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武娟
摘 要:“自主式”學習是踐行“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基礎。要緊扣時機,鑄造自主體驗的平臺;激發(fā)內(nèi)隱,激活自主體驗的欲望;循序漸進,開辟自主體驗的通道,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自主學習;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4-0079-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倡導要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式”學習是踐行“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基礎,自主學習旨在通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意識,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究學生自主性學習方法和提高自主性學習能力,理應成為當下閱讀教學的重要范疇。
一、緊扣時機,打造自主體驗的平臺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一旦能夠將身心全部浸潤在某一現(xiàn)象和問題之中,便能激活自身的認知體驗,開始自主思考問題,從而形成自身的認知體悟。在這一過程的牽引和支撐下,學生內(nèi)在的主觀意識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使得內(nèi)在的情感體驗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從而使得主體性經(jīng)驗逐漸完善。
如在教學《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播放了阿炳的經(jīng)典二胡曲《二泉映月》,同時在屏幕上出示解說詞:這首樂曲以充滿感懷和嘆息般的曲調作為開頭,順勢以悲愴的旋律展開對世事滄桑的控訴與哀怨,在樂曲演奏的過程中,時而深沉,時而激蕩,時而悲愴,時而傲然。當學生的認知完全浸潤在樂曲中時,教師則相機進行設問:你能結合課文中的介紹和描述,尤其是阿炳的成長經(jīng)歷,從他的樂曲中感受到阿炳的內(nèi)在心境嗎?此時,教師并沒有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而是讓學生重新回到文本的字里行間,將樂曲與文本的語言進行有機勾連,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chuàng)設高速的認知通道。在這基礎上,有的學生從文本語言中深切地感受到阿炳在利用樂曲傾吐自己的屈辱和痛苦,有的學生結合文本語言感受到樂曲中所蘊含的對社會黑暗的不平,有的學生還從樂曲的高亢部分感受到阿炳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向往。
由此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和認知基于音樂和文本的雙重浸潤,將自己的情感與文本中的人物有機融合。這種基于學生自主性體驗認知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fā)內(nèi)隱,激活自主體驗的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體驗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表現(xiàn)在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上。這種主體性和個性化的特征決定了體驗水平的高低。閱讀教學就需要激活學生的主動體驗認知,幫助學生專心于體驗,始終在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下自主認知,自主識別,從而達到相應的深度。
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記敘了為了保護戰(zhàn)士們,彭德懷不得已三次下達命令槍殺大黑騾子的經(jīng)過。當槍響之后,“彭德懷對著大黑騾子倒下的方向,緩緩地摘下了軍帽……”作者對當時情境下的人物只做了這一句簡單的描寫,隨后運用了一個省略號,將所有的語言都蘊藏其中。此時,教師就可以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主體性和個性化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認知體驗,相機引領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的彭德懷心情會是怎樣的?他的內(nèi)心又是作何感想的?其中的省略號你覺得省略了哪些內(nèi)容?學生可以在自身體驗的過程中將自己轉化為主人公,從文本中人物的視角進行感知與體驗,想象槍殺大黑騾子時,人物內(nèi)心的復雜心情,補充大黑騾子應聲倒地之后,他與大黑騾子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感受文本中人物的豐富情感。
只有在這種激活學生主體性和個性化認知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將學生內(nèi)在的自主性體驗完全呈現(xiàn)在意識之中,更好地引領學生認知意識的發(fā)展。
三、循序漸進,開辟自主體驗的通道
文本并非無情物。自主性體驗必須要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體驗,真正觸動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靈魂。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文本的內(nèi)容無動于衷,一方面在于其生活經(jīng)驗的缺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師并沒有真正有效地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靈魂。因此,閱讀教學就應該倡導和踐行用心體驗,讓學生走進課文中深刻體驗。
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時,教師緊扣課文最后對譚千秋老師所做的評價,并相機設置了思考題:你是如何理解這段文字的?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本內(nèi)容進行理解。很多學生僅僅從文本內(nèi)容和情節(jié)上進行了一些概念性的認知和描述,對于文本的感知顯得機械而膚淺。為此,教師可引領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緊扣譚千秋老師的言行細節(jié),結合文本其他人物對譚老師的評價,感受譚老師“師德靈魂”的本質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這樣學生對文本人物的感知就會更加立體化、多層次,從而豐富了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體驗,真正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解讀能力的提高。
在這一案例中有兩點啟示。第一,教師并沒有止步于學生的認知體驗,而是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次進行感知,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認知體驗,為深入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礎。第二,教師并沒有將教學的主體性解讀脫離文本,而是在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內(nèi)在認知意識,開辟了進行自主性體驗的高速通道。
總之,教師要在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體驗的基礎上,不斷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意識,深化對文本的感知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文本感知的能力,為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婁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群文讀寫結合策略研究[J].語文知識,2017(08).
[2]黃文霞.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基本形式[J].教學與管理,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