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雨+李學平+廖祖彬
摘 要:為了解瀘州市寵物犬的真菌性皮膚病的發(fā)病情況和流行特征,該文以瀘州欣旺動物醫(yī)院等3家寵物醫(yī)院接診(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的病例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市犬真菌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上海市真菌性皮膚病的病原以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病為主;感染發(fā)病主要集中在2歲以內的犬只,雌性犬病例略多于雄性,其中貴賓犬、北京犬的發(fā)病率最高;病灶分布以四肢居多;存在季節(jié)流行差異,夏季病例多于其他季節(jié)。
關鍵詞:寵物犬;皮膚??;流行病學;瀘州市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3-0104-3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fungal dermatosis in pet dogs in Luzhou,according to the cases of pet dogs diagnosed from three pet hospitals including Luzhou Xinwang animal hospit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disease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fungal dermatosis in this city was mainly Microsporum canis, Microsporum gypseum, and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ogs less than 2 years old, slightly more than male in female dogs.Poodle and Pekingese dogs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lesions are mostly limbs;there is a seasonal epidemic differences indicated more cases in summ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Key words: Pet dog;Dermatosis;Epidemiology;Luzhou City
犬真菌性皮膚病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動物淺部皮膚病,是動物的常見傳染病。該病不但造成犬只毛發(fā)、皮膚的病理損傷,還可傳染與其接觸動物的人群,尤其對兒童有較強的傳染性[1]。因此,該病導致的動物健康和公共衛(wèi)生安全問題備受獸醫(yī)工作者關注。瀘州市是西南地區(qū)較大城市,近幾年來寵物犬數量快速增長。為了摸清本市寵物犬的真菌性皮膚病發(fā)病情況和流行特征,筆者以瀘州欣旺動物醫(yī)院等3家寵物醫(yī)院接診(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的病例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瀘州市犬真菌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為上海市寵物犬在該病上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器材 光學顯微鏡(Olympus,CX22)、真菌檢測伍德氏燈(東莞市康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JNR型)、DTM真菌鑒別培養(yǎng)基(青島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iff-quik染色液(上??畦b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霉菌培養(yǎng)箱(北京福意電器有限公司,FYL-YS-150L)、超凈工作臺(蘇州佳寶凈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JB-CJ-1500FX)。
1.2 病例資料 選取瀘州欣旺動物醫(yī)院等3家動物醫(yī)院及診所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近2年來接診的犬真菌性皮膚病共328例。
1.3 臨床調查 觀察患病犬的精神狀態(tài)、瘙癢、疼痛等整體特征;檢查脫毛、紅斑、丘疹、鱗屑、皮損、發(fā)病病灶、發(fā)病程度等體表皮膚情況,并記錄統(tǒng)計包括性別、年齡、品種以及飼養(yǎng)環(huán)境等基本信息。
1.4 實驗室診斷
1.4.1 伍德氏燈與光學顯微鏡檢查 應用伍德氏燈(wood′s)照射病變區(qū)域,觀察到黃綠色熒光,即可判定為真菌感染,并取患病皮膚病料于載玻片,滴2滴10%KOH軟化病料,蓋上蓋玻片至于顯微鏡下,觀察到真菌菌絲或孢子,則判定為真菌感染。
1.4.2 病原的分離培養(yǎng) 無菌采集患病犬病灶處的皮屑或毛發(fā),接種于DTM皮膚真菌鑒別培養(yǎng)基,28℃恒溫培養(yǎng)5~8d,并取培養(yǎng)物染色,在光鏡下檢查真菌菌絲或孢子形態(tài),結合菌落形態(tài)確定真菌種類。
2 結果與分析
2.1 真菌性皮膚病病原的種類 在對瀘州市328例真菌患犬患病部樣本的培養(yǎng)鑒定結果中,以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須毛癬菌為主(表1)。其中感染犬小孢子菌的病例最多,共計182例,占總病例的55.49%;其次為須癬毛癬菌、犬石膏樣小孢子菌,分別達73、65例;其他未鑒定8例。
2.2 真菌性皮膚病與品種的關系 研究調查對象中有北京、貴賓、松獅、雜種等10余個品種,其中貴賓犬發(fā)病率最高,病例占比達24.8%;巴哥、北京和松獅犬等品種的病例數較高,比例分別為17.38%、16.77%和10.36%;而哈士奇、邊牧、臘腸和比熊等犬發(fā)病率較低,其中哈士奇病犬只有2例,僅占0.61%(見表2)。
2.3 犬真菌性皮膚病與年齡的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本市犬真菌性皮膚病的感染發(fā)病主要集中在2歲以內的犬只,共有142例,約占發(fā)病總數的43.29%。其中1歲齡以內的犬發(fā)病數81例,發(fā)病率最高,患病犬的數量占總病例的24.7%;2~7歲齡的患犬具有隨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病率降低的特點,7歲以上犬患病的共有24例,占發(fā)病總數的7.31%。
