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信息技術教學研究的日益深入,探索能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新型教學方式是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新課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小組合作在小學信息技術中具有現(xiàn)實的實施意義。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在熟悉并利用技術條件和環(huán)境的基礎上發(fā)表觀點、交流思想,提高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被谛抡n程標準提出的這一教學理念,教學工作者持續(xù)開展了有關合作學習能力提高的教學研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全面發(fā)展大有裨益。接下來,結合《認識畫圖軟件》一課,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展開具體分析。
一、因人制宜,科學組建小組
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組建小組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班級學生人數(shù)眾多,二三十位學生學習水平不一而同,認識畫圖軟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很快就可以掌握利用軟件繪制規(guī)則圖形的方法,但或許有的學生學習很長時間,還停留在掌握畫圖軟件進入與退出這一基本技能上。小學生學習經(jīng)驗和認知經(jīng)驗有限,更加劇了這一教學形勢的嚴峻。
組建小組之前,教師應當因人制宜,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科學地對成員進行搭配。
二、確定目標,開展討論交流
小組成立的根本目的是開展學習,教師總得讓學生有事情可做,小組的組建才顯得有意義,學習目標的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目標至少具有兩個屬性,第一是共同性,即這一學習目標應當為全體小組成員共同學習目標,小組成員正是基于這一目標的指導下開展合作交流的;第二是層次性,上文已經(jīng)提到,小組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進行組建的,即便是同一個小組,組內成員學習水平依然存在差異性,設置具有較強層次性的學習目標,旨在確保每一位小組成員都可以參與探究,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以用畫圖軟件繪制“我的家”這一任務為例,這一內容任務量大,一位同學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習目標:(1)觀察多媒體課件上的范圖,找出“我的家”需要繪制哪些圖形;(2)思考需要什么工具來畫圖;(3)圖形繪制完成之后,用工具填充顏色;(4)添加文字,用簡短的話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這四個學習目標緊緊圍繞共同性和層次性這兩個基本屬性,核心任務是用畫圖軟件創(chuàng)作作品,(1)(2)(3)(4)分別為層次性目標。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1),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2),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3)(4)。
學生分工開展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時時在教室里面巡回走動,了解學生合作學習進度、探究時遇到的問題,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朝著高效率方向發(fā)展。
三、有效評價,保持合作熱情
針對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教學評價,不能采用那種以考試成績定輸贏“一刀切”式的評價方式,這會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合作學習熱情的保持。在合作學習模式當中,既然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教師就要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評價方式。建議采取打包式評價,以小組成績作為總成績,并納入信息技術最終課程成績當中。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團隊依賴感和責任意識,提高教學評價質量。
有效的教學評價應當具備鼓勵性、針對性、全面性和指導性,切忌就學生某一方面課堂表現(xiàn)泛泛而談,那樣會給學生一種敷衍感,無益學習問題的診斷。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和互評相互結合的方式,鼓勵小組學生互評、自評,進一步提高評價質量。
四、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責任到人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組內成員如果沒有明確的進行分工,就常常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坐在一旁觀看,完全成了一個旁觀者,結果這幾個人根本得不到訓練,常此以往就會慢慢落后。有些較好的學生一般表現(xiàn)得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擔憂失敗,其內部動機得到較好的激發(fā),但合作學習也容易因責任分散而讓其他學生產(chǎn)生依賴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責任到人,每一個小組應推薦一名小組長,負責組內分工、督促、協(xié)調等工作。同時教師還要時時引導并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每個成員都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任務、實現(xiàn)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主要全責在兩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他人,這種“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他人”不同于其它學習情境中“幫助”、“援助”,而是組內成員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辭的責任,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
合作是一種態(tài)度,一個不具備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人,注定不會受到團隊的歡迎。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要求團隊成員具備良好的合作態(tài)度,小學生年紀小,很多孩子并不具備很好的責任感,教師應當努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學習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就學習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建議,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會產(chǎn)生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國章、吳永玲.合作學習及嘗試[J].教育改革,1995(1).
[2]崔小兵.試談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0.3.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