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侃人
7月16日,在北京飛往上海的H01252次航班上,因有4歲兒童在未購票的情況下登機,致該航班的全體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檢。7月18日,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公布主查結(jié)果:五名旅客系兩名成人和三名兒童,均是首次乘坐飛機,誤以為1.2米以下兒童不用購買機票,無故意逃票行為,不構(gòu)成違法犯罪行為。
沒有“家長掩護”,不是“逃票”,而是誤以為無需買票。這番調(diào)查結(jié)論顛覆了很多人的預想,也讓很多指向“規(guī)則意識闕如”的結(jié)論有被打臉之虞。
18日某媒體刊發(fā)的《“熊家長”帶孩子飛機逃票:荒唐背后的漠視規(guī)則》,將問題歸結(jié)于“熊家長”漠視規(guī)則,就難言縝密。事實證明,輕易采信“家長掩護孩子逃票登機”的單方信源,且憑著經(jīng)驗化想象,就排除家長確實不知幼童要買票、過失主要在安檢層層失守的可能,也有些大意。
眼下輿論對涉規(guī)則議題的話題確實有些敏感,無論是老太投幣還是“暴走團”,都能激起口水一片。因為規(guī)則意識是公共性話題最討巧的切口。如果未守規(guī)則是有心之過,那落入公眾泛道德話語的射程之內(nèi),不冤;但若那只是無心之過,大談規(guī)則則失于苛責。
在該事件中,飛機“逃票”匪夷所思,但如果將涉事旅客初次坐飛機的情景代入,又合乎情理。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非常富裕,都有著豐富的旅游、坐飛機的經(jīng)驗。對于他們的失誤,該不該有一份善意的理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兒童票規(guī)則的。一家人第一次坐飛機,誤以為不滿1.2米的孩子像乘高鐵那樣不用買票,且?guī)Я?個孩子,沒必要逃1個孩子的票,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段時間來,“貧富”、社會鄙視鏈的話題很多。貧窮(甚至僅僅是不那么富有)很多時候會帶來眼界淺近、生活經(jīng)驗的短板,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社會的幫助,而不是嘲笑和白眼。
我的一位農(nóng)村的長輩50多歲了,第一次來上海,我?guī)鋿|方明珠,之后去坐地鐵,我很自然踏上了下行自動扶梯上,而她可能是第一次乘自動扶梯,怎么也不敢邁出腿,背后的人各種埋怨、推搡。你生活中的日常,卻是別人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能不能多一些耐心和善意?
大都市的現(xiàn)代化生活,其實“隱形的門檻”不低,不會過地鐵閘機、不會用門卡刷賓館的電梯、不知道怎么打印登機牌、怯生生地在自助餐廳里不敢點煎蛋卷,這些都不是“惡”,不要在“素質(zhì)論”的掩護之下搞歧視。傳統(tǒng)相聲里“怯拉車”“怯洗澡”什么的,其實都是取笑鄉(xiāng)下人進城的各種“不懂事”,滿滿都是惡意。
掌握網(wǎng)絡話語權(quán),精于盤算用信用卡積分換咖啡、用飛行里程兌普吉島機票的都市青年一族,希望對于相對弱勢的群體的失誤,有一顆厚道之心,不要在踩踏狂歡中刷存在感。因為即便是北京等大都市,絕大多數(shù)市民(特別是老年人)都沒有坐過飛機,其中很多就是我們的親人、長輩。
真正匪夷所思的是安檢檢票“三重門”的疏漏——安檢口、登機口及艙門口等都是登機前的前置檢查環(huán)節(jié),可即便那么嚴格的安檢程序,包括登機牌蓋章核驗,都沒攔住無票者,這才細思極恐。就此看,這鍋主要還得安檢與地勤來背。
這次,“規(guī)則論”之箭射錯了靶子。這次,我們也該為對涉事乘客不經(jīng)意過失的不經(jīng)意“苛責”而慚愧。(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