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
文藝復興以來,沒有哪位羅馬教皇忽視藝術和信仰之間的關聯(lián),但沒有任何一位像現(xiàn)任教皇方濟各那樣身體力行。他喜歡用熱血和傲骨演繹的搖滾樂,甚至出了張宗教搖滾專輯;他主動請纓在電影中出鏡,而且一口氣就是兩部;從童年到現(xiàn)在,他一直通過跳探戈舞寄托大眾情懷……
最近,梵蒂岡方面宣布將在2018年春展開梵中藝術交流——梵蒂岡博物館與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投資基金聯(lián)合舉辦“梵中雙向同步藝術展”。方濟各對此寄予厚望:希望“藝術之美”成為“以人類名義對話的載體”,希望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xiàn)“文化、宗教間的對話”,希望博物館成為“和平的橋梁”。
方濟各對藝術如此上心,是因為他的確是個“文藝教皇”。
一個挎著吉他飆歌的羅馬教皇,你能想象嗎?
81歲的方濟各每次亮相,總能像明星般被簇擁。繼2014年登上著名搖滾雜志《滾石》的封面之后,方濟各真的多了個“搖滾巨星”的身份。2015年11月,他將古典音樂和爵士風格相混合,發(fā)了張搖滾專輯《醒來吧》,里面收錄的11首歌曲嵌入了多種語言的演講和祈禱文。
“睡著的人就無法歌唱、跳舞和慶祝了!”方濟各在單曲《醒來吧!走!走!向前走!》中說。一襲白衣的他作出象征“愛與和平”的搖滾手勢,眼中閃著光芒。
這首歌的曲風頗有上世紀70年代“前衛(wèi)搖滾”的感覺。它從具有現(xiàn)代感的即興貝斯起始,用流行朋克風格的吉他和電子琴作襯樂,加入活力十足的小喇叭聲、掌聲和歡呼聲。因為它很酷炫,還有人把歌名翻譯成“起來嗨”。很多聽眾表示,教皇念詞很有節(jié)奏感,應單出一張說唱專輯。
歷來形象高冷的教皇,似乎從“搖滾人”方濟各開始變得輕快。他說:“布道者絕不能看著像剛參加完葬禮?!被蛟S,他真的從改禮數(shù)、破規(guī)矩中獲得了快樂,這與反叛的搖滾精神不謀而合。
2013年當上羅馬教皇的方濟各掀起過諸多轉變潮流的颶風。他不愛穿紅色的教皇便鞋,改穿黑色系帶皮鞋;他拒絕依傳統(tǒng)入住教皇寓所,而是搬進梵蒂岡接待來客的“圣馬塔之家”內(nèi)的公寓;他常常徑直走過敞篷教皇座駕,跳進教會成員們乘坐的大巴;他還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點。
被公認具有顛覆者氣質(zhì)的方濟各,從小就不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幼年時的他在求學的修道院樓梯上跳上跳下,口里還大聲背誦著乘法口訣表,修道院院長因此稱他為“小惡魔”。修道院一名修女說:“他和其他男孩一樣非常淘氣。誰知道這樣的淘氣小男孩最后會成為教皇呢?”
方濟各的少年激情則更像搖滾樂里通常會唱的故事。12歲那年,方濟各迷戀上了同歲小姑娘阿瑪利婭。每次見到她,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問:“你怎么樣?過得好嗎?”后來方濟各終于鼓起勇氣,給心上人寫信:“如果娶不了你,我就去做神父!”
