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勝
俗話說:“陜西的黃土埋皇上,山西的黃土建高堂?!睍r至今日,我國現(xiàn)存的宋、遼、金、元時期的木構(gòu)建筑,山西占了十之七八,僅宋、金建筑就有160余座,而晉東南保有量達到70余座,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古建筑博物館”。
在晉東南眾多古代建筑中,晉城的寺廟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青蓮寺素有“隋唐佛都”的美稱,歷史上還一度形成了“文青蓮,武少林”的格局;開化寺保存著我國最完整的宋代壁畫,堪與敦煌壁畫一較高低;玉皇廟內(nèi)藏有我國古代塑像遺物中的孤品——二十八宿彩塑,代表了古代雕塑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海會寺的琉璃雙塔精美俏麗,流光溢彩,被稱作北方樓閣式塔中的“唯一佳例”。
左右頁圖:青蓮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擁有全國唯一的唐代垂足大佛,也是唯一的集唐、宋彩塑于一體的寺廟,隋唐時曾與少林寺、法門寺比肩而立。
青蓮寺位于晉城市區(qū)東南17公里處的硤石山中,背依高山,南臨丹河,因周圍山勢如出水蓮花而得名。
青蓮寺分古寺、上寺兩部分。古青蓮寺居下,與上青蓮寺之間有500多米長的盤山石道相連。該寺創(chuàng)建者為北朝高僧曇始(生卒年不詳)、“隋代三大師”之一的慧遠(334-416年),二人先后成為當時宗教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古青蓮寺,初名“硤石寺”,坐北朝南,始創(chuàng)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唐朝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并獲皇帝賜名“青蓮寺”,一度享有“佛都”之美譽。寺內(nèi)古柏虬柯,銀杏參天,十分幽雅、素靜,是最重要的凈土宗寺院之一。如今,古寺山門已不見往日隋唐之風范,完全是一派標準的清式筑造,寺內(nèi)保存完好的有正殿和南殿,原東、西配殿僅有基址尚存。
左右頁圖:左圖為青蓮古寺的大雄寶殿。秋日時分,燦爛的陽光照射在正殿上,門前的庭院鋪滿了蝴蝶狀的金色杏葉,青蓮古寺顯得更加光彩動人。右圖為青蓮上寺,距離古寺僅數(shù)百米,由盤山石道相連。
寺院的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為單檐歇山頂建筑。殿內(nèi)的大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阿難、迦葉、文殊、普賢、供養(yǎng)人等7尊彩塑,唐風猶存,為我國現(xiàn)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中的一處。即使歷經(jīng)千年,這些塑像依然面容豐滿,肌肉健美,身勢微曲,姿態(tài)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
主佛釋迦牟尼像高4.2米,為唐代中晚期佛像中的精品。他頭飾螺髻,肩披袈裟,眉宇鎮(zhèn)定從容,面容飽滿俊朗,雙腿自然下垂,服飾衣紋流暢,端坐于高高的須彌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微抬著的右手和微啟的嘴唇,似在向肅立的弟子們講述佛法的奧妙。
古寺東側(cè)有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的磚結(jié)構(gòu)藏式八角形舍利塔,高達25米。奇妙的是,每年夏至時分,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之際,塔內(nèi)就會出現(xiàn)十幾分鐘“無影”的奇景,因而該塔又被稱為“無影塔”。塔尖原為銅制的相輪,抗戰(zhàn)時曾被當?shù)匕傩杖∠聛碜隽伺趶棧髞淼乃馐切卵b的。從外面觀察舍利塔,你會發(fā)現(xiàn)塔上有13個相輪,說明此塔級別較高,所葬之人多為當時的得道高僧。此外,塔下的地宮也保存得十分完好,由于仍處于保護階段,目前尚無法一探究竟。
