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釗
韓少功的自省與堅持
陳勇釗
隨手抓了一本書來看,是韓少功的《完美的假定》,集1985年至1994年期間寫成的散文集。原只是隨手翻閱,誰知卻欲罷不能:“……鄉(xiāng)土中所凝結的傳統(tǒng)文化,更多地屬于不規(guī)范之例。俚語,野史,傳說,笑料,民歌,神怪故事,習慣風俗,性愛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鮮見于經典,不入正宗,更多地顯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保ā段膶W的根》)韓的文字席涌而至,頃刻之間,我已經不知覺在韓的波濤洶涌的文字浪里前進,緊握書本有如浮木。
“‘我’是什么意思?物質的我為漢族男性,七十多公斤,由骨血皮肉組成,源于父母的精卵以及水、空氣、陽光、糧食、豬肉、牛肉等等一切‘非我’的物料,‘我’就由它們暫時組合并扮演著。那么心智的‘我’呢,從兒時學會說第一個詞開始,每個人都接受著先于他存在的文化的訓練和塑造,腦袋里的概念來自父母、朋友、教師、鄰居、領袖、學者、新聞編輯、廣告制作者、黑壓壓的大眾等一切‘非我’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從來只是歷史和社會的某種代理,某種容器和包裝。沒有任何道理把我的心智單獨注冊為‘我’,并大言不慚地專權占有它?!保ā抖嘧於嗌嗟某聊罚?/p>
接觸韓是緣于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把這小說從英譯本翻譯了中譯本(那或許是昆德拉第一次被完整地介紹到中文世界來),再后來讀到韓的力作《馬橋詞典》,才對他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于韓的作品的興趣更濃,便多加留意哪里可以找到韓的書籍(這里提起的是網絡購物以前的時代)。
《完美的假定》加上《爸爸爸》與《歸去來》三冊是《韓少功自選集》,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锻昝馈防镱^的文章讀起來幾乎都是有感而發(fā),生活的林林總總,文學界的議論紛紛,信手拈來,就像作者坐在你對面和你喝茶聊天,認真,但不完全嚴肅;偶爾提到一些感傷、失望,但還是自覺、自制的:“很長時間內,我也在實利中掙扎和追逐,漸入美的忘卻。平寧而富庶的我們開始習慣這樣的政治:一個叢林里的‘紅色高棉’,第二職業(yè)是為政府軍打工。我們開始習慣這樣的宗教:一個講堂上仙風道骨的空門大師,另一項方便法門是房地產投機的盤算。我們開始習慣這樣的文人多元:在北京的派別紛爭可以鬧到沸反喧天不共戴天的程度,但紛爭雙方的有些人,一旦到了深圳或香港,就完全可能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設同樣的宰客騙局,打探同樣的異性按摩,使人沒法對他們昨日的紛爭較真。”(《完美的假定》)
作者的自省與略帶固執(zhí)的堅持,則流露在文集的最后一篇《心想》:“不科學也罷,不能與其他語言溝通也罷,我現(xiàn)在更愿意用這古老而神秘的詞——心想。用心血和心魂,用一生中全部怦然動心的回憶和向往?!遍啴叄R上有沖動要把全書再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