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娉 陳文武 張益堅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北省城市競爭力研究※
徐一娉 陳文武 張益堅
(武漢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以城市競爭力理論為基礎,選用城市經濟實力、科技文化、基礎設施、政府作用、對外開放程度這5個一級指標及地區(qū)生產總值、高新技術產業(yè)增加值、進出口總額等11個二級指標,構建湖北省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北省12個地級市的城市競爭力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并根據分析結果對提升湖北省城市競爭力提供了政策建議。
城市競爭力;主成分分析;競爭力排名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各國及其主要城市都正面臨著巨大的機會與競爭。促進城市經濟發(fā)展,提升城市競爭力成為各國、各城市的重要戰(zhàn)略,也是當下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一)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具有明確直觀含義卻又不易精準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fā)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以創(chuàng)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
1、國外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
國外關于城市競爭力的研究起步較早,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彼得教授、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巴克內爾大學的克雷斯爾教授。20世紀80年代,彼得教授對城市競爭力做了開創(chuàng)新探索,他選取了經濟因素和戰(zhàn)略因素作為城市競爭力研究的一級指標[2]。1990年,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yōu)勢》一書中提出國家競爭力概念,隨后他又提出了競爭力研究模型,為之后的城市競爭力研究打下了基礎[3]??死姿範柦淌谑褂谩半p框架模型”對美國24個大城市區(qū)域的城市競爭力進行了研究[4]。
2、國內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競爭力偏低,關于城市競爭力的研究也相對滯后。目前,我國關于城市競爭力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倪鵬飛、郝壽義等人的創(chuàng)造財富理論[5]、寧越敏的資源配置理論[6]以及沈建法的城市管理理論[7]。
(二)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1、國外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
國外關于城市競爭力評價模型的研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定性分析城市競爭力影響要素之間的關系,即解釋性分析框架,一類是側重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可量化指標體系,即基于量化指標體系的顯示性分析框架[8]。最具代表性的是波特教授的“鉆石理論”模型,它側重于國家層面,強調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賴[3]。從1989年開始,IMD便發(fā)表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主要考慮宏觀經濟銀子、公共制度因子、技術因子三個層面的八個要素。2001年,IMD開始考慮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yè)效率、基礎設施四個因素,具體包括300多個標準,覆蓋了世界競爭力的各個方面[8]。
2、國內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學者也在吸收、闡發(fā)國外經典理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適應于我國經濟基本情況,符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特色的城市競爭力研究理論與評價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倪鵬飛課題組的弓弦箭模型[9]、飛輪模型[10]。除了學者進行城市競爭力研究外,國內許多科研機構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例如北京國際城市發(fā)展研究院(IUD)[11]和上海社科院[12]。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其研究成果是為城市政府服務的,目前關于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已經較為充足,但針對湖北省的城市競爭力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服務湖北省政府,在具體分析湖北省經濟綜合實力、科技文化、基礎設施、政府作用以及對外開放程度五個方面的實際情況,對湖北省12個主要城市的競爭力進行評價與分析,為湖北省政府提升全省競爭力提供政策建議。
(一)湖北省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考慮到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主體性、綜合性、層次性以及可操作性,在借鑒與參考相關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依據城市發(fā)展的相關理論與湖北省的實際情況,共選取了城市經濟實力、科技文化、基礎設施、政府作用、對外開放程度共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構建了湖北省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見表1)。
表1 湖北省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湖北省城市競爭力定量評價過程及結果
本文的原始數據來源于2016年《湖北省統(tǒng)計年鑒》,選擇SPSS統(tǒng)計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湖北省12個主要城市的競爭力進行分析。