古寺西側(cè)立著唐代慧峰法師的靈塔,其高約5米,由石灰?guī)r制成。塔身呈八角形,塔基座也為八角形的須彌座,座上飾有寶蓮花,上下分別為三層疊澀,下層為單層覆蓮蓮瓣,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圖案,上層置雙層仰蓮蓮瓣。全塔造型優(yōu)美,比例適度,雕刻精致而不繁瑣。值得注意的是,基座束腰八面均刻有胡人伎樂的圖案,其中有二尊為歌舞圖,六尊為奏樂圖,樂人的面部表情各異,所奏樂器為橫笛、腰鼓、手鼓、琵琶、排簫、法螺、鈸、拍板等等,不一而足,既為人們研究和考證古代樂器提供了原始圖案,也是唐代音樂繁榮與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由青蓮古寺上行數(shù)里許,便是上寺。紅墻綠瓦中,曲徑蜿蜒。上寺創(chuàng)建于隋代,原為慧遠禪師的說法道場,宋以后為天臺宗道場。寺分三院,一院為藏經(jīng)樓,二院為大佛殿,三院為大雄寶殿。整組建筑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十分協(xié)調(diào),將自然和人工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組帶有北方風格的園林式佛寺建筑群。
上寺的藏經(jīng)樓始建于唐代,歷史上有許多高僧在此注疏經(jīng)書,藏有從唐至元歷代佛經(jīng)共700函5000余卷,可惜在過去遭到兵燹、火災,早已散落殆盡。近年來,有專家考證后認為,唐初玄奘法師西行歸來后未能譯完的經(jīng)書,曾有大部分留在青蓮寺,得到高僧們的翻譯、注疏。
1996年,青蓮寺出土了一塊十分珍稀的北齊石刻,它用高浮雕形式雕刻了包括佛龕、螭首、赑屃馱碑在內(nèi)的圖案,表現(xiàn)了“一佛二菩薩”的主題,其他三面則雕刻了《大方等陀羅尼經(jīng)》中有關(guān)“密教尊神”十二夢王的故事。據(jù)專家鑒定,這塊石刻是世界范圍內(nèi)所能見到的歷史最為久遠的佛教密宗文物。
上寺院內(nèi)的子抱母古柏同樣令游人感嘆不已:母柏周徑3米,高27米;子柏周徑1米,高24米。相傳一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決定次日將其砍伐。而就在當天夜里,一株幼柏攀著母柏的軀干纏繞而上,緊緊將母柏抱住,寺僧見之,以為神意,遂不敢伐之。
青蓮寺東側(cè)還有—塊巋然屹立的天然石壁,下部怪石崢嶸,頂上平若砥礪。據(jù)說慧遠法師為求證其精心注疏的《涅磐經(jīng)》之準確性,曾攀上石頂,擲筆向蒼天說道:“若疏義契理,筆當駐于空矣?!睕]想到此筆果真在空中停留,后人便稱此壁為“擲筆臺”。
青蓮寺歷任住持都非常重視教育,凡主僧、副主僧都必須考試通過后才能正式剃度。寺內(nèi)還設有書院,教習僧人琴棋書畫,吟詩作賦。時有習文之人,不遠千里來此,為僧為尼,孤燈夜讀;亦有社會名流,或避戰(zhàn)亂,或?qū)ぐ矊帲酱穗[居研習。
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在全國寺僧中大力推廣青蓮寺經(jīng)驗,在僧尼中推行考試制度。這不僅是對青蓮寺重視文化的高度贊同,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文青蓮”的政治地位。此后,少林寺與青蓮寺,一文一武,南北齊驅(qū)。
據(jù)說,鼎盛時的青蓮寺規(guī)模宏大,有“凈土院”“普賢院”“地藏院”“禪林院”“維摩院”“觀音堂”“休心堂”“藏經(jīng)閣”“書院”“茶堂”等眾多院落,可同時入住500名和尚、200名尼姑,“隋唐佛都”的稱號名不虛傳。
開化寺,位于高平市東北四十五里的舍利山南麓。這里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形似圈椅,寺廟端坐其中,猶似一顆璀璨的明珠。
開化寺創(chuàng)建于后唐五代時期,古稱“清涼寺”,宋時改稱“開化寺”。這里峰巒疊翠,泉溪相映,寺廟的鈴鐺在微風吹拂中叮叮作響,回蕩在空曠而寂寥的山谷間,使古樸滄桑的開化寺顯得更為靜謐和安詳。
千余年間,開化寺以一種置身世外的超然氣度深藏于太行山鄉(xiāng)野,靜看世間的離合恩怨,將各種心靈慰藉透過裊裊的香火,播散給俯首膜拜的子民。
寺內(nèi)大雄寶殿建于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一進兩院,氣勢恢宏,古色古香。東西配殿對峙,后為演法堂,左右各跨翼樓,東翼樓下泉水涓涓,清新悅耳。大殿面闊三間,為歇山式屋頂,施以“青混瓦”。斗拱用材碩大,壓在昂尾之下,這種建筑法首開后世華楔之先例。殿內(nèi)梁架斗拱上的古錢紋、海石榴、龍牙惠草等彩繪圖案,以綠、藍、黃、褐等諸色為主,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畫作紋樣極為一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繪。