2.4 真菌性皮膚病與性別的關系 確診的328例真菌性皮膚病患犬中雌性犬有189例,占總病例數57.62%;雄性犬有139例,占總病例數42.37%。調查結果表明,雌性犬比雄性犬的發(fā)病率略高。
2.5 真菌性皮膚病與發(fā)病部位的關系 在對真菌性皮膚病病灶分布規(guī)律調查中,發(fā)現前肢、后肢、眼角、耳部、背部、腹部、尾部均為感染部位,其中前后肢為173例,占發(fā)病總數的52.74%;頭部、尾部、耳等處的皮膚相對感染較低,腹部感染的病例數最少,僅有18例,占病例總數的5.49%(見表4)。
2.6 真菌性皮膚病與季節(jié)關系 從表5可看出,瀘州地區(qū)犬皮膚真菌病有全年發(fā)病的特點,且在4、5、6月份多發(fā),其病例數分別達到72、58、66只;氣溫較低的1月、2月以及12月份則發(fā)病數較少。以季節(jié)統(tǒng)計結果表明:春季與夏季發(fā)病率較高,其中夏季的病例占比高達49.09%;冬季的發(fā)病數最少,僅占總病例的4.26%。
3 結論與討論
3.1 犬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 犬的皮膚病可由細菌性、寄生蟲性和真菌性病原單一或混合感染發(fā)病。其中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目前主要有伍德氏燈檢查、真菌分離培養(yǎng)、病理組織學檢查以及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法[2-4]。伍德氏燈檢查方法簡單、直接快速,但存在皮膚其他物質的干擾,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分子生物學方法則具有特異性強、檢測時間短、靈敏度高等優(yōu)點,但完成檢測需要PCR儀、高速離心機、凝膠成像儀等儀器和操作者的專業(yè)實驗技能,限制了獸醫(yī)工作者的使用。本調查的病例確診則采用臨床診斷、伍德氏燈檢查以及真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雖耗時較長,但能對主要的皮膚真菌病原鑒定其種屬,結果較為準確。調查研究表明瀘州市犬真菌性皮膚病病原主要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其中以小孢子菌感染為主,這與袁曉霞對包頭市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似[5]。但與張兆霞報道北京地區(qū)犬真菌性皮膚病病原以馬拉色菌、犬小孢子菌為主有差異,這提示犬真菌性皮膚病的病原存在區(qū)域差異[6]。
3.2 犬真菌性皮膚病的流行特征 犬真菌性皮膚病的發(fā)生與流行同致病菌種類、動物品種、機體免疫力、氣候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關。在品種上,調查發(fā)現本市的泰迪、薩摩、比熊、金毛和京巴犬等品種的發(fā)病率較高,可卡、藏獒、松獅等犬次之。這與朱重偉報道洛陽市的結果相似[7]。真菌性皮膚病發(fā)生與犬的被毛長短、軟硬和濃密程度相關。長毛犬的被毛更容易攜帶致病性真菌,被毛濃密,常阻礙皮膚與陽光照射,有利于致病性真菌、細菌及體外寄生蟲的生長和繁殖;在性別與年齡上,我市的發(fā)病犬年齡主要集中于是2歲以內,7歲以上老年犬發(fā)病明顯減少,雌性犬發(fā)病比例略高于雄性,這與較多地區(qū)的報道基本一致[8]。幼齡犬與老年犬由于機體免疫力低,在細菌、寄生蟲等感染下增加感染本病的幾率。李建南等報道發(fā)現成年犬體內轉鐵蛋白高,該蛋白與機體的免疫力呈正相關性。雌性犬由于雌激素的增加,導致皮脂腺的退化,使具有抑制真菌的脂肪酸下降,故雄性犬的發(fā)病率低于雌性犬[9];在病灶分布規(guī)律上,我市寵物犬的發(fā)病部位主要以四肢居多,而在腹部感染的病例最少,這與屈德芳研究調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報道結果不一致[10]。這可能與寵物犬的遛狗方式、犬舍布局以及在診斷時病料的采集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季節(jié)上,我市同國內較多地區(qū)的報道基本相似,夏季、春末秋初等時段發(fā)病率較高[11]。瀘州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低溫干燥。夏季滿足致病性真菌生長所需的最適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冬季、初春以及深秋月份的氣溫和低濕度抑制真菌的繁殖與活力,因而患病犬只數量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
[1]周偉勝,李朝明,魏學良.犬皮膚真菌病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1,38(7):212.
[2]趙禹皓.犬真菌性皮膚病流行病學調查與體外藥敏實驗及診療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7.
[3]張鵬.皮膚癖菌的分子生物學鑒定和毛發(fā)穿孔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05.
[4]王恩文,駱志成,吳先偉.60株臨床分離犬小孢子菌的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鑒定[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35(3):1-3.
[5]袁曉霞.包頭市犬貓真菌性皮膚病臨床調查[J].現代農業(yè),2017(6):90-91.
[6]張兆霞.北京地區(qū)致犬皮膚病主要病原調查與鑒定試驗[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9.
[7]朱重偉.洛陽地區(qū)犬真菌性皮膚病流行病學調查與診治[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2.
[8]吳清波.保定市犬皮膚病的臨床調查及治療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13.
[9]李建男,陳永平,劉濤,等.雞西地區(qū)犬真菌性皮膚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畜牧與獸醫(yī),2016,48(8):139-140.
[10]屈德芳.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犬貓皮膚真菌病調查及體外藥敏試驗[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
[11]孔玲娜.石河子地區(qū)犬皮膚病調查及真菌性皮膚病診治[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