由于數據之間的數值存在較大差距,數據標準化處理能消除不同指標之間量綱差異和數量級之間的差異,因此本文首先將原始數據作標準化處理。緊接著進行了數據的可行性檢驗,樣本的KMO檢驗值達到了0.614大于0.5的最基本水平,Bartlett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為340.984顯著性概率為0,表明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根據特征值大于1,累計解釋方差大于等于85%的原則,最終獲得了1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2.587%,說明這一個公共因子已保留了原始數據絕大部分的信息,由此得出總分。
表3 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
表4 城市競爭力主成分總得分排名
計算各個二級指標的得分,見表5。
上述得分結果反映出當前湖北省各城市發(fā)展的現狀,具體表現為:
(一)各地級市發(fā)展不均衡
從表4中可看出,湖北省城市競爭力的層次性非常明顯,武漢市的城市競爭力總得分位于湖北省重點12個城市中第一位,與得分第二名的宜昌、第三名襄陽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并且,除武漢、宜昌、襄陽三個城市的得分為正外,其余9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得分均為負數。從得分結果上,可將我省12個地級市分為四個層次:武漢的城市競爭力最強,是第一層次;宜昌、襄陽城市競爭力得分僅次于武漢,排在第二層次;黃岡、荊州、孝感是第三層次;十堰、黃石、荊門、咸寧、隨州、鄂州是第四層次。
武漢的城市競爭力得分將其他11個地級市遠遠甩在了身后,武漢市一城獨大的現象十分明顯。據2016年湖北省統(tǒng)計年鑒數據,武漢市的GDP占全省的37%,工業(yè)總產值占全省32%,湖北省“一城獨大”、“首位畸高”的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
從湖北省各市二級指標城市競爭力得分中可看出宜昌、襄陽的城市發(fā)展雖僅次于武漢市,其經濟實力基本符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其他9個地級市的城市競爭力得分為負數,由此看出湖北省12個主要地級市的發(fā)展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不均衡問題。
表5 各市一級指標城市競爭力得分
(二)各地級市發(fā)展重心不同
從表5各市一級指標城市競爭力得分中體現出了不同城市發(fā)展重心的差異性。武漢市作為湖北省省會城市,其一級指標得分較為平均,經濟綜合實力得分最高,基礎設施得分略低,說明武漢市的城市發(fā)展重心偏向于經濟發(fā)展與對外貿易,不再單純依靠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整體城市發(fā)展。
作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和襄陽在城發(fā)展中心有所不同。宜昌市的城市競爭力得分中,基礎設施建設占有較大比重,而科技文化只貢獻了0.0075分,說明宜昌市對科技文化發(fā)展的重視程度并不高;襄陽市科技文化競爭力得分多于宜昌市,而基礎設施的競爭力卻差于宜昌。黃岡、荊州、孝感三個地級市中,黃岡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明顯強于荊州和孝感,荊州的科技文化競爭力較強于其他兩市。十堰、黃石、荊門、咸寧、隨州、鄂州六個地級市的發(fā)展重心基本相同,咸寧市的基礎設施競爭力強于其他五個地級市。
湖北省地處我國中部,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省份之一,2016年湖北省GDP超越河北,成為全國第七名。湖北省綜合實力的不斷加強,連接和輻射帶動周邊省市的作用逐步加強,加快湖北省各城市發(fā)展將有助于提升湖北省的綜合實力。
(一)加強區(qū)域協(xié)同,發(fā)揮武漢的龍頭和輻射帶頭作用
1、明確各層次城市定位,差異化發(fā)展
面對長江經濟帶建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湖北省應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加快武漢市經濟發(fā)展,增強武漢市對周邊城市,尤其是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差異化發(fā)展的理念,湖北省在加強整體城市競爭力時應更加重視突出地域、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對12個重點城市進行定位,增強武漢、襄陽、宜昌中心城市功能,建立健全以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現代服務業(yè)、制造業(yè)為主的產業(yè)體系。
2、形成特色產業(yè)集群,壯大產業(yè)規(guī)模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經濟發(fā)展與東部沿海發(fā)達省份相比差距越來越大,交通地理優(yōu)勢不再凸顯。為了實現中部崛起,提升湖北省城市競爭力,大力扶持和推進相關產業(yè)集群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湖北省應根據12個重點城市的定位,有側重的、差異化的根據各城市的特征形成不同產業(yè)的產業(yè)集群,例如汽車、紡織、食品、化工是襄陽市的優(yōu)勢傳統(tǒng)產業(yè),形成特色工業(yè)產業(yè)集群將有助于襄陽市提升總體城市競爭力。產業(yè)集群將促進企業(yè)向優(yōu)勢地區(qū)聚集,提高專業(yè)化生產水平,壯大產業(yè)規(guī)模,提升城市產業(yè)競爭力,從而提升湖北省總體城市競爭力。
(二)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緊抓利用“湖北自貿區(qū)”建設戰(zhàn)略機遇
1、建立健全人才機制,積極引進高端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機制是提升湖北省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當前高端人才缺口較大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湖北省應加大高精尖緊缺人才引進力度,例如大力引進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引進方式,通過建立人才信息庫、人才認定制度來開辟人才引進渠道。與此同時,湖北省應為引進人才提供便利化服務,簡化人才引進程序,提供人才配套資助。
2、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優(yōu)化政策環(huán)境
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促進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提升湖北省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湖北省應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yè)負擔;創(chuàng)新財政支持舉措,緩解融資難題;簡化財政審批流程,優(yōu)化服務流程。通過這三種途徑優(yōu)化湖北省企業(yè)發(fā)展政策環(huán)境,同時吸引更多企業(yè)入駐湖北省,促進湖北省經濟發(fā)展。
