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輝
摘要:《蘭亭序》的文學美,主要表現(xiàn)在崇尚自然的情境美和自然順理、層層遞進、申張其志的思辨美。王羲之先是利用清淡的語言描繪了蘭亭的曼妙景色和曲水流殤,展現(xiàn)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山水畫,再從蘭亭走向宇宙,天地人發(fā)生感應關(guān)系。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好友相聚,感受人生快樂,但因年事已高,不勝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話“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說教人生要有作為,聯(lián)系生死問題,對“一死生,齊彭殤”開展批判,奏響了作者熱愛生活,謳歌生命的最強音。整篇散文文脈清晰,順理成章。《蘭亭序》書法是天下第一行書,書法和文學是在“四美”的情境中揮毫,一氣呵成的,其書法中筆劃、字體和結(jié)構(gòu)布局都和文學的情境美、思辯美相融合,達到了最完美的統(tǒng)一,并體現(xiàn)出濃濃的魏晉風韻。
關(guān)鍵詞:《蘭亭序》;文學美;書法美;魏晉風韻
引言
《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書法之美眾人所知,但《蘭亭序》的文學美則被掩蓋了些,《蘭亭序》的文學美和書法美相融統(tǒng)一的論文也較少見,在以往《蘭亭序》文學美的閘述中,很大部分是從敘述寫景的樂,到生死感嘆的悲的情感線索來論述,而忽略了后面議論申理時王羲之為申其志的思辨之線。
文學和書法都是以漢字為根,有天然聯(lián)系。王羲之《蘭亭序》在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四美情境中一氣呵成,造就了中國史上文學美和書法美相融統(tǒng)一的藝術(shù)品。書法藝術(shù)的精品往往就是書法美和文學美的完整統(tǒng)一體,本文希望通過對《蘭亭序》文學美、書法美兩兩對應相融統(tǒng)一的角度論證書法美,使人們在贊賞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書法美時能更多的想到與之相融統(tǒng)一的文學美。
一、《蘭亭序》的文學美
文學之美,在于優(yōu)美的文字,在于飽滿的情感;文學之美,美在言為心聲的真實,美在寄情于辭的暢述。
《蘭亭序》就是這樣一篇具備文學美的散文。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地位,早被人們所公認,文學上面的成就很少有人涉及,他文學上沒有長篇巨著,也不像某些文學家專注于文學的創(chuàng)作,刻意求索。在王羲之文學作品中,感情自然流露,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他的作品少了些玄風顯得清新自然?!短m亭序》就是最美妙的一篇。
(一)崇尚自然的情境美
宗白華先生言:“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仍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盵1]東晉江南有明山秀水,人文薈萃,江南明媚的自然山水一方面可以作為名士們消憂怡情的好去處,另一方面又可成為士人“得意忘言”的理想媒介。優(yōu)游山水,行吟澤畔成為東晉名士們生活的點綴。東晉畫家顧愷之從會稽還,人間山水之美,顧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2],這種詩化的性情在蘭亭集會中更是得到升華。
《蘭亭序》第一部分,王羲之以云淡風輕素雅練達的文筆描寫論敘。文章先簡單交代了蘭亭集會的地點、事件及人物,接著筆鋒轉(zhuǎn)向?qū)懢?,作者沒有大肆渲染,而是用清淡的語言描繪了蘭亭的曼妙景色:“崇山峻嶺”的俊杰偉岸,“茂林修竹”的靜幽疏朗,“清流激湍”的活潑清爽,尤其是“映帶左右”四字,將流觴曲水的自然景觀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各位文人在曲水旁“列坐其次”飲酒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卻有大自然的流水聲、風聲、鳥聲等天籟之音伴奏,簡樸又休閑,這顯然是道家的一種自然詳靜的境界。整段散文文氣流暢,自在無礙,讓我們看到了親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晉風度,給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山水畫,祥和而又澄澈。
文章第二部分,王羲之從蘭亭走向宇宙,從小我走向大我,從小美走向大美,從清幽走向極樂,山水之樂的情緒進一步高漲:天空明朗,空氣清新和風輕柔,仰觀宇宙,俯看大地,神游千里,視聽八方,心懷萬物,樂從中生,天地人發(fā)生了感應關(guān)系,這是中國獨特的天人合一觀念。這一部分依然表達的是樂,不過已經(jīng)跳出小象之外,即是審美之樂,又是思哲之樂,王羲之親近自然,并從中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充分的快樂。
(二)自然順理,層層遞進,申張其志的思辨之美
郭廉夫先生指出:“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王羲之的思想觀點、志向和對人生基本態(tài)度”[3]《晉書· 王羲之傳》認為“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4]。
