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燕
淺談古代南陽水利事業(yè)影響
曲 燕
南陽在古代水利的修建與召信臣、杜詩兩位‘父母官’是密不可分的,水利工程與水文化的相融交匯,對當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影響。
古代南陽 水利 召信臣 杜詩 影響
南陽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陜西省毗鄰,地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水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中間開闊南部開口的盆地。南陽古稱“宛”。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水資源蘊藏量,畝均水量和人均水量均居河南首位。
古代南陽的最早水利工程有史記載為: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御史大夫張湯奉召修褒斜道,激發(fā)民工數(shù)萬人挖掘和加寬河道五百余里,工程以宛為終點,但因水急石多未能通漕,而到了西漢時期,全國的水利事業(yè)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而南陽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三大罐區(qū),據(jù)《漢書·召信臣傳》記載:南陽郡太守召信臣,九江壽春人,年幼勤奮好學,以明經(jīng)科的甲等成績被選拔為皇帝的侍從—郎中,西漢元帝時,召信臣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昂脼槊衽d利,務在富之,躬勸耕農(nóng),出入阡陌,止舍離鄉(xiāng)亭,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shù)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薄稘h書·循史列傳》載: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紛爭,召信臣深知水利的重要性,他外出巡查的時候,他特別留意各種地形,山泉的大小,河流的走向,塘堰的分布,并繪制一幅水利施工圖,然后組織民工逐年按圖施工,九年后就修建十幾處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趙渠、漢垱、齋陂、樊氏陂、上石堰等等,而最為著名的有這幾處,下面詳細說明:(1)六門堰是一座灌溉樞紐工程,是漢代穰縣湍河上修建攔河壩,周圍筑堤,引水灌田。據(jù)《漢書·召信臣傳》《水經(jīng)·湍水注》《鄧州陂堰志》記載:西漢元年,建昭五年,南陽太守召信臣“斷湍水,立石碣,開三門,提水位,灌良田”。受益三萬頃,至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稱六門堰,溉穰縣,新野,昆陽三縣五千余頃”。此渠全長100公里,下設許多支渠,工程建成后,罐區(qū)效益面積大大增加,六門堰水利史長達1600多年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大,遺址在今鄧州大西門外岔股路村北。(2)鉗盧陂是六門堰下29陂中最大的一處蓄水工程,占地約6.3平方公里,約日蓄水1300萬立方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座中型水庫,位于鄧州南30公里的劉集鄉(xiāng)西七里陳橋村南,屬于漢代穰縣灌溉工程。據(jù)載:“漢元帝建昭中,召信臣為南陽太守,復于穰縣南六十里筑鉗盧陂,累石為堤,旁開六石門,以節(jié)水勢,澤中有鉗盧玉池,因此為名,用廣灌溉,歲歲增多,至三萬頃,人得其利,及后漢杜詩為太守,后收其業(yè)?!便Q盧陂是兩位太守修筑南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漢代文學家張衡《南都賦》中寫道:“于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貯水渟渟,洹望無涯?!保?)召父渠是以信臣名字命名的人工開挖的灌溉系統(tǒng)《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召父渠在唐河縣南七十里的湖陽鎮(zhèn),為漢代南陽太守召信臣所開,渠首位于新野縣沙堰鎮(zhèn)西南白河故道向西拐彎處附近,召信臣興修水利,白厚莊望夫石之東開溪一道,引白河水灌邑東花陵,土堰一帶稻田里,溪長六十里,因引白河水灌田,民得其利,稱“召父”此渠也名為“召父渠”在白河上筑壩飲水,干渠長80公里,支渠縱橫交錯,干渠自引渠蜿蜒南下5公里然后分3支,分別名為蘭草溝、長湖溝和官渠溝,干支渠總長達30多公里,流向東南。
水利工程興建以后,召信臣考慮到百姓的長遠利益,為灌溉用水建立一系列制度,他命令各地鄉(xiāng)官在渠首旁,田界也樹立一道道石碑,刻上均水約事既管水用水的制度,對什么時候用哪條渠道里的水,用多少量及渠道和塘堰管理,工程設施的維護系統(tǒng)都進行嚴格的規(guī)定,違犯者就規(guī)定處罰,對水利工程設施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減少因為水事引起的紛爭。幾年以后,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戶口增信盜賊獄訟衰止,郡以殷富。召信臣功在南陽。
到了東漢,南陽又出一位重視水利的太守,東漢建武七年,升任南陽太守的杜詩,字公君,年輕時就很有才干,在軍中任功曹,有公平之稱。于建武七年升任南陽郡太守,光武帝劉秀東興之地在南陽,因此南陽成為“南都”“帝鄉(xiāng)”。當時南陽郡內(nèi)多皇帝近親。田宅逾制。加上權(quán)貴橫行,實為難治之郡,據(jù)《后漢書·劉隆傳》記載“王侯將相,宅地相望!”杜詩于是就下定決心,從嚴治郡,在“誅暴之威”的同時提倡節(jié)約。在攤派差役,注意愛惜民力,因此受到百姓的歡迎。
杜詩出任太守時,南陽一帶由于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亂襲擾,原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大部分已經(jīng)廢棄不用。嚴重影響到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杜詩在總結(jié)以往治水經(jīng)驗的基礎上。以前任治水地方官的為榜樣,組織民工,修治彼地,廣擴土田。對西漢召信臣所建的陂、堰、坎、渠、池都加以復修,幾經(jīng)努力,漸漸有了成就,出現(xiàn)郡內(nèi)陂澤棋布,田間溝渠縱橫,堤埂相連。就是風雨也不會缺水,無論水田、旱田均不受旱澇影響,各類莊稼,瓜果可以隨季節(jié)而成熟。南陽郡也因其利而富裕,“比室殷足”。杜詩因倡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而受到人們的敬仰,南陽百姓把他和西漢時南陽太守召信臣相比,民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這時,“父母”一詞已經(jīng)有了地方官的含義。明清時期父母官逐漸成為一種頌揚地方官的客氣話,而真正的父母官要把老百姓看做自己的父母一樣親切,懷著感恩的態(tài)度為人民服務,就像召信臣和杜詩那樣治水利,為政清廉,勤于職守。造福一方的地方官。
幾經(jīng)滄海桑田,曾經(jīng)的輝煌還在。這是我們古代先人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水利工程在水利的推動和諧進步中意義和作用不可替代。
(作者單位:南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