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慶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急診科,重慶 400016)
急診科作為醫(yī)院急危重患者集中地,病種十分的復雜,時間較為緊迫,突發(fā)事件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患者通過急診科初步搶救、復蘇后需要相關的護理人員陪同患者進一步的輔助檢查,同時護送患者入科的過程涉及對患者的轉運,雖然對患者進行院內轉運時間較短,但是在轉運過程中患者會出現病情以及生命體征變化,使得患者的并發(fā)癥風險增加。因此,安全轉運作為急診護理過程中的關鍵[1]。本次研究就階梯思維模式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投硬幣的方法將2015年9月~2017年5月急診科室的100例危重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實驗樣本為50例。
參照組,男24例,女26例,患者年齡15~88歲,平均(46.6±8.4)歲。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齡9~89歲,平均(48.6±9.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參照組進行常規(guī)轉運,研究組采用降階梯思維模式進行轉運,具體操作如下。
1.2.1 綜合提高轉運護理人員的業(yè)務素質:①積極的強化轉運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教育,可通過教育使得每一位護理人員充分的意識到責任心不強造成的轉運差錯等嚴重后果,在每一次的定期績效考核中需要扣除一定的比例分數,公開討論同時學習經驗教訓,避免再犯[2];②增強轉運護理人員業(yè)務能力培訓工作:積極的采取分層次培訓方式,可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開展積極的強化培訓,使得每一位護理人員可熟練掌握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所需的技術操作,降低轉運差錯發(fā)生[3]。
1.2.2 改善轉運設備及儀器:積極的加強對轉運設備及儀器的管理,在進行轉運之前需要做好全面的安全性檢查,更換損壞或運轉不良的儀器設備,采購時需要采購安全性好和質量高的儀器設備,最大程度上避免轉運途中損壞和部分脫落導致的轉運差錯等[4]。
1.2.3 加強轉運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積極的強化轉運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能力,同時需要提高轉運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配合默契度,積極的營造安全和諧的轉運氛圍。另外,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的了解轉運所需的物品,并且檢查是否準備齊全,深入的了解患者以及家屬的情況,及時的溝通患者的意外情況[5]。
1.3 觀察指標
(1)滿意度以及轉送科間滿意度 滿意度評分標準:一級滿意度:總評分≥90分;二級滿意度:總評分80~90分;三級滿意度:總評分70~80分;不滿意度:總評分<70分。
(2)轉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轉運時間。
(3)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 主要包括物品準備不完善、沒有通知目的、科室轉運方式不合理、沒有約束患者以及轉運交接不清楚等。
(4)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 主要包括輸液管脫落、呼吸困難、設備儀器故障以及供氧中斷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滿意度(94.00%)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的滿意度(76.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滿意度分析(n)
2.2 轉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轉送科間滿意度以及轉運時間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轉送科間滿意度高于參照組,轉運時間短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轉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轉送科間滿意度以及轉運時間
2.3 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好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
2.4 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 研究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發(fā)生意外的有2例(輸液管脫落1例,呼吸困難1例,設備儀器故障0例,供氧中斷0例)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為4%;參照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發(fā)生意外的有10例(輸液管脫落3例,呼吸困難3例,設備儀器故障2例,供氧中斷2例),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為20%。與參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96,P<0.05)。
本次研究中,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采用降階梯思維模式進行轉運,研究組患者的滿意度(94.00%)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的滿意度(76.00%);并發(fā)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轉送科間滿意度高于參照組,轉運時間短于參照組;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好于參照組;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6%)明顯低于參照組(2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原因如下:醫(yī)院需要對醫(yī)護人員整體素質制定隨時更新的培訓方案,針對每一位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技能進行培訓,確保護理人員在進行轉運工作過程可遵守相應的操作流程,做出明確的處理,積極提高自身的交接能力,開展定期考核制度,可對患者搶救過程開展模擬練習,同時需要回答專業(yè)中的理論問題,保證每一位護理人員在熟悉理論知識的同時可將其充分的應用于操作過程中,熟悉各急救操作流程,保持清晰的條理,使得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出現任何的突發(fā)情況均可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6-7]。積極的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加強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要求。開展以患者為中心,除了進行安全轉運強化管理之外,積極的提高病區(qū)護士與急診護示的工作責任心[8-9]。
結合上述研究,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采用降階梯思維模式進行轉運,患者的滿意度和轉送科間滿意度較高,轉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轉運意外情況發(fā)生率較低,轉運行為規(guī)范性情況較好,轉運時間較短,值得臨床進一步的學習與借鑒。
[1] 沈卉,賈亞平,王云,等.降階梯思維交班模式在急診晨間病情交接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5):2771-2775.
[2] 黃翠青,黃霜霞,楊小蘭,等.培養(yǎng)急診分診護士的降階梯思維模式提升優(yōu)質護理服務[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4):74.
[3] 王淼,王華榮,張召,等.電子分診系統(tǒng)聯合降階梯思維模式在急性非創(chuàng)傷性腹痛患者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7,23(3):517-520.
[4] 李水莉,李穎,趙麗麗,等.降階梯思維方式在顱腦損傷合并頸椎損傷患者急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7):498-500.
[5] 孫立琴,張小紅.降階梯思維在主動脈夾層患者急診搶救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4):443-445.
[6] 姚禮春,陳桂蘭.降階梯思維在非創(chuàng)傷性胸痛老年患者急診分診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7,24(2):51-53.
[7] 汪紅.降階梯思維方式用于顱腦損傷合并頸椎損傷患者急救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3):226-227.
[8] 謝燕,宗瑞芳.降階梯型思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護理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5):648-650.
[9] 蘇敏.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7,23(2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