該寺大雄寶殿內(nèi)的宋代壁畫最為珍貴,壁畫面積達88平方米,完成于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內(nèi)容主要為佛像和佛經(jīng)故事,宣揚佛法威力和因果報應,同時還因佛教的中國化而體現(xiàn)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壁畫筆法精細,構(gòu)圖嚴謹,所繪建筑著墨鮮麗,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眉毛、胡須歷歷可數(shù),是我國現(xiàn)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畫。
壁畫東壁殘損嚴重,部分畫面已經(jīng)漫漶不清,部分經(jīng)后人補繪過,是用連環(huán)畫形式繪成的經(jīng)變故事。另外兩壁的壁畫保存較好,其中,西壁大體分為三組,中間畫的是說法圖,兩側(cè)畫的經(jīng)文故事,南起為須阇提太子本生經(jīng)變;中間有三幅大圖,一為忍辱太子本生,二為華色比丘尼經(jīng)變,三為轉(zhuǎn)輪王舍身供佛本生;北部為善事太子本生與光明王舍頭本生。北壁的東側(cè)為觀世音菩薩法會,西側(cè)則為鹿女本生和均提童子得道經(jīng)變。
左右頁圖:開化寺建于后唐五代時期(923-936年),古稱“清涼寺”,宋時改稱“開化寺”。寺內(nèi)存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宋代壁畫,內(nèi)涵豐富,精美絕倫,為我國古建筑壁畫中的珍品孤例。
除東壁外,開化寺壁畫用筆遒勁,設色妍麗,人物冠飾及建筑物上大量施用瀝粉貼金,畫面輝煌燦爛,為宋代壁畫中的精品。
府城玉皇廟位于澤州縣東北府城村北的高崗上,創(chuàng)建于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整個寺院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擁有殿字樓閣、亭榭廂房一百余間,諸多建筑主次分明,整齊而富有變化,集納了中國宮觀建筑的主要特點。
晉城盛產(chǎn)琉璃,玉皇廟是金代以來使用琉璃構(gòu)件最出類拔萃的廟宇之一,著色以黃、綠、孔雀藍為主,部分殿堂屋面還采用了琉璃鋪錦和剪邊工藝。主殿玉帝殿的整個屋面全部使用綠琉璃剪邊,屋頂正脊上的琉璃飾物并非常見的龍鳳花卉,而是二十八星宿。從殘存的脊塊上,依然清晰可見或男或女,或文或武,腳踏祥云、手持法器的諸位星君。
頭道山門上覆蓋著珍貴的孔雀藍琉璃,器形多為騰龍、力士、仙人、走獸、水波、花卉,栩栩如生,再配以賞心悅目的孔雀藍色澤,使玉皇廟頭的頭道山門顯得更加巍峨壯觀;中院各神殿內(nèi)的琉璃神臺,全部由數(shù)塊琉璃組成須彌座式,束腰部分以吉祥圖案或神話故事為內(nèi)容,十分精美。
玉皇廟中壁畫件件帶有時代特征,雖已殘破卻更彌足珍貴。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十二元辰殿內(nèi)的正面壁畫雖僅十余平方米,卻生動地刻畫了宋王朝從皇帝、大臣到貧民百姓三個階層的真實生活場景,可謂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壁畫由三大部分組成:中間為帝王生活圖。圖中的帝王端坐于宮廷式的高臺上,表情端莊,舉止安詳,眾嬪妃則分列身后,儀容高貴,神態(tài)嫻靜,還可看見樂舞藝人飄動的衣袖,似在翩翩而舞,而值殿將軍正在階下不停地巡視,還有兒童隱隱現(xiàn)于柱后的帳中;右側(cè)壁畫為貴族生活圖,畫面為一處官家院落,院正中有兩人正在對弈,院外廊下整列著一隊衙役。擁擠的街道上,還有王公、將軍來回走動;左側(cè)為市井小民生活圖,圖中有習武擺場者、彈琴賣藝者、社火表演者等百余種人物,他們身著妍麗的服飾,每個人都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玉皇廟內(nèi)珍藏有宋、金、元等不同時期的彩塑共260余尊,全是道教諸神,從玉皇大帝、普天星君,到三垣、四圣、九曜、十二辰;既有風伯雨師、種桑養(yǎng)蠶、文貞、武道,也有高禖、馬神、牛王、六瘟,可謂是人、鬼、神、仙共處一堂,完整地展現(xiàn)了道教的諸神系統(tǒng),具有非凡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在這座古代彩塑的藝術(shù)寶庫中,最珍貴的當屬元代工藝大師劉鑾創(chuàng)作的二十八宿彩塑,這組作品位于后院西側(cè)二十八宿殿內(nèi),是我國目前古代塑像遺物中的孤品,代表了古雕塑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歷史上,彩塑大師劉鑾憑借著豐富的想象力和聰明才智,第一次將天文學中觀察到的天體運行、四季變化、經(jīng)緯定位的28組赤道星座,與唐代五行家袁天罡確定的21種動物相結(jié)合,并將中國古典哲學中的五行學說和日、月、人等傳統(tǒng)思想熔鑄其中,創(chuàng)造出有血有肉的“虛日鼠”“房日兔”“軫水蚓”“亢金龍”等繽紛多彩的神話人物形象。