文章從三、四部分“夫人之相與”處,開始轉(zhuǎn)向議論申理。王羲之作此文時已有50歲了,在晉朝已算高齡,他對人生和生死問題有了較穩(wěn)定的認識,其思辨閃爍著智慧和哲理的光芒。
散文先是寫(今日)和大家在一塊,俯仰之間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傾吐胸中抱負,也有人寄情山水,超越自我。人的態(tài)度也是千差萬別,性格也不一樣,當人們獲得美觀的東西,感到愉快滿足時,還不知道老死之期即將到來。對向往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感慨也隨之而來,過去喜歡的東西很快變?yōu)殛愛E,而不能不引起感觸。生命長短由造化而定。王羲之列舉人生的幾種態(tài)度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死生亦大矣”,生死是件大事,“豈不痛哉”來結(jié)束此段。此文由前面寫景的樂過渡到此時的痛,順理自然。分析體會此段,有“言外之意是說人生要有所作為”之意(郭廉夫《王羲之評傳》)[5],表現(xiàn)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
“人生要有所作為”,縱觀王羲之的一生,他也是這樣努力的人:王羲之并沒有像其他許多名士一樣在酒中沉醉,在清淡中銷魂,王羲之自二十二歲任秘書郎至五十三歲辭官退隱,作為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確以拳拳之心報效國家,為民分憂。王羲之在會稽任內(nèi)史期間,針對東晉當時存在的弊端,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政治見解,為民辦事,不辭辛勞。在面臨災荒,甘冒輕則罷官,重則殺頭的風險,開倉賑濟。東晉時期飲酒成風,特別是那些風流名士更是整天酒醉如泥,瘋瘋癲癲,大發(fā)議論,風流所及,民間也嗜酒成習,王羲之力排眾議,推行“禁酒節(jié)糧”的措施,防止了老百姓被餓死。再有王羲之進言改革,復開漕運,懲辦貪官等,實屬一位實干家和政治家,只因書法太有名,反把他作為書法家,實為憾事。
散文后面又由痛寫到悲,王羲之閘述,每當我們看到古人對人生的感嘆,原因幾乎與自己完全契合。沒有一次不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到悲傷,莊子把生與死看成一樣是虛無荒誕的,將八百歲壽終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兒等量齊觀也是謬論?!耙凰郎鸀樘撜P,齊彭殤為妄作”。奏響了王羲之熱愛生命,謳歌生命和批判傳統(tǒng)消極面的最強音。郭廉夫先生說:“王羲之是崇尚老莊的,為何此文中對老莊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呢?郭沫若認為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將這一條作為論據(jù)之一否定《蘭亭序》,《蘭亭序》即不是王羲之所撰,那這書法作品也是偽托的了。一宗歷史公案,歷來爭論很大,從分析的角度看,否認‘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為王羲之的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這一言論卻真實地反映一個有血有肉的作為藝術(shù)家王羲之的思想”[6]。作為一個政治家,如前所述,他已有輝煌的歷史,為會稽的人民做的了很多實事。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他向往自然、注重世俗生活,享受世間溫情,他在給謝萬的書信中有明確的表達:“傾東游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游觀其間,有意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yǎng)子孫以敦厚退讓……。比當與安石(謝安)東游山海,并行田視地利,頤養(yǎng)閑暇。衣食之余,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雖不能興言詠,銜杯引滿,語由田里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晉書·王羲之傳》)[7]。就是在王羲之辭官之后,他仍遍游自然山川,尋煉丹藥,服食養(yǎng)生,以求長壽,顯示了對生命的渴望。一個如此有作為,熱愛生活和生命的人,怎能服膺于“一死生,齊彭殤”。由此也可見王羲之崇尚老莊,并不是全盤接受老莊思想。面對良辰美景,好友相聚,感受人生快樂,但因年事已高,不勝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話“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聯(lián)系生死問題,對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開展批判,從文章上看這也是符合邏輯的,確實在情理之中。。
散文在議論申理時伴有感傷情緒和傷逝之感,擺脫了純粹的玄言體,這種前為寫景,后為言理的形式也對后來的理趣散文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總之,文章的記敘描寫,文筆云淡風清,沒有大肆渲染,而是用清淡的語言記敘描寫蘭亭集會的場景,張顯了作者親近自然,逸情山水的魏晉風度。議論申理邏輯性強,思緒縝密,層層遞進,情理并茂,突顯了文章的思辨之美,申張了王羲之大有所為,熱愛生活的人生志向。整篇文章脈絡清晰,順理成章,沒有虛浮雕琢的痕跡,文章由記敘引發(fā)議論構(gòu)成后來游記的范例。申理時伴有感傷情緒和傷逝之感,擺脫了純粹的玄言體。
