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索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于思考、勇于開拓、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正基于科學教材這一核心教學理念和教材本身的特點,所以科學教學又以科學探究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在科學教學中的探究學習中,我主要實施“四動”教學法(即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動口——表達)。讓孩子在科學探究中實施“四動”,可以使學生在興趣、知識、能力、思維諸方面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品質(zhì),提高小學生科學素質(zhì)。下面我就以《二氧化碳》一課為例,淺談“四動”教學法。
一、動眼——觀察
我們知道,“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笨茖W的探究,更離不開精密細致的觀察,在科學教學中要注重交給學生觀察的鑰匙,使他們在認識科學的過程中自覺地掌握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在上《二氧化碳》一課時,在引導學生觀察之前,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狀況,并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講明觀察的目的要求,在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在思考中觀察,在學生觀察之后,及時的讓學生講出觀察的認識,并引導他們作出觀察小結(jié)。例如:在認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zhì)時,提出這樣的觀察問題,把清石灰水倒進裝有二氧化碳的瓶里,清石灰水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什么?這樣,學生便能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結(jié)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二、動腦——思考
兒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對“問題”經(jīng)過思考做出假設,假設是人們對所面臨的問題定性的解釋,它總以觀察到的事實做根據(jù),以已知的知識武器經(jīng)過一定的邏輯思維推想或猜想出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敢想、多想,學生想得多了,思路便開闊了,思考就合乎邏輯,思維也就發(fā)展了。例如:在教學中利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zhì)滅火這一用途時,教師提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這一性質(zhì)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學生在這一提問之下,會積極地思考,經(jīng)過思考,學生得出二氧化碳可以用來滅火。這樣訓練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三、動手——實踐
這是繼“假設而來的”,因為推想和猜想,由于事實材料不夠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識不足以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所以對問題做出的解釋只能是假定性的,必須經(jīng)過科學的實驗驗證,一次次修正不圓滿不正確的地方,逐步達到經(jīng)得起事實的考驗,成為正確的解釋或科學的結(jié)論,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除了學生動手實驗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創(chuàng)作、動手解剖、動手飼養(yǎng)、動手種植、采集等。
在二氧化碳一課中,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可以安排兩個演示實驗和三個分組實驗,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時,采用演示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演示時,教師指導學生弄清實驗的方法、步驟以及觀察的重點,在做完演示實驗后,學生興趣大大增強,個個都躍躍欲試,學生已產(chǎn)生強烈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事實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從實驗中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四、動口——表達
動口表達就是把動眼觀察到的現(xiàn)象,動腦做出的假設,動手得出的科學結(jié)論,以學生為主說出來(包括課堂討論、小組交流、個人發(fā)言),通過語言的交流,相互啟發(fā)認識和深化,思維得到發(fā)展。例如,在講《二氧化碳》一課中,在認識“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比空氣重”這一性質(zhì)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在小組交流意見、看法,最后讓學生來小結(jié)。當然學生小結(jié)的語言可能不夠準確精煉,但教師可以進行正確的引導、提示,從而得到正確的科學結(jié)論。
古人云:“百聞不如一見”,動眼是信息的收集部分,動腦是回憶的中樞靈魂,它是貫穿于其它活動中的,顯而易見的。動眼若不動腦,將“視而不見”;動手若不動腦則為盲動;動口若不動腦則是瞎說,動腦是信息處理的關鍵部分。古人又云:“百見不如一做”,動手實驗是學科學的重要基礎,是信息內(nèi)化變幻部分,動口則是信息輸出部分,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反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腦并用的觀點,他在“手腦相長”歌中道:“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開天辟地的大好腦”,在科學教學中的“四動”教學法,則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