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國媒體的發(fā)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期,以智能手機、電腦、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工具迅速普及,各種網絡新技術以及新媒體平臺的興起,深深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直接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廣播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為10.94億戶;2017年中國網民數(shù)量將近8億人,網民的數(shù)量已經超過我國國民人口數(shù)量的一大半,廣大受眾已逐漸習慣利用網絡新媒體接收各種信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媒體要不斷增強媒介競爭力,積極適應媒介融合的發(fā)展潮流,與時俱進、揚長避短,更好地發(fā)揮出廣播媒體的自身優(yōu)勢,吸引更多的聽眾群體,這就要求廣播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采寫技巧,畢竟廣播記者的新聞采訪技巧及寫作能力直接決定著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而廣播節(jié)目質量的好壞是影響節(jié)目收聽率的關鍵,因此,新時期廣播記者提升新聞采寫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對于一名廣播電臺的記者而言,新聞采訪與寫作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巧,作為廣播新聞傳播作品的主要生產者,廣播記者需要不斷提高采寫能力,但在實際新聞采訪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以下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廣播新聞作品的質量。
在媒介融合深入發(fā)展的新時期,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再單一依賴于廣播媒介,他們如今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來瀏覽相關信息,甚至可以收聽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除了對廣播節(jié)目的內容與形式要求非常嚴格,還十分重視新聞的時效性,與此同時,各大媒介之間競爭的焦點也就是對新聞時效性、新聞價值的比拼,可以說,新聞價值越大、時效性越強的新聞越是容易受到受眾的喜歡。而廣播記者往往由于傳統(tǒng)新聞采寫理念的制約,新聞敏感性不強,對重大新聞線索不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被其他媒體搶先報道,等到自己再去報道時,新聞有時已經變?yōu)椤芭f聞”了,就不能引起聽眾的強烈關注。
廣播記者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應該是信息的“把關人”,承擔著信息把關、審核的職責。新時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類信息層出不窮,再加上由于地域、時間等多因素的干擾,廣播記者接收的信息有時存在不實情況,這就要求廣播記者要進行信息的核實,避免虛假報道引起的負面效果。而有些廣播記者為了追求新聞時效性或“轟動性”效果,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未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核實,尤其網絡新聞,缺少把關機制,導致出現(xiàn)很多虛假信息,對聽眾的信息需求造成干擾,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廣播電臺的社會公信力。
由于受到長期工作所形成的“慣性思維”的影響,許多廣播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或寫作過程中,不經意間就會采用固定采訪模式及寫作模式,缺乏靈活變通,這樣往往會使采訪對象很反感,甚至抵觸,導致新聞采訪不能順利開展,無法采訪到更深層次的新聞素材,降低了新聞的價值,同時,在新聞寫作環(huán)節(jié),有些廣播記者為了省事,沿用之前的新聞寫作模式,不對新聞的“謀篇布局”進行創(chuàng)新,習慣性用長篇大論或“官方”套話進行敘事,使得新聞缺乏“可讀性”“趣味性”,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新聞的價值,難以激發(fā)聽眾的收聽欲望。
任何類型的新聞節(jié)目最終都得對受眾進行傳播,要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新時期的廣播記者要遵循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站在受眾的立場進行新聞的采訪和寫作,切記不要自以為是,不顧受眾的收聽習慣和信息需求,單方面強調廣播記者的主體地位,不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善于合理傾聽聽眾的“心聲”,采納聽眾提出的正確建議,維系好與聽眾的良好關系,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忠實的廣播收聽群體。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下,由于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途徑、傳播方式以及受眾接收信息方式都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媒體的發(fā)展要求,廣播記者如何提高新聞采寫技巧成為一個值得廣大廣播記者去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新時期,廣播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會面臨種種新問題、新情況,為了圓滿順利進行新聞的采寫報道,廣播記者首先在意識層面要敢于挑戰(zhàn)、勇于面對諸多困難,及時轉變新聞采寫的傳統(tǒng)理念,用新時代的互聯(lián)網思維武裝頭腦,銳意進取、積極創(chuàng)新,不能抵觸各種新聞采訪寫作的新方法,尤其心理上要有創(chuàng)新新聞采寫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推進和完善新聞采寫技巧。
對任何一個廣播記者而言,采前準備工作都必不可少,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有充分的采前準備,可能會導致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突發(fā)情況,從而影響采訪的正常進行,如果這樣就會得不償失。在新時期廣播記者采寫新聞過程中,一定要提前準備和掌握各種新媒體設備的使用技巧,比如智能手機、VR、H5以及無人機航拍等專業(yè)技術,以及檢查相應設施設備,盡量做足充分的采前準備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廣播記者在采寫新聞之前要通過自身的新聞敏感來尋找最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就要求廣播記者平時一定要加強新聞敏感性訓練,牢記新聞工作者職業(yè)準則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新聞理論,提高廣播記者的“黨性”覺悟,這樣挖掘出來的新聞線索不會背離正確的方向,新聞也才更加有價值。
廣播記者在新聞的采訪與寫作中要準確把握新聞報道尺度,尤其面對突發(fā)新聞事件的采訪時,一定要注意保護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切記不要為了追求新聞報道的“眼球效應”,深挖新聞事件當事人的生活、工作及家庭方面的信息,避免引起新聞報道的“二次傷害”。還有,在新聞報道的謀篇布局方面,盡量根據(jù)不同的新聞體裁和題材,合理規(guī)劃新聞寫作的形式,力求做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增強新聞作品的質量,不斷打造精品廣播新聞節(jié)目品牌。
在新時期,各種新媒體平臺及相關技術發(fā)展迅速,尤其微信、微博、QQ等手機終端APP,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信息的了解。因此,廣播記者要善于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開通個人的微信、微博賬號,經常瀏覽全國知名網絡論壇,開通聽眾熱線,加強與聽眾的互動,從中尋找更多的新聞線索,還要利用先進的電腦、視頻拍攝等電子設備,提高新聞的寫作速度,從而保證新聞的時效性。
廣播媒體是通過聲音傳播信息的,與其他媒體相比,技術要求偏低,更適應偏遠地區(qū)的環(huán)境,更受基層群眾的喜愛,因此,廣播記者在新聞報道時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接地氣”的語言,不能疏遠與聽眾的心理距離,要時時刻刻緊密與群眾打成一片,切實為群眾服務,否則,廣播新聞節(jié)目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不被聽眾所接受。
總之,如今廣播媒體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加劇,如何才能脫穎而出,搶抓發(fā)展的先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廣播記者的綜合素養(yǎng)。新時期的廣播記者只有加強新聞采訪和寫作等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培訓,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積極創(chuàng)新新聞采寫理論,才能得心應手地進行新聞的創(chuàng)作,寫出更多優(yōu)質的廣播新聞作品,從而贏得聽眾的信任,獲取聽眾的“芳心”,確保節(jié)目的收聽率,得到更多的廣告收益,只有如此,廣播媒體才能在新時代里不斷健康快速發(fā)展,發(fā)揮出廣播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