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
很長一段時間里,總有學生給我的反饋是:
老師,上了你的課以后讓我不再迷?!薄?/p>
靜下來仔細想了想,我一個小小的外語老師,
平時上課無外乎通過自己的經歷講述學習和如何適應不同的文化,
怎么可能有讓學生對人生不迷茫的效果呢?
迷茫是因為不喜歡?
大學畢業(yè)后,我的同學幾乎都去了外企,有的同學去了大商社后經常和外國人出差跑業(yè)務,住五星級大賓館、出入高級商廈,用外語洽談貿易……而在廠家駐北京辦事處的我每天就是沏茶倒水,取報紙剪報紙,去銀行取錢,去機場接公司出差來的外國人……看到同學的風光無限,我怎么可能不迷茫,心情怎么可能不低落呢?!但是,我每天都在告訴自己:“找到喜歡的就好了,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才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來”。畢業(yè)一年后,無意中遇到了一位同學,她說她已經換了兩家公司,現在的這第三家公司讓她覺得工作內容是她喜歡的,公司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她喜歡的,她說可以踏實下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了。她說:“因為我們還年輕,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所以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以及更換不同的工作內容來找到自己的喜好?!彼囊幌捊o了我很大的啟發(fā),終日對單調工作的消沉情緒突然振奮了起來,我決定也要開始著手換公司!
沒過兩天,我又被公司派去機場接一位從外國來的出差人員。這一次的經歷改變了我要換公司的想法。那天,我照舊舉著要迎接的人名的牌子站在機場國際出口等候,那位紳士出來后對我微笑示意,他就是我要接的人。我們上了出租車,我坐在了副駕駛座,客人坐在后座。一路上我跟司機閑聊,把客人安排到了入住的飯店后我就回了公司,就算安全交了差。第二天上班時,發(fā)現我的辦公桌上有一包東西,說是昨天那位出差來的客人因為不會中文又第一次來中國,感覺心里沒有底兒,特地從日本給接他的人帶來了禮物,晚上跟我們公司的部長一起吃飯時讓他轉交給我的,還特地囑咐要感謝我。聽了以后,我心里異常慚愧和沉重。我去接客人之前,根本就沒有想過這些,每一次都是例行公事,因為自己的外語不好怕出丑,所以盡量避免和出差來的外國人說話,更別提給他們介紹一下途中的風景了。最重要的是我從來沒有用心做過這些事,卻反而得到了別人用心的感謝。想想自己,連最起碼的專業(yè)外語都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對每一件小事也從沒有做過充分的準備,就這個樣子,即便換了一家公司還不是和現在一樣?
回到家里,我翻出來壓在箱子底兒的旅游課本,就從介紹北京的旅游書開始學起。其實,上大學時,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這門旅游課,一直對故宮啊頤和園等的外語介紹深感枯燥乏味,也曾經在大學畢業(yè)時發(fā)誓絕對不做的就是兩個職業(yè):一是教師,二是導游。大學時曾帶著外國旅游團參觀去過無數次的北京旅游景點,覺得十分乏味。可是,順利地進入了外企的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卻在從機場到飯店的途中根本無法用外語介紹途經地方,以至于一直跟出租司機聊天,讓客人干坐在后座。又回想到我們公司的一位外國職員帶著客人去北京的名勝古跡,居然把一塊貌似普通的石頭的歷史都能夠解釋得詳盡,而我作為一個北京人卻介紹不出來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時我就想先別談喜歡了,趕緊先從用外語介紹北京入手吧,萬一換了一家公司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我不能還是這樣敷衍工作還得到對方的感謝,總要做些能夠讓人感謝的事才不會慚愧吧。
半年后,我們公司里來了一位擔任合資公司總經理的外國人,他在北京逗留的一天里白天工作,公司安排我陪他的夫人在北京的景點轉轉。那天我們去的是長城和十三陵。我把長城和十三陵的介紹認真地背了下來,帶著記滿了筆記的本兒去飯店等候那位夫人。整整一天,從爬長城開始到十三陵,我一直努力地做到用心地陪伴和導游。最后,我們到了十三陵高爾夫場里用餐。那位夫人告訴我,她的丈夫一直遵循著兩個諺語,一個是“早起三分得”,也就是說一個人每天勤奮,時間長了就會有收獲。另一個是“石頭上也要呆三年”,也就是做一件事不能在短時間里放棄,即便是放棄也要在做了三年以后。第二天,我到公司受到了表揚,那位夫人說她是第一次來北京,我的努力讓她對北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那天,我忽然發(fā)現我有些喜歡上了導游這個工作。
