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黃曉鈴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發(fā)病較為突然,患者會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其發(fā)生多與病毒性迷路炎、突聾以及內聽道動脈缺血有關,多發(fā)于中老年人,需要酌情使用藥物治療,同時還要配合復位、體位以及護理干預,以此來降低復發(fā)率,提高治愈率[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手法復位聯(lián)合體位訓練對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選取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60例,均為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隨機分組,其中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42~71歲,平均年齡(56.5±8.5)歲;病程范圍0.3~15.2個月,平均病程(7.75±0.45)個月。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在43~72歲,平均年齡(57.5±8.5)歲;病程范圍0.7~15.6個月,平均病程(8.15±0.45)個月。兩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治療后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按時復查的重要性。
觀察組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復位前護理。由于患者復位前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需要加強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詳細介紹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治療方法,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在治療時告知患者保持睜眼狀態(tài),便于醫(yī)生觀察眼球震顫情況,若有不適可及時反應。針對過度緊張的患者可給予其少量鎮(zhèn)靜劑,復位前準備氧氣以及吸引器,以備不時之需[2]。
(2)復位時護理。復位過程中給予患者一定的鼓勵、指導以及協(xié)助,同時注意傾聽患者的傾訴,觀察其脈搏、面色以及呼吸狀況,若出現(xiàn)嘔吐以及眩暈時需加強安全保護,避免誤吸嘔吐物或發(fā)生墜床,同時告知患者不要隨意更改頭位,避免導致復位失敗[3]。
(3)復位后護理。復位后讓患者采取半臥位,將床頭抬高45°,必要時使用頸托固定,在進行洗漱或者進食時可坐起并將頭稍前傾,48 h可讓患者逐步恢復活動,7 d后根據(jù)康復情況可采取患側臥位。1個月內避免頭后仰或進行劇烈活動,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及時進行復診[4]。
對VSI評分、BBS評分、計時平衡試驗評分展開對比。采用VSI評分評定患者的前庭癥狀指數(shù),主要包括頭痛、惡心、頭暈、平衡、視覺敏感以及眩暈6種癥狀,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完全正常,10分表示最嚴重,總分60分,評分越低表示前庭癥狀越好。BBS評分評定患者的平衡能力,總分為56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計時平衡試驗評分主要通過記錄眩暈患者閉眼以及睜眼時單足直立以及鍾趾位的維持平衡時間,總分為15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維持平衡時間越長[5]。
研究采用軟件SPSS 17.0對錄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整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檢驗方式為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VSI評分為(26.34±10.68)分,BBS評分為(50.02±2.84)分,計時平衡試驗評分為(128.03±3.76)分;對照組VSI評分為(30.42±1.06)分,BBS評分為(42.14±2.03)分,計時平衡試驗評分為(99.04±2.18)分。觀察組VS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BS評分、計時平衡試驗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2.082,12.364,36.534;P=0.042,0.000,0.00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發(fā)病率較高,極易被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及頸椎病,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患者會懼怕運動以及翻身,對其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均有不良影響,若長期未得到正確治療會加大治療難度,所以需要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重視,避免出現(xiàn)漏診以及誤診,耽誤最佳治療時機[6]。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VS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BS評分、計時平衡試驗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為:(1)治療前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病情有助于醫(yī)務人員確定治療方法,通過心理護理可緩解其心理障礙,消除其恐懼心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另外,復位前詳細介紹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可提升其對疾病的認知,促進治療順利進行。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可避免其產生不適感,可保證療效[7]。(2)治療時給予患者一定的鼓勵以及指導可提升其治療的信心,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并觀察其脈搏以及呼吸狀況可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并及時給予其最安全有效的保護,避免發(fā)生意外,提高治療成功率。(3)治療后加強護理干預并讓患者采取最佳體位可促進其快速康復,在規(guī)定時間內讓其逐步恢復活動并采取適當體位可保證療效,避免出現(xiàn)異常,及時復診可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8]。
綜上所述,對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其頭暈狀況。
[1] 盧慧穎,于吉友,李美英,等. 手法復位聯(lián)合體位訓練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J]. 全科護理,2016,14(21):2211-2212.
[2] 康利萍,朱艷,唐曉紅. SRM-IV型前庭功能治療系統(tǒng)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93):271-272.
[3] 梁仕泮,何惠儀. 難治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療體會[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3,35(4):467-468.
[4] 劉春麗,王宏艷. 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護理[J]. 中國醫(yī)藥導刊,2017,19(4):419-420.
[5] 魏夫英. 綜合護理對老年眩暈患者的影響研究[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201-202.
[6] 劉怡伶.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3):150-151.
[7] 鐘小苑,楊應浩,張奕,等. Epley 法治療后半規(guī)管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精細護理[J]. 全科護理,2015,13(19):1870-1872.
[8] 孫志萍.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對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及護理措施[J]. 全科護理,2017,15(22):2759-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