負壓區(qū)以及干擾側負壓區(qū)的影響,A車有向B車傾斜的趨勢,此時B車遠離A車的趨勢達到最大。當A車超過B車半個車身時,B車一直受到A車干擾側的影響,B車有向A車傾斜的趨勢,這種趨勢持續(xù)到A車與B車并行時結束。
從A車超過B車半個車身開始,A車一直受到側向力的影響,A車有遠離B車向外傾斜的趨勢。A車繼續(xù)前行,當超過B車一個車身時,由于A車側向力發(fā)生改變,導致A車有遠離B車傾斜的趨勢,B車兩側的氣壓逐步趨于穩(wěn)定,并且B車傾斜的趨勢逐漸減小,直至A車完全超過B車。
隨著縱向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側向力有不穩(wěn)定上下波動的變化趨勢,側向力和側傾力矩分別有極值出現(xiàn)。側向力第一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時,負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1時,第二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2時。同時側傾力矩存在正負變化,并伴有極值出現(xiàn),A車側傾力矩第一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時,而B車側傾力矩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5時,A、B兩車側傾力矩負向最大值都出現(xiàn)在x/L=1.5時,A、B兩車側傾力矩第二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2.5時,行車穩(wěn)定性受到很大影響。
圖13 A、B兩車超車過程側傾力矩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關于道路寬度的規(guī)定[8],當兩車分別在各自車道正中心行駛時,兩車的超車間距約為1倍車寬。因此,設置在速度VA=30 m/s、VB=15 m/s不變的情況下,兩車分別以1/3W、1/2W、2/3W三種間距進行模擬,重點探究兩車車頭平齊時的瞬態(tài)氣動特性變化以及流場變化,因為很多超車事故都是在近距離超車時發(fā)生的。
由圖14~16可知,隨著間距的增大,兩車壓力流場的變化更加明顯,具體表現(xiàn)為:兩車壓力流場的影響范圍增加,頭部正壓區(qū)面積增大,兩車干擾側的負壓區(qū),隨著間距的減小,干擾現(xiàn)象更加明顯,負壓區(qū)相互重疊產生了更低的壓力場,同時在汽車尾部,隨著間距的減小,尾部負壓區(qū)的面積和數值在不斷增大。
圖14 VA=30 m/s、VB=15 m/s,x/L=1/3W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圖15 VA=30 m/s、VB=15 m/s,x/L=1/2W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圖16 VA=30 m/s、VB=15 m/s,x/L=2/3W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由圖17a可知:A車阻力的整體變化趨勢基本相同,間距由1/3W到1/2W的過程中,A車阻力并沒有很明顯的變化,但是由1/2W到2/3W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A車阻力受到間距的影響,開始下降。由圖17b可知:隨著兩車間距的減小,B車阻力不斷增大,阻力曲線的整個變化趨勢也基本相同。
圖17 兩車氣動阻力變化曲線
由圖18可知:A車側向力曲線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但是當A車與B車并行后,A車的阻力沒有增大,反而減小,這是因為A車距離B車越近,A車前面的正壓區(qū)范圍越大,B車對A車的影響就越小。從B車側向力變化曲線中可以看出,B車側向力隨著間距的減小,有明顯增大的趨勢,而且曲線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
圖18 兩車側向力變化曲線
由圖19a可知:A車隨著間距的減小,側傾力矩的變化十分明顯,兩車間距從1/2W到2/3W時,隨著間距的增大,A車側傾力矩減小。而在兩車間距為1/3W時,A 車受到間距的影響比較大,整個曲線波動比較劇烈,相比A車的側傾力矩,B車更加具有規(guī)律性。
A、B兩車的氣動力,隨著橫向間距的不斷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趨勢,其中側向力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波動的變化趨勢,隨著間距的減小,側向力數值不斷增加。側傾力矩整體變化趨勢基本上相同,部分曲線隨著間距的減小,側傾力矩數值有所增大,波動曲線呈現(xiàn)無規(guī)律變化。
圖19 兩車側傾力矩變化
相對速度不同的情況下,保持兩車之間的間距(1/2W)不變,A車以不同的速度超過B車,B車速度保持VB=15 m/s不變,A車以不同的速度,VA=25 m/s、VA=28 m/s、VA=30 m/s超過B車,研究兩車之間的流場變化、氣動力變化,從而得出相應的規(guī)律[9]。
由圖20~22可知:隨著相對車速的增大,A、B兩車之間的負壓區(qū)越來越大,B車受到的阻力、側向力都會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對于A車來說,隨著車速的增大,干擾側負壓區(qū)受到B車的影響,相比開闊側負壓區(qū)數值有所減小,因此,隨著車速的增大,A車側向力、阻力也都有所增大。
圖20 x/L=1/2W,VA=25 m/s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圖21 x/L=1/2W,VA=28 m/s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圖22 x/L=1/2W,VA=30 m/s時的壓力云圖和速度矢量圖
圖23 三種速度下,間距為x/L=1/2W時兩車阻力變化
圖24 三種速度下,間距為x/L=1/2W時兩車側向力變化
圖25 三種速度下,間距為x/L=1/2W時兩車側傾力矩變化
由圖23~25可知:A車阻力、側向力都隨著A車速度的增加,數值不斷增大;B車阻力、側向力也隨著A車速度的增加,數值不斷增大。隨著A車速度的增大,A、B兩車的阻力、側向力、側傾力矩都在不斷變化,側向力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波動。側向力第一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時,負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1時,第二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2時。同時側傾力矩存在正負變化,并伴有極值出現(xiàn),A車側傾力矩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時,而B車側傾力矩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x/L=0.5時,A、B兩車側傾力矩負向最大值都出現(xiàn)在x/L=1.5時,行車穩(wěn)定性受到很大影響。
