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在書中回憶,兩個湖南伢子從青壯年起,都堅毅執(zhí)著、敢作敢為、實話實說、平強扶弱,不露溫情卻內(nèi)心如火。按時下話,哥兒倆肝膽相照,坦誠率真??傊?,他倆是同志式地敞開心懷、直抒胸臆,和而不同。
為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的《夢回萬里衛(wèi)黃保華——漫憶父親劉少奇與國防、軍事、軍隊》一書。近日,該新書在上海展覽會亮相。在被問及“劉少奇與彭德懷兩人的關系”時,劉源說了8個字:“戰(zhàn)友佳話,歷史選擇?!?/p>
書中,劉源是這樣敘述的:1922年春,父親從蘇聯(lián)回國,自稱“從西天取經(jīng)回來”。這本“經(jīng)”,一言以蔽之:武裝工農(nóng),奪取政權。父親在安源搞工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父親在那里主事兩年多,全國各地的共產(chǎn)黨員聚集此地,安源被稱為“小莫斯科”。
父親非常注重武裝工人。已被公認:中國共產(chǎn)黨武裝工農(nóng)最早的實踐,發(fā)軔于安源。這為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極為可貴的、能生長接續(xù)的基礎——混沌初始,開天辟地,鼎立中華!
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以武漢為首都,中華全國總工會也隨遷而至。那一時期,工人運動達到高潮,父親順應所需,親手組織起工人糾察隊,很快發(fā)展到5000多人,擁有3000支槍。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解散工人糾察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6月底,得知汪精衛(wèi)進行所謂的“清黨分共”,陳獨秀下令解散工人糾察隊,把任務交給了父親。父親與29歲的同齡人周恩來等謀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解散,交出破槍、梭鏢和棍棒,實則秘密轉移這部分寶貴的武裝力量,將3000名糾察隊精銳連同較好的槍械裝備,輸送到葉挺與賀龍的部隊里,正式加入共產(chǎn)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為20天后的南昌起義注入生力軍。當今,所謂劉少奇的“卷旗不繳槍”專指此事。這就將工農(nóng)武裝的雛形,變?yōu)榘艘黄鹆x之前我黨所掌握的正式武裝力量,成為人民軍隊的前身之一。
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常委會決定南昌起義,派前敵軍委書記聶榮臻上廬山面見養(yǎng)病的父親,秘密通告起義計劃。聶帥晚年時對母親和我說:“在那個時候,我們黨認為工人是最可靠的,武漢糾察隊在軍隊中最受信賴,而這些工人最聽少奇的。少奇了解他們,在他們中間有威信。”
劉源說,出兵朝鮮前,父親與彭伯伯忙里偷閑幾乎天天見面。彭伯伯從朝鮮回國后,在中南海與父親是鄰居,像在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時那樣,在一個飯廳用餐,如果愿意,一天能見好幾次。圖為1955年,劉少奇和彭德懷在旅順觀看軍事演習
關于渡湘江戰(zhàn)役,陳云叔叔有生動的回憶,他和父親在白區(qū)和紅區(qū)共事,按現(xiàn)代詞兒叫“搭過班子”,老熟人。父親趕到湘江渡口,巧遇時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陳云。見面互問,劉說:我們部隊差不多打光了,就剩千把人。你這兒有吃的嗎?我兩天沒吃飯了。陳馬上把自己的口糧給了劉,叮囑一邊過江一邊吃,眼看就頂不住,一旦炸橋沉船,就渡不過去了。此時,渡口兩岸到處是傷亡官兵,湘江上順流漂著活人死尸,兩位老戰(zhàn)友,在連天炮火、廝殺呼喊中,心情是多么地凝重悲憤!戰(zhàn)罷,當?shù)匕傩铡叭虏伙嬒娼?,三年不食湘江魚”。陳云叔叔晚年還多次感慨,對這一段記憶特別深刻,那是最危難、最兇險的時刻!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后,父親先返回紅五軍團傳達會議精神,又按要求到紅三軍團傳達。2月,中央命令父親就地任政治部主任。父親到紅三軍團幾個月后要過草地,7月中旬成立了中央籌糧委員會。兵不可一日無食,事關全軍生死。中央任命父親當了籌糧官,再次受命于危難。多少年、多少事,什么最復雜、最兇險、最難辦,父親就出現(xiàn)在哪里,擔當起重任。
過草地時,父親前后招呼部隊行進,即時果斷下了道命令:所有女兵分散至各男兵部隊,由男兵照顧。直至長征結束,紅一方面軍的女兵一個也沒死,全部活下來!籌糧委主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措施,為我們老紅軍贏得人人稱道、令人自豪的大榮光!