二、書法美與文學美高度統(tǒng)一
中國書法是以文字符號為向?qū)В酶挥行问胶蛡€性的線條,表現(xiàn)造型技巧和文化修養(yǎng),塑造美的形式和內(nèi)容,再現(xiàn)宇宙的物質(zhì)及其運動,抒發(fā)書寫者的情感和意志的藝術(shù)。宗白華先生在《美學與意境》中說“中國的書法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gòu)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shù)。”[8]這些都現(xiàn)反映了中國書法美的實質(zhì)。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構(gòu)成中國文字的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都離不開象形,由此書法家創(chuàng)作時很習慣地聯(lián)想到自然界各種變化的形象。加之中國字書寫工具是毛筆和墨,用筆有中鋒、側(cè)鋒、藏鋒、出鋒、輕重、疾徐等區(qū)別,用墨有濕潤、濃淡、干枯之別,所寫的筆畫、線條可千變?nèi)f化,每一筆都可表現(xiàn)抽象的精神情感,表現(xiàn)力極豐富?;谝陨蟽牲c,再有古代士大夫文人的參與,就產(chǎn)生了書法這一中國獨立的藝術(shù)。書法家用筆的濕潤與干枯、渾厚與清淡,行筆的緩急,結(jié)體的方與圓、雄與俊,以及章法的密疏、強弱的節(jié)奏變化來表現(xiàn)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和意志,這正如宗白華所說的:“表達自己情感中同時反映出或暗示著自然界的各種形象,或借著這些形象的概括來暗示著他自己對這些形象的情感。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更像音樂,像舞蹈、像優(yōu)秀的建筑”[9]。
那文學和書法的關(guān)系如何呢?漢文學藝術(shù)和書法都是以漢字為根,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互為載體。羅丹說:“藝術(shù)就是感情”,書法家進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時,其手稿也就是一件書法作品,雖然作者很可能只是寫文章,主觀上并沒有意識到他是在創(chuàng)作一件書法作品,但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志必然反映到書法作品中。書法家有意識地進行書法文學創(chuàng)作,那么就更可能產(chǎn)生合壁雙輝的佳作。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詩貼》都是史上文學和書法交融相輝的佳作。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是一篇手稿類的書法作品,顏真卿援筆作文稿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寫成此稿,此稿厚重渾樸蒼穆,細勁處筋骨凝練,轉(zhuǎn)折處化繁為簡,殺筆狠重,字間行氣隨情而變。雖然不計工拙,無意尤佳,但墨色濃重而枯澀,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正好高度一致,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饵S州寒食詩貼》是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所寫,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無疑,書法美和文學美相融統(tǒng)一最完美的是堪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晉人風神瀟灑……這優(yōu)美的自由的心靈找到一種最適宜于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shù),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這種超妙的藝術(shù),只有晉人瀟散超脫的心靈,才能心手相應,登峰造極”(宗白華《美學散步》)[10]。行書《蘭亭序》反映晉人的風范,表現(xiàn)出了王羲之自然灑脫的道家思想,有種自然之美,虛靜之美以及表里澄澈的人格美,自由奔放的個性美。王羲之是在文章所描寫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千載難逢的四美環(huán)境和心態(tài)中,在微醉的狀態(tài)下,選擇用行書書寫《蘭亭序》,行書最適合表現(xiàn)當時的情境。王羲之說:“凡作一字……或如蟲食木葉,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壯士佩劍,或如婦女纖麗,?!薄短m亭序》書法創(chuàng)作時,王羲之已把“壯士佩劍”、“婦女纖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轉(zhuǎn)化為抽象的筆劃和字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即興創(chuàng)作,一氣呵成,暢快淋漓創(chuàng)造了文學美和書法美,而且使兩種美達到了天衣無縫的統(tǒng)一。就連王羲之自己都覺得“其時乃有神助”。這個神指的“是在當時天時、地利、人和之中,進入了最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即天人合一的境界”(顧永芝《蘭亭序》文學美與書法美統(tǒng)一的契機[11])。
