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娜,黃鷹,溫屯清
(長沙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湖南 長沙 116400)
腦卒中患者除急性期藥物治療之外,后續(xù)的康復及治療也是決定患者預后的重要干預措施[1]。卒中后的康復治療方案一旦確定,對患者生活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便是患者的依從性。調查表明,腦卒中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依從性為61.5%~70.7%,而出院后的依從性尚不足50%[2]。另一項研究顯示,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與住院期間依從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提高患者住院期間依從性可以改善卒中患者預后[3]。因此,為卒中患者制訂正確的康復治療方案至關重要。本次研究對116例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探究綜合康復治療對卒中患者依從性以及預后的影響取得了滿意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于本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符合全國神經病學第十一屆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年齡18~85歲,首次發(fā)病,急性期偏癱側肢體肌力在Ⅲ級或以下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嚴重癡呆等不能配合者;臨床資料不全、觀察期間死亡者。入選的116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認證批準。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36~83歲,平均年齡(64.2±11.7)歲;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29~81歲,平均年齡(66.4±13.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監(jiān)測生命體征、遵醫(yī)囑用藥、防治并發(fā)癥等常規(guī)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的康復治療,治療療程均為4周[5]??祻椭委焹热莅ǎ孩僬J知康復: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和康復方法等,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使患者對疾病有詳細的了解,調動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積極性;②心理康復:耐心傾聽患者的問題并細心解答,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多采用鼓勵、安慰等詞句,防止患者出現情緒過激、抑郁等現象;③功能康復:監(jiān)測生命體征,持續(xù)平穩(wěn)48 h后可對患者進行患肢的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從被動到主動,上肢可先從手指屈伸,抬高到持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肢從床面平移,對抗重力到對抗不同程度阻力。注意患肢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以防關節(jié)僵硬;④家庭、社會干預:充分調動親屬和朋友的積極性,定期舉辦病友交流會、健康知識宣講、康復比賽等活動,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鼓勵和社會的溫暖從而建立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療[6]。
1.3 觀察指標
1.3.1 依從性評價 完全依從:過程中堅持完全遵從和執(zhí)行醫(yī)囑,規(guī)范治療;部分依從:過程中基本做到遵從醫(yī)囑,僅偶爾有不按規(guī)范治療的情況;不依從:過程中基本不遵從醫(yī)囑,或無法堅持完成總療程。
1.3.2 神經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價 分別于患者入院時和治療4周后進行評分:神經系統(tǒng)功能評價采用中國卒中量表(CSS評分),總分0~19分,得分越低,神經功能越完好;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7]。
1.3.3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RNADL評定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分,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wèi)生5個方面,滿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依從率分別為91.4%和67.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神經和肢體運動情況比較入院時,兩組患者CSS和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周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CSS和FMA評分均較入院時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周后,觀察組患者CSS和FMA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CSS和FMA評分±s)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CSS和FMA評分±s)
注:與入院時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4周后28.2±5.1a 32.9±6.3a評分CSS FMA觀察組(n=58)入院時35.7±4.8 27.1±5.5 4周后24.5±7.4ab 38.3±6.7ab對照組(n=58)入院時34.9±3.8 27.4±4.6
2.3 兩組患者4周后生活質量比較 4周后,觀察組患者RNADL評分中衣、食、住、行、個人衛(wèi)生以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4周后RNADL各項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4周后RNADL各項評分比較(±s)
P值<0.05<0.05<0.05<0.05<0.05<0.05 RNADL評分項目衣食住行個人衛(wèi)生總分觀察組(n=58)15.3±4.1 13.7±4.2 14.8±5.2 17.5±6.3 16.1±4.9 81.4±7.7對照組(n=58)8.8±5.9 9.2±5.4 10.5±5.8 10.4±3.9 11.5±4.7 62.5±5.4 t值11.566 7.312 6.589 14.267 10.772 20.749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血管狹窄或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大腦供血中斷,腦細胞壞死后引起相應區(qū)域神經功能缺損表現。腦卒中位居中老年發(fā)病率、死亡率、致殘率的首位[8]。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重癥卒中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卒中病死率近年來有下降趨勢,但致殘率相對升高[9]。以往對于卒中的治療重視對早期生命體征和并發(fā)癥的干預,而往往忽視了后期的康復治療,多數患者發(fā)病后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缺損癥狀。據統(tǒng)計,我國70%以上的卒中患者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40%左右患者生活無法完全自理,這不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10]。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患者康復治療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并在臨床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研究發(fā)現,卒中后行康復鍛煉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隨著康復治療的廣泛開展,又一大影響患者預后的難題擺在臨床工作者面前:僅僅一半左右的患者能夠配合堅持完成足夠療程的康復訓練,且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患者自身的心理負擔,絕大多數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甚至有13.6%的患者出現了卒中后抑郁。Aziz等[11]學者指出,提高患者依從性可以減少卒中后疲勞和跌倒,改善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依從性低的患者身體條件更差,久坐等不良習慣加重了患肢肌肉萎縮,導致跌倒次數增加,且再發(fā)生卒中的風險相對增高[12]。對卒中患者進行包括心理、認知、功能訓練等綜合康復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2013年杜文華等人通過對卒中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發(fā)現,影響患者依從性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心理壓力[13]。而綜合康復治療則是以心理康復治療為前提,對患者進行認知及功能康復,且該方案中的親屬社會支持療法為患者樹立了良好的自信,更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
本次研究選取116例卒中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療程為4周。結果顯示,綜合的康復治療組患者總依從性達91.4%,遠遠高于對照組的67.2%。此外,4周后,綜合康復治療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情況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CSS和FMA評分分別為(24.5±7.4)分和(38.3±6.7)分。且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衣、食、住、行和個人衛(wèi)生的RNADL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進一步說明,綜合康復治療干預后,提高了卒中患者的依從性,改善了患者神經功能癥狀和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卒中后生活質量。這一結果與林蓓蕾研究結果相一致[12]。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治療干預對提高腦卒中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預后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8.
[2] 尤黎明,吳瑛.內科治療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 丁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分期康復治療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25):180-181.
[4] 耿秀霞,白玉琴,顧珍鳳,等.早期康復訓練對卒中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2):68-70.
[5] 陳曉云,張素燕,王瓊,等.早期全程治療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療效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3):479-480.
[6] 楊秋菊.康復治療對腦梗死抑郁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國際治療學雜志,2012,31(10):1899-1901.
[7] 江思思,沈利平,阮恒芳,等.腦卒中患者家庭功能與健康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華治療雜志,2014,49(7):849-853.
[8] 李俠,高鳳清,侯儒寅,等.腦卒中患者應用康復程序的效果和衛(wèi)生經濟分析的綜述[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18):8-12.
[9] 王建明,王崇,董海燕,等.早期康復治療在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23):133-134.
[10]令麗梅,王智先,王玲,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探討[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12):142-144.
[11]Aziz AF,Aziz NA,Nordin NA,et al.What is next after transfer of care from hospital to home for strokepatients?Evaluationofacommunitystroke care service based in a primary care clinic[J].J Neurosci Rural Pract,2013,4(4):413-420.
[12]林蓓蕾,張振香,陳穎,等.社區(qū)腦卒中患者主動參與功能鍛煉依從性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l3,35(9):722-726.
[13]杜文華,何林林,李毅.住院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調查[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3):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