3、緊抓“湖北自貿區(qū)”建設戰(zhàn)略機遇
湖北入選第三批自貿試驗區(qū),是唯一一個定位為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高技術產業(yè)基地的省份,這代表著湖北的新興產業(yè)將迎來重大戰(zhàn)略機遇。湖北省應充分考慮內陸特色和湖北實際,依據武漢、襄陽、宜昌的經濟發(fā)展特色,重點發(fā)展武漢市的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yè)和電子信息、生物醫(yī)藥等新興產業(yè),襄陽市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yè),宜昌市文化旅游、航運物流等產業(yè),緊抓“湖北省自貿區(qū)”建設戰(zhàn)略機遇,提升湖北省綜合實力。
[1]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與基礎設施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2(5):62-69.
[2]于濤方.國外城市競爭力研究綜述[J].國外城市規(guī)劃,24,(1):28—34.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yōu)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華夏出版社,2002.
[4]Peter Karl Kresl,Balwant Singh.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E-conomy: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y,1999,36(5-6):1017-1027.
[5]郝壽義,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以若干城市為案例[J].經濟科學,1998(03)50-56.
[6]寧越敏,唐禮智.城市競爭力的概念和指標體系[J].現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7]沈建法.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競爭與城市管治[J].城市規(guī)劃,2001:34-37.
[8]羅濤,張?zhí)旌?干永宏.中外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5(30):7-15.
[9]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10]倪鵬飛.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 [M].中國社科院,2010.
[11]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2009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M].中國社科院,2009.
[12]爾東.中國是個最具代表性城市綜合實力比較[J].當代經濟,2001(11):8.
A Study of HubeiUrba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XU Yi-ping CHEN Wen-wu ZHANG Yi-jian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Based on 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ory,the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to apprais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Hubei.In the index system,five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eleven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are chosen.The first-level indicators are urban economic strength,science&technology and culture,infrastructure,governmentrole,degree of opening.The secondary level indicators cover regional GDP,the added value of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total export-import volume and so on.And then the paper appli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12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and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Hubei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urban competitiveness;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competitive rankings.
F299.27
A
2095-7955(2017)05-0021-04
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基于“漢商”文化視野下的武漢城市競爭力的研究》(項目編號:13zd026)。
2017-07-11
徐一娉(1991—),女,武漢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武漢流通經濟研究中心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統(tǒng)計;
陳文武(1965—),武漢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武漢流通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市場經濟;
張益堅(1985—),女,武漢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武漢流通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產業(yè)經濟學。
責任編校:徐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