觀《蘭亭序》書法,筆劃多用半側(cè)鋒、不像中鋒那樣厚重,也不像側(cè)鋒那樣偏淡?!短m亭序》的字畫遒勁、媚秀、筆意顧盼。其橫畫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并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有懸針、玉筋、垂露、斜豎、弧豎、帶鉤豎等,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平點、長點、帶鉤點等……,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極盡用筆使鋒之妙。
《蘭亭序》字的結(jié)體,雄秀、瀟灑、舒展,字與字之間視向偃仰、若斷還連、變化無窮,充滿了灑脫暢達之情,就像“壯士佩劍”、“婦女纖麗”的形象再現(xiàn),有筋骨血肉、有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臥、或行、或舞、群賢畢至,壯美、優(yōu)雅,儀態(tài)萬千。又像“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自然描述:端莊、雄偉、挺直、清澈婉轉(zhuǎn)、映帶左右。作品使人感到王羲之用筆意隨心到,筆到勢生,滿紙生輝的氣象,筆情墨趣之中無比鮮明地呈現(xiàn)出主體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風采。
我們再仔細分析《蘭亭序》書法通篇的結(jié)構(gòu)布局《蘭亭序》是采用了豎有行、橫無列的形式,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前面寫景記敘時行筆穩(wěn)緩,行距開闊,迎合了作者當時優(yōu)雅寬暢的心情,后段則間距較窄,行筆偏疾,字字以絲相連的地方較多,這正對應了議論申理時王羲之縝密的思緒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文風。議論時情緒的感傷色彩也給書法帶來了影響,從臨得最好的神龍本來看,記敘描寫時書法筆劃的媚味到議論申理時也少了幾分,而多了幾分悲壯。
全篇字與字呼應相貫,是將字的中線形成呼應,映帶而生、或小或大、不粘不脫,氣脈貫通全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十二“之”字,姿態(tài)各不相同,或平穩(wěn)舒展,或藏鋒收斂,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飛動,就像萬變的自然,給整篇書法的節(jié)奏也增輝了不少光彩。然而,所有的結(jié)構(gòu)布局變化,沒有刻意安排的痕跡,完全是渾然天成,難怪王羲之第二天連寫十幾張也寫不出一張此前的效果,這是因為當時創(chuàng)作時有不可再造的四美契機(天人合一),創(chuàng)作《蘭亭序》書法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成不了天下第一行書。
總之,《蘭亭序》的書法美是筆筆精彩,字字別意,結(jié)構(gòu)渾然天成,雄秀、清新的自然風流露出了濃濃的魏晉風韻,和《蘭亭序》文學美,相融相成,達到了最完美、而且是不可再造的統(tǒng)一。
結(jié)論
文學和書法都是以漢字為根,王羲之在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四美情境中,以清淡的文學語言,遒勁、媚秀的書法筆劃,雄秀、瀟灑、舒展的書法字型,描繪書寫了蘭亭序的祥和澄澈的情境美;以自然順理、層層遞進的文風和字字相連、行行相聚的筆墨章法呈顯王羲之的思辨情思,申張了王羲之的人生志向?!短m亭序》的文學和書法處處兩兩對應,相融相成,成就了中國史上文學美和書法美相融統(tǒng)一的藝術(shù)精品。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1.
[2]劉興慶.世說新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3]郭廉夫.王羲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182.
[4]房玄齡.禇遂良等.晉書·王羲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郭廉夫.王羲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182.
[6]郭廉夫.王羲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79-80.
[7]房玄齡,禇遂良等.晉書·王羲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8]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9:403.
[9]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0-161.
[10]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2.
[11]顧永芝.論《蘭亭集序》文學美與書法美統(tǒng)一的契機[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0,(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