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40年《棗莊日報》的探索看地市報報道主題的變遷"/>
(棗莊日報社,山東 棗莊 277102)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棗莊日報社成立60周年。1958年6月《棗莊日報》的前身《棗莊通訊》創(chuàng)刊,幾番改刊,幾度更名,由最初的手刻油印、鉛印的小報,發(fā)展到電腦照排、彩色膠印的對開大報,成為魯南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梳理棗莊日報社新聞改革的歷程,從四個關鍵詞可以看出,《棗莊日報》在改革中前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稐椙f日報》的前身《棗莊通訊》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1980年1月1日創(chuàng)辦《棗莊日報》,《棗莊通訊》當日停刊。以嶄新面貌出現(xiàn)的《棗莊日報》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和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為主,反映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發(fā)展初期的精神風貌。當時棗莊日報社僅有員工30人,卻編發(fā)了大量優(yōu)質稿件。經濟類稿件占了大部分,新技術投產、新生產線上馬、新工廠運行等報道比比皆是,反映了棗莊改革開放初期欣欣向榮的氣象。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后,各行各業(yè)蓬勃發(fā)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1985年春,棗莊日報社黨委在內部進行多項改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辦報方針和指導原則,即“堅持黨報性質,吸收晚報特點,辦出地方特色,體現(xiàn)時代特征”。在這一原則指導下,1987年3月棗莊日報社第一屆編委會成立;5月3日創(chuàng)辦《棗莊日報·周末刊》,作為新聞改革的內容和創(chuàng)辦晚報的過渡和實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場經濟剛剛起步,《棗莊日報·周末刊》圍繞新聞熱點開辦《熱點追蹤》《新聞透視》等欄目,整版刊發(fā)對房地產市場、人才市場、企業(yè)轉型、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等問題的深度報道和討論。1991年,開展了“棗莊市十大景觀”“魯南名吃”征文活動,群眾參與度很高,成功評選出“萬畝榴園”“運河古鎮(zhèn)”等景觀,以及“棗莊羊肉湯”“辣子雞”“菜煎餅”等十大地方小吃,對剛剛起步的棗莊市旅游文化發(fā)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同年,棗莊日報社組織了棗莊市首屆廣告模特大賽,百余名佳麗參加比賽,引起社會轟動。這個賽事突出體現(xiàn)了《棗莊日報》開拓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的魄力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改革開放10年間,《棗莊日報》迅速樹立了權威性,增強了公信力,發(fā)行量一度達到十余萬份,而1990年棗莊市轄區(qū)年末人口總數(shù)僅為177.54萬。
站在群眾立場進行多次新聞改革。一段時期以來,《棗莊日報》報道的領導活動多,會議消息多,讀者意見大。報社領導班子轉變思想,把報道的焦點對準群眾,努力探求黨報權威性、指導性與貼近性、大眾性的完美結合。
把推動市縣經濟建設作為報道的重頭戲。其中經濟宣傳用稿占上稿總量的70%,一二版頭條經濟宣傳占60%。
報道方向轉向群眾,寫法貼近群眾。轉變新聞作風,深入基層,反映群眾呼聲,設立周末熱線電話,是報社新聞改革的重點。棗莊日報社從1993年起連續(xù)推出了“魯南大地行”“記者周邊行”“記者百廠行”和“科技百業(yè)行”,這“四行”給《棗莊日報》帶來了一股新風。如1993年組織的“記者周邊行”歷時3個多月,記者騎自行車采訪,途經五區(qū)一市(棗莊市下轄五區(qū)一市)的33個鄉(xiāng)鎮(zhèn),250個村莊,行程3000多公里,其中山路1000多公里,深入1000多家農戶,在《棗莊日報》發(fā)稿100余篇,發(fā)內參稿件4篇,有4篇被省以上報刊采用。報道具體、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周邊農村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風土人情和新人新事新風貌,既鍛煉了記者,又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黨報新聞工作者形象。
1996年起創(chuàng)辦的《100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尋訪鐵道游擊隊老戰(zhàn)士》《老英模的故事》等專欄,基層干部、普通群眾成為新聞人物。對人民群眾深切關注的時政問題,如國企改革、下崗再就業(yè)、減負治亂、黨風政風、干群關系等等,站在群眾立場、群眾觀點上分析研究,從全局和政治的高度進行把握,使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問題在平易的報道中得到恰當回答。改革后的《棗莊日報》群眾歡迎、黨委政府滿意,1997年《棗莊日報》被評為山東省十佳報紙之一,2002年6月,組織的“‘三個代表’在棗莊”大型系列報道,中宣部新聞閱評組給予高度評價,山東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向全省發(fā)出閱評通報表揚。
