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一小學)
科學不是虛無飄渺的,它就存在于自然界的每個角落,需要我們睜大眼睛去發(fā)現(xiàn),需要我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去探究,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幾點,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世界在孩子眼中充滿了趣味,他們對一切好奇,這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的最佳時機,也是形成科學素養(yǎng)的首要條件。小學科學課就教他們觀察身邊的事物,從容易的實驗活動著手,讓孩子知道科學探究不是高難度的事情,只要細心觀察,留心事物變化,學科學就這么簡單有趣。在孩子的眼里,實驗就像變魔術般迷人,迫切渴望親自參與實驗。如制取二氧化碳時,錐形瓶,橡膠管等數(shù)量很少,我們可以把錐形瓶換成礦泉水瓶,橡膠管換成輸液管,橡皮塞子換成橡皮泥或橡皮,集氣瓶口蓋上玻璃片,使用白醋和堿發(fā)生反應時,要多添加堿和白醋,這種自制的器材家庭里都有,學生在家自己動手就能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如此改進,二氧化碳的檢驗和性質對學生來說易如反掌。課堂中學生成功展示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現(xiàn)象,很有成就感。他們更加愛學科學,渴望親自動手探究,如教《磁鐵》一課,我用細木棍兒把環(huán)形磁鐵串成一串,像糖葫蘆般每一塊互不粘連,在學生面前上下左右一晃,齊齊浮動,互不靠近又懸在棍兒上。學生好奇心再次被激發(fā)起來,種種猜測、期待驗證,這時教師不需要講解,只需指導學生正確實驗就行,在動手實踐之后共同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蘇教版科學教材的編寫目的,就是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家探究的全過程,實現(xiàn)“做科學”。既然“做科學”,免不了與人合作,要有團隊意識,學會探究方法,這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如在《造房子》活動中,小組之間比賽,統(tǒng)一標準,限時搭建房子。小組長要求組員先設計房子的圖紙,計算出需要的材料,選用牢固的結構,組員分工:有備料的、有送料的、有扶的、有綁的、有剪切材料的,形成一條龍。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斷都會影響大局。我看到成員之間齊心協(xié)力,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了任務。小組之間采用互評,每一個組員都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建議中肯,被評小組積極改進,人人有了自主展示的機會,既獲得了知識,又鍛煉了各種能力,還養(yǎng)成了團隊協(xié)作意識,共同體會到分工協(xié)作“做科學”的方法和樂趣。
現(xiàn)行教材編寫的內容,有的例子觀察到很困難。例如,《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養(yǎng)蠶》單元,由于受到時間和地域條件的約束,沒有條件親自觀察到駱駝和養(yǎng)蠶活動,對學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能彌補短板,效果很好。如播放短片《沙漠之舟》能全方位解讀駱駝的耐饑渴的各種本領:從駱駝的眼睫毛、鼻孔、嗅覺到駝峰、腳掌,以及一次性大量飲水,它的每一種器官都能適應環(huán)境,它才是沙漠里的“主人”;播放蠶的一生,展現(xiàn)蠶的四種形態(tài),能給學生留下完整印象,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奠定了知識基礎。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場所,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只有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真正天地。親密接觸大自然使他們的觀察能力空前提高,學生把折到的絲瓜藤、蕓豆秧苗拿來比對,區(qū)分攀緣莖、纏繞莖的特點。當他們拔車前草時,不小心扯斷葉子抽出了葉脈,興奮的問老師這是它的“筋”嗎?我指導他們用放大鏡觀察竟然發(fā)現(xiàn)葉脈內部是中空的。學習了《神奇的水》以后,提出樹梢處的水分怎么上去的?確定是水的毛細現(xiàn)象后,學生竟有了奇思妙想,用滴注法給小樹增加營養(yǎng)或殺菌。我鼓勵學生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例如,在學習了《我們的食物安全嗎》后,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利用紙巾比對100%鮮橙汁與5%橙汁的色素異同,了解除去5%橙汁后剩余的是什么?查找資料了解食品添加劑的危害,敢于對過量添加、有毒添加說不!做宣傳畫報,積極倡導綠色食品,保證舌尖安全。平時我鼓勵學生尋找生活小竅門,不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科學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保證了科學素養(yǎng)的健康發(fā)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長期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讓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和探究欲望,樹立了正確的科學觀,在科學素養(yǎng)的道路上才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