(1)通過對不同縱向位置、橫向間距、超車速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橫向間距的減小和超車速度的增大,氣動力和壓力場都有所增加。
(2)隨著超車位置的不斷變化,側向力在超車前后會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波動的變化曲線,改變速度和間距,側向力變化趨勢基本相同。
(3)在行車過程中,在對相同車型進行超車時,為了提高行車安全,超車速度應該適當減小,并且主超車不應該在超車過程中增加超車速度,這樣對被超車的影響比較大,容易出現(xiàn)交通事故。
(4)側向力在極短的超車過程中有極值出現(xiàn),而且方向發(fā)生了改變,側向力第一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主超車A剛好到達被超車B的尾部時,負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主超車A和被超車B車頭平齊時,第二次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主超車A剛好離開被超車B時。
(5)側傾力矩在極短的超車過程中也有極值出現(xiàn),而且方向發(fā)生了改變。A車側傾力矩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主超車A剛好到達被超車B的尾部時,而B車側傾力矩正向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主超車A到達被超車B中部時,A、B兩車側傾力矩負向最大值都出現(xiàn)在主超車A超過被超車B半個車身時。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傅立敏,賀寶琴,吳允柱. 汽車超車過程的空氣動力特性研究[J]. 空氣動力學學報,2007,25(3):351-356.FU Limin,HE Baoqin,WU Yunzhu. Research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Vehicle Overtaking Process[J]. Journal of Aerodynamics,2007,25(3):351-356. (in Chinese)
[2]胡興軍,楊博,王靖宇,等. 橫向間距對超車氣動特性影響的動態(tài)模擬[C]//2010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SAE-C2010C180:1414-1418.HU Xingjun,YANG Bo,WANG Jingyu,et 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Influence of Lateral Distance on Automotiv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Overtaking[C]//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ociety 2010,SAE-C2010C180:1414-1418. (in Chinese)
[3]ZHANG Yingchao,F(xiàn)U Limin. Transient Aero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implified Shape Cars Under Condition of Opposite Meet Side-by-Side in Tunnel [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6,36(3):302-306.
[4]傅立敏,吳允柱,賀寶琴. 隊列行駛車輛的空氣動力特性[J].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6,36(6):871-875.FU Limin,WU Yunzhu,HE Baoqi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le Plato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Edition),2006,36(6):871-875.(in Chinese)
[5]吳允柱. 汽車超車過程的氣動特性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8.WU Yunzu. Research on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Vehicle Overtaking Process[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6]孫露,谷正氣,楊易,等. 轎車與卡車超車過程中瞬態(tài)氣動特性分析[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9):2681-2686.SUN Lu,GU Zhengqi,YANG Yi,et al.Analysis of Transien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taking and Overtaken Vehicles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42(9):2681-2686.(in Chinese)
[7]李莉,杜廣生,劉正剛,等. 隧道對超車過程車輛瞬態(tài)氣動特性的影響[J].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輯),2009,24(5):640-646.LI Li,DU Guangsheng,LIU Zhenggang,et al. Influence of Road Tunnel on Vehicle’s Transien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Overtaking Processes[J].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A),2009,24(5):640-646.(in Chinese)
[8]JTGB01-2014.新版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北京:中國交通出版社,2014.JTGB01-2014.New Highway Engineering Technical Standard[S]. 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4. (in Chinese)
[9]周偉,谷正氣. 超車情況下外流場計算仿真分析與研究[J]. 汽車工程,2005,27(3):344-346.ZHOU Wei,GU Zhengqi.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on External Flow Field Around Vehicle in Overtaking[J].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5,27(3):344-346.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