增強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把增加信息量作為新聞改革的著力點,引導編輯記者多寫多編文短意深、活潑生動的好新聞。報社規(guī)定:一般消息不超過800字,通訊不超過1500字。開展了“頭條短新聞大賽”“現(xiàn)場新聞大賽”,在一版開辟《要聞簡編》《圓點新聞》專欄,集中發(fā)表短小精悍的稿件。為進一步服務讀者,2000年1月1日,《棗莊日報》網(wǎng)絡版登場,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
民生問題成為宣傳報道的重中之重。2003年,棗莊市超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遠大目標,棗莊市委、市政府從千方百計加快發(fā)展躍升到城市轉型。而從全球來看,網(wǎng)絡媒體迅猛發(fā)展,從國內看,晚報、都市報、行業(yè)報等各種新興的紙媒飛速擴張,這對中小城市黨委機關報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棗莊日報社根據(jù)新情況調整辦報思路,改進宣傳方式,改變報紙版式,明確了民生問題是《棗莊日報》宣傳報道的重中之重。制定并嚴格執(zhí)行了編前會、業(yè)務研討會、新聞報道策劃會等制度,有效提升了報紙的宣傳實效。
2009年1月1日《棗莊日報》進行改擴版。采用國際流行的“瘦報”報型,將報紙為A、B版兩大板塊,增加了信息量。內容上更加貼近群眾和生活,突出本地新聞及時政、經濟、社會新聞和反映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新聞;增加宏觀和中觀報道,壓縮具體單位的一般性工作經驗、行業(yè)部門業(yè)務性很強的報道和會議活動報道;加強新聞策劃,實現(xiàn)傳播的規(guī)模效應;批評性報道篇幅增加、力度增大,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做活、做精服務類信息;注重黨報的理論優(yōu)勢,增加言論和評論報道,整體上融指導性、新聞性、服務性于一體。
2011年8月起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棗莊日報》積極踐行“走轉改”精神,聚焦普通百姓,體現(xiàn)黨報溫度。為使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開辟的《記者在一線》《新春走基層》等大量深入基層的專欄已經延續(xù)了七八年。通過新聞報道來幫助弱勢群體,從幫助菜農、果農銷售積壓農產品,到幫助特困戶籌款看病呼吁社會救助,協(xié)調有關方面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深受讀者好評。改版后的《棗莊日報》影響力不斷增強,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曾多次對我們的報道給予肯定。2011年3月30日《棗莊晚報》創(chuàng)刊,結束了棗莊沒有晚報的歷史。
建設融媒體矩陣。進一步擴大主流輿論陣地。棗莊日報社認真落實“新聞立報、特色強報”的辦報理念,主動轉型升級、調整結構,全力打造新媒體,全面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2012年和2017年,《棗莊日報》分兩批成立了薛城、滕州和嶧城、臺兒莊記者站。記者站的成立,是棗莊日報社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傳播能力建設、更好地服務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該區(qū)域的廣大讀者的重要舉措。
為了適應融媒體報道需要,2013年6月24日,報社采編部門用上了新的北大方正采編系統(tǒng),日報、晚報記者采寫的稿件,在同一平臺呈現(xiàn),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為媒體融合奠定了基礎。2013年5月8日,棗莊新聞網(wǎng)上線;2016年4月13日,棗莊日報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新媒體——棗莊發(fā)布(現(xiàn)更名為棗莊快報)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5月9日,正式接管市政府官方微博——@棗莊發(fā)布;2018年初棗莊頭條APP上線,標志著棗莊日報媒體矩陣正式形成。兩微一端平臺定位為“關注民生,權威主流”,超過七成是原創(chuàng)作品,截至2017年底,棗莊快報微信公眾號粉絲量超過26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棗莊第一大號,根據(jù)著名微信公眾號數(shù)據(jù)測算平臺“清博指數(shù)”大數(shù)據(jù)測算,棗莊快報在全國65萬個公眾號中綜合排名最高時達到3600多名。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關注度、閱讀量,均創(chuàng)造了棗莊移動新媒體運作的奇跡。
目前,棗莊日報社已形成《棗莊日報》《棗莊晚報》、棗莊新聞網(wǎng)、棗莊快報微信公眾號、棗莊聚焦官方微博、棗莊頭條APP、《信息周刊》等“兩報一網(wǎng)兩微一端一刊”的全媒體格局。媒體矩陣的形成,是《棗莊日報》積極占領輿論陣地,進一步掌握輿論話語權,以更好地宣傳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為最終目的。
40年來,新聞改革是棗莊日報社發(fā)展的根本特征;不斷強化導向意識,緊跟時代步伐,反映群眾的心愿,是我們進行新聞宣傳改革的核心;求特色,出精品,著力提高報紙的品位是我們不變的追求。自1987年以來,共有近200件新聞作品獲得省級及以上一等獎,質量、數(shù)量始終保持在全省地市報前列。進入新時代,棗莊日報社人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新聞宣傳的總引領,堅守黨媒宣傳主陣地,積極推動媒體融合,在新的征程上,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