在信中,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年暢想著他們結婚后的幸福生活,還詳述了結婚后如何布置小家。然而,阿瑪利婭的父母發(fā)現(xiàn)這封情書后,強烈要求兩人斷交。阿瑪利婭不僅無法回應教皇的情意,還為此挨了父親一記耳光。
多年后,方濟各真的兌現(xiàn)承諾,當上了教皇。不過,他的搖滾樂專輯完全沒有當年失戀的痛苦,而是關注貧困、環(huán)保、公平、弱勢群體等宏大主題。
跟教皇有關的電影很多,如《平民教宗方濟各》《你們叫我方濟各》,但這些都是專業(yè)演員演的。2016年2月,方濟各親自在影片《超越太陽》中出演教皇,成了羅馬教皇在電影史上的首秀。
拍電影的想法來源于方濟各本人。他主動找到一家電影制作公司,提出要拍一部“為兒童傳達耶穌信息”的電影。這家公司對于教皇的參與感到非常興奮,宣稱電影的全部利潤將捐獻給阿根廷的兩家慈善機構。
電影在意大利開拍,內(nèi)容是幾個基于福音書的家庭冒險故事,著重講述了來自不同文化的兒童如何在他們周圍的世界尋找耶穌,還將以“教皇教導孩子們尋找耶穌的地點和方法”來收尾。
毫無疑問,教皇很上鏡。畢竟,他常和信眾一起愉快地玩自拍,找角度、擺姿勢都駕輕就熟;他甚至為拍照“凹造型”而站立在大風大雨中。
然而,對于教皇的跨界之舉,梵蒂岡方面頗有微詞。梵蒂岡公關部門負責人稱,電影公司不應使用“方濟各扮演自己”這樣的語句,“教皇不是演員”。不過,這部電影至今尚未面世。
梵蒂岡官方拍的紀錄片《教皇方濟各:我的藝術觀》卻在不久前殺青。這部45分鐘的影片由方濟各參與撰寫的同名書籍改編而成,全面闡述了方濟各的藝術觀。在這部片子里,方濟各以導游身份出現(xiàn),選取了11個兼具人文精神和宗教慈悲的藝術作品,帶領觀眾在銀幕上游覽梵蒂岡博物館。
在方濟各看來,偉大的藝術家能將苦難化作美麗,“藝術品是上帝轉世的最好證明”。而他挑中的作品也是旨在喚起那份失落的人文精神。
超乎想象的是,方濟各還在影片中特意提到一些現(xiàn)當代藝術品和設計,如阿根廷藝術家亞歷揚德羅·馬爾默用廢棄材料制作的兩座雕塑,它們被當作禮物送給了梵蒂岡。方濟各表示,這是為了指責毫無節(jié)制的消費主義,反對丟棄和浪費。
和歷任教皇諱言私生活不同,方濟各從不隱瞞自己對探戈的熱愛。
風情萬種的探戈興起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后巷的貧民窟。19世紀末,飽受戰(zhàn)爭和經(jīng)濟蕭條的蹂躪,許多歐洲人移民到南美洲,偏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臟亂的市郊。當時流行起來的探戈承載了這一代移民的奮斗和希望。
“我出生在一個移民家庭,我的父親、祖父母和其他意大利移民一樣,漂洋過海去了阿根廷,與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面臨著相似的命運?!狈綕髟谘葜v中說。
方濟各的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方濟各則是家中5個孩子中的長子,十幾歲時就在酒吧當看門人掙錢。成長于貧民窟的他深切了解底層社會,自己的探戈舞藝也在環(huán)境熏陶下日益精湛。
“你小時候是不是喜歡跳舞?”來自阿爾巴尼亞的6歲小朋友在信中問教皇。方濟各回信:“喜歡,特別喜歡!我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起跳舞。長大后,我又非常喜歡跳探戈。要知道,一個傷心的人是不會跳舞的。不能表達喜樂的人總是很嚴肅。你們是孩子,更要跳舞,這樣等你們長大后就不會過于嚴肅啦!”
領導著12億天主教徒,方濟各的擔子并不輕松。他曾發(fā)飆歷數(shù)梵蒂岡教廷內(nèi)部腐敗、官僚主義等“十五宗罪”,還決意要改革教會結構。但方濟各非常清楚,他必須保持一個充滿希望的形象,站在教廷頂端的老人絕不能眼神焦愁、一臉倦容。
“我愛它,它來自我身體深處?!狈綕骶腿谓袒是?,曾如此談論他對探戈的熱情。他因宗教與人們建立聯(lián)系,也因文藝而博得更多好感,畢竟,愛與和平是這個世界上永恒的主題。
(楊洋薦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