左右頁圖:府城玉皇廟建于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廟內(nèi)藏有諸多珍貴的彩塑作品,其中,元代大師劉鑾的二十八宿彩塑,是我國目前古代塑像遺物中的絕世孤品。
在這組人格化了的天界神靈中,老者的慈祥、婦女的端莊、文官的穩(wěn)重、武士的威猛等等,通通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再加上塑像本身的體態(tài)以及衣紋彩帶的飛舞飄逸,不僅充分顯示出神仙們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外貌特征,而且使全殿彩塑產(chǎn)生了氣勢磅礴、呼之欲出的藝術(shù)效果,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jié)合的優(yōu)秀范例,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品。
海會寺,位于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處的大橋村西,創(chuàng)建于唐代,初名“郭峪院”。唐乾寧元年(894年)唐昭宗李曄賜額“龍泉寺”,后宋太宗趙光義又賜額“海會寺”,明清時聞名遐邇,盛極一時。
海會寺依山傍水,龍泉潺潺,殿宇佛閣,古建叢集,歷來為古澤州誦經(jīng)拜佛、讀書講學的勝地。寺內(nèi)雙塔高聳入云,其中的“慜公塔”始建于唐末,高20余米,為磚石結(jié)構(gòu),呈六角攢尖頂,顯得豐腴古樸。塔身略有收分,逐步疊澀出檐,交叉處辟有洞口,壁畫鑲滿了三排規(guī)整的小像,工藝精湛。塔外磚壁密布佛龕,龕內(nèi)嵌滿坐佛,因此又稱“千佛塔”,原本是順慜禪師圓寂后,弟子們?yōu)槠浣ㄔ斓摹吧崂薄?/p>
另外一座稍顯瘦俏玲瓏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仿照西湖月輪山六和塔建造的。塔身為八角形,總共13層,高達50多米,自下而上層層遞減。每層塔都設有內(nèi)室,內(nèi)室外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磚砌臺階,盤旋而上可直達塔頂。各層斗拱、重檐和塔身,在尺度和投影的設計上非常適度。每層檐角還有鐵鈴,微風吹過,叮當悅耳,這些都是仿造西湖六和塔之處。不過,在仿造的同時,此塔也有創(chuàng)新之處,比如塔身增施了許多琉璃構(gòu)件,比六和塔更精美俏麗,特別是在塔的第十層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圍以琉璃欄桿,從而形成了一座瑰麗的懸空樓閣。
海會寺的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為懸山式屋頂,采用了彩色的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翹,顯得十分富麗堂皇。殿額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僉都御史楊繼宗親筆題寫,字跡渾厚,遒勁有力;殿后龍泉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流經(jīng)此地后,從一個巨大的龍口中噴涌而出,瀉入十角深潭,形成龍湫飛瀑,十分壯觀。清代,浙江錢塘人朱樟曾將“海會龍湫”和雁蕩山大龍湫相提并論,可見當年海會龍湫的盛況。
有趣的是,海會寺既是古剎名寺,又是書院學府,寺內(nèi)有一處不起眼的院落叫“海會別院”,明清時期是陽城最輝煌的書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從這里相繼走出了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幾十名進士和幾百名舉人。
左右頁圖:海會寺建于唐代,歷史上先獲唐昭宗賜額“龍泉寺”,后又獲宋太宗賜額“海會寺”并沿用至今。著名的海會寺雙塔,高聳碧霄,十分壯觀,其中的一座琉璃寶塔向外延伸出一圈琉璃欄桿平座,形成瑰麗的懸空樓閣,為北方樓閣式塔的唯一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