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直
黏度是液體流動時流體的內(nèi)阻力,也就是油品的內(nèi)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動性的一項指標。黏度越大,油膜強度越高,而流動性越差。一般所講潤滑油膜的厚薄就是指黏度的大小。黏度越高的油品,所形成的油膜會越強,但液體流動阻力亦會增加。所以,選用適當?shù)酿ざ仁沁x擇潤滑油的首要條件。
潤滑油的黏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程度被稱為黏溫性能。評價油品的黏溫特性最廣泛采用黏度指數(shù)(簡寫VI),這是潤滑油的一項重要品質(zhì)指標。黏度指數(shù)越高,表示油品的黏度受溫度的影響越小,其黏溫性能越好。黏度指數(shù)是用黏溫性能較好(VI=100)和黏溫性能較差(VI=0)的兩種潤滑油為標準油,以40℃及100℃的黏度為基準進行比較而得出。
傾點是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被冷卻的試樣能流動時的最低溫度,凝點是試樣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冷卻到停止移動時的最高溫度,均以℃表示。傾點或凝點是一個條件試驗值,并不等于實際使用的流動極限。
將油品加熱使溫度升高,其中的一些成分蒸發(fā)或分解便會產(chǎn)生可燃性蒸氣,當達到一定溫度時,可燃性蒸氣與空氣混合后并與火焰接觸時會發(fā)生瞬間閃火,這個溫度叫閃點。閃點的單位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石油產(chǎn)品的安全性是根據(jù)其閃點的高低而分類的:閃點在45℃以下的為易燃品,閃點在45℃以上的產(chǎn)品為可燃品。
燃點又叫著火點,是指可燃性液體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氣的混合物與火接觸而發(fā)生火焰能繼續(xù)燃燒不少于5s時的溫度。可在測定閃點后繼續(xù)在同一標準儀器中測定??扇夹砸后w的閃點和燃點表明其發(fā)生爆炸或火災的可能性的大小,對運輸、儲存和使用的安全有極大關系。
潤滑油的灰分是潤滑油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完全燃燒后,剩下的殘留物(不燃物)。潤滑油的灰分主要是由潤滑油完全燃燒后生成的金屬鹽類和金屬氧化物所組成。含有添加劑的潤滑油的灰分較高。潤滑油中灰分的存在,使?jié)櫥驮谑褂弥蟹e碳增加,潤滑油的灰分過高時,將造成機械零件的磨損。
潤滑油中的瀝青質(zhì)、膠質(zhì)及多環(huán)芳烴疊合物是形成殘?zhí)康闹饕镔|(zhì)。因此殘?zhí)渴怯推分心z狀物質(zhì)和不穩(wěn)定化合物的間接指標。殘?zhí)吭酱螅推分胁环€(wěn)定的烴類和膠狀物質(zhì)就越多,反之,則越少。根據(jù)殘?zhí)康拇笮。纱笾屡卸ㄓ推吩趬嚎s機中結(jié)炭的傾向。對于潤滑油料來講,殘?zhí)恐悼砷g接表示潤滑油的精制程度,精制程度越深的潤滑油,殘?zhí)恐稻驮叫 ?/p>
潤滑油延緩金屬部件生銹的能力稱防銹性。常用的銹蝕測定法是GB/T11143-89。該方法是將一支標準鋼棒浸入300ml試油中,并加入30ml(A)蒸餾水或(B)人工海水,在66℃的條件下,以1000r/min的攪拌使油乳化、經(jīng)過24h后把鋼棒取出沖洗,晾干后觀察評定試棒的生銹程度,分為無銹、輕銹、中銹、重銹四級。
油品的抗腐蝕性測定采用油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對紫銅片腐蝕的程度來評價潤滑油的抗腐蝕性。常用的GB/T5096試驗,是在試油中放入銅片,在恒定的溫度下(按使用要求,如100℃、12l℃)浸泡3小時,取出銅片,與腐蝕標準色板顏色進行對比來確定潤滑油的腐蝕等級。腐蝕等級分為1、2、3、4級,每一級別又作若干分級。潤滑油的腐蝕主要是由于油中的某些酸性物質(zhì)、氧化產(chǎn)物和金屬反應而引起。
潤滑油的抗乳化性是指油品遇水不發(fā)生乳化,或雖乳化但在靜置時油能與水迅速分離的性能。兩種液體能否形成穩(wěn)定的乳狀液取決于兩種液體之間的界面張力。界面張力越大,乳化狀態(tài)被破壞的越嚴重,也就越不易形成穩(wěn)定的乳狀液。油品發(fā)生乳化,不僅會降低潤滑性能、損壞機件,而且易形成油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