不喜歡是因為從未用心
幾年后,我辭去了工作到外國留學深造。因為學業(yè)的繁重,不能做體力活兒來養(yǎng)活自己,憑借著父輩的人脈,我進入了一家公司教初級漢語。第一個班級每周上兩次課,每次兩個小時。班里的十個學生都是因為工作需要在學漢語,而且他們中間有兩三位已經有一定的漢語基礎。本來就不喜歡當老師的我無奈當起了老師,從來沒有過授課經驗,只是憑借著自己是中國人會漢語就被推上了講臺。記得課上曾經被問到:漢語的元音“a和e;i和ü” 的區(qū)別、“zhi,chi,shi,ri”怎么發(fā)音、“跟他、對他、沖他、向他、朝他” 的區(qū)別等等時,我要么回答不上來,要么回答說是習慣用法和固定搭配。到了三個月后的課程中期,學生們給我寫了評語。收上來評語后要交到公司。因為心里沒底兒,我偷偷地打開一個一個地看了。其中一位同學的評語寫到:“這位老師什么都解釋不出來,每次遇到問題都是敷衍了事,感覺她根本不適合當老師?!边@個評語給我的打擊很大,“我本來就不喜歡當老師,再說了誰那么仔細地想過自己的母語怎么用?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我根本不適合當老師吧?”當時的心里是既不平也不服。也許是天生倔強不服輸的性格讓我沒有立即放棄,也許是經濟所迫和可觀的收入沒有給我放棄的機會。之后,我每天對著鏡子練習天生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的母語的發(fā)音,反復查找字典和例句,提前對有可能被問及的問題做好準備。又是三個月過去了,結課時我依然偷偷地看了學生們給我的評語。那位說我不適合當老師的學生這樣做了期末評價:“雖然解釋得還是不太到位,但是我看到了她的努力,我相信她以后會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币院螅慨斢龅诫y解釋的問題時,這番話成了鼓勵我的動力和安慰。
結束了多年的留學回到北京,我當起了外語教師,因為有著近十年的教授中文和外文的經驗,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能夠完全勝任一個中級班。沒想到還沒教幾天,班里就有幾位年紀四十歲左右的學生把我投訴了。投訴內容是“解釋不清楚,思維過于跳躍,只顧自己講,完全不顧學生的反應”。其實,上課的時候我已經感到了那幾位學生不滿的眼光和課下的竊竊私語。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有一個念頭掠過我的腦海:“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當老師?”這個念頭又讓大學畢業(yè)時說的“我不喜歡當老師”的那番話變得格外清晰。在國外有著那么多年的漢語和外語的教授經驗和良好的評價,怎么回國了卻被投訴?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班里其他的同學請教,而那幾個學生卻說我講得非常好。我這一次徹底被搞暈了。因為贊否參半而且評價處于兩個極端,實在給我出了一個大難題。我該怎么繼續(xù)講呢?……就這樣,一期的課程已經過了一半兒。有一天,一位說我講得非常好的學生課下向我咨詢出國留學的事情,他說他從初中就開始在學校里學外語,大學本科的專業(yè)還是外語,今后一定要出國深造的。他的話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我的學生的外語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我只顧教課,卻沒有想到學生的水平、年齡和背景。從那以后,我遇到任何中級的新單詞和新語法都從初級入手,從根兒上講起,即讓初級薄弱的學生打好基礎,也讓水平高的學生得到了重新的復習,溫故知新。那期課程圓滿結束,我自己也如釋重負。那幾位投訴我的學生給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自己的門。
如今,大學畢業(yè)當了頗有成就感的老師,有時還帶外國朋友在北京轉轉當個小導游。這些經歷,我不是在輾轉于不同的職業(yè)上找到了自己的喜好,也不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喜好而不再迷茫。我再也不會說自己是否喜歡,不會從個人的喜好和秉性出發(fā),而是以高于個人層面的工作為主,努力為本,踏踏實實、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認真面對每一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是“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堅持”讓我得到了外界的贊揚和肯定,這些外因反饋給了我,讓我逐漸樹立起來了“喜歡”,讓我更加清晰了喜好的本質所在——那就是:“不斷努力進取的快樂”。
責任編輯:方丹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