從長征開始前標志性(松毛嶺)戰(zhàn)役的紅九軍團,長征初期擔任后衛(wèi)和挑夫的紅八軍團,遵義會議前后的紅五軍團、紅三軍團,中央籌糧委員會,一直到長征結束的瓦窯堡會議,父親一步?jīng)]落。公道說,波瀾壯闊的革命年代,父親這樣的人多了!挺身而出,舍生取義,敢于擔當,歷史造就出那一代人,艱難困苦全不論,危難險阻擋不住,出生入死渾不懔!
1942年9月底,父親到達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太岳等地區(qū)。毛澤東(9月21日)電示“對華北工作加以考察”并附材料。父親熟悉華北,深入考察,肯定了大局主流加以鼓勵后,批評了彭總(彭德懷代理北方局書記,書記楊尚昆已調(diào)回延安)。主要是指,兵最多、人最強、軍地條件最好、群眾基礎最厚,各方面發(fā)展卻沒有許多地方大;彭偏重軍隊,輕視其他,主觀自負等??粗鴦敱娕u,彭卻微笑著給劉倒茶水。大家都很吃驚,彭總脾氣大是有名的,誰都敢頂敢罵,沒見過這樣和氣的。
最近,市井網(wǎng)絡風傳,說劉少奇一直整彭德懷。我不得不就我所了解的情況簡述看法,以卻塵囂,以正視聽。
劉少奇(生于1898年11月24日)與彭德懷(生于1898年10月24日),兩個湖南伢子從青壯年起,都堅毅執(zhí)著、敢作敢為、實話實說、平強扶弱,不露溫情卻內(nèi)心如火。按時下話,哥兒倆肝膽相照,坦誠率真。彭對劉也發(fā)脾氣,但每次或被劉嚴肅理智地說服或證明彭有誤,有時幾句話就噎住沒詞斷片兒了。所以越吵越少,甚至聽著嚴厲批評,彭也成了“好脾氣”。除了劉,還有一位高崗,對彭是你粗我更粗,開口即罵,見面即罵,罵了笑,笑著罵,罵了夸,夸著罵,彭只得笑笑“沒脾氣”。據(jù)說一次彭總罵“高麻子”,高回罵了一句,彭被逗笑了,以后經(jīng)常用以自嘲:“我的壞脾氣是,高山頂上(高的原話是‘高崗頭上’)倒馬桶,臭名遠揚?!边@在黨內(nèi)高層已見怪不怪,彭總恰恰與這兩位“不對脾氣”的人交好,傳為笑談。
攀比行伍緣分,彭伯伯入湘軍當兵那年,父親高中講武堂,同年兵齡;彭1922年也入湖南講武堂,劉是早六年的學長。長征時,劉與彭共事幾個月,以后就是“爭吵”游擊戰(zhàn)爭。因北方局與八路軍總部駐同地,密切并肩,合作無間。一個嚴肅、穩(wěn)健、智慧,另一個嚴厲、暴烈、機敏。
楊尚昆叔叔有段回憶,認為這次路過,父親批評彭伯伯過嚴過苛、不平不公,說倆湖南老倌,倔起來拍了桌子。我還聽許多當事的老人講:劉批評后,彭犟起來,一頭扎進地方黨政,像打硬仗狠抓猛沖,深入調(diào)研仔細傾聽,民主討論群策群力。彭總脾氣沒改,工作力度和方式大變,推舉各項工作報捷!正應了孔老夫子說的:有過“更也,人皆仰之”!我琢磨著,父親或許做對了?可能是過于嚴苛,但至少他是為公,何況效果奇佳!
后人有戲言,父親是用“激將法”來“激”老帥。在我看來未必。因為父親一貫認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同志間的互相批評,也是黨的自我批評。聞過則喜,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彭敬劉,修養(yǎng)楷模、雄才慎行、俊杰非凡,有難必定先商;劉敬彭,赤膽忠心、戰(zhàn)功彪炳、英雄自別,無不牽腸掛肚??傊?,他倆是同志式地敞開心懷、直抒胸臆,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