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狐貍
自古以來,藝術題材都離不開花鳥魚蟲。首飾也不例外,尤其古人的首飾上,不僅有威風凜凜的龍鳳、風花雪月的草木,微觀世界的動物也一樣有趣。
我國自古以農耕為立國之本,對四季的變化有著極為敏銳的感受。讓四季變得艷麗的是花卉,而讓其煥發(fā)生機的卻是昆蟲。
用精湛的工藝將小動物凝固在首飾盒里、將四季微觀事件里發(fā)生的一切刻畫在發(fā)簪、耳環(huán)、戒指上……美麗的首飾也仿佛有了生命力。無論是強勁而卷曲的后足,還是微微顫抖的觸角,云鬢猶如草叢一般,上演著最鮮活的場景。
蜂蝶:戲蝶游蜂花爛熳
我們習慣用各種花卉的盛放來標記四季,那么與花最親密的小伙伴——蝴蝶和蜜蜂大概是萬物萌發(fā)時最可愛、靈動的一分子。蜂采蜜、蝶戀花,如此動感小景,凝于首飾這樣的方寸之地,再合適不過。
古人利用金銀的延展性,將之錘打成極細長的金屬絲,然后層層編織成鏤空的花卉,仿佛給花朵加了一個金色或銀色的濾鏡。再在里面點綴上寶石、貝殼或珍珠,做成蜜蜂、蝴蝶的模樣。盡管古人金銀加工工藝高超,但在古代,人們并不切割寶石,而是利用寶石原本不規(guī)則的形狀打磨光滑,一粗一細,蜂蝶躍然于花間。
蜂蝶也用金銀加工。尤其是觸角,用金銀絲做成細小彈簧狀,如此原本靜態(tài)的首飾,就會隨著佩戴者的走動而顫動,仿佛“活”了,仿若蜂蝶在花叢中蹁躚,格外婀娜。不過,首飾上的蜂蝶與花卉基本是不成自然比例的。無論是花卉叢的小小一點,還是翅膀揮動下的百花,都取決于工匠的把握。
除了發(fā)簪,蜂蝶還能做成耳環(huán)、紐扣。尤其明代人,很喜歡蝶戀花、蜂趕菊的扣子,在三四厘米的方寸間,花蕊做成中間那顆扣,而花瓣與蜂蝶就是扣袢。這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中國結花扣,但是蜂蝶紐扣更小巧且雅致。遠遠看去,衣領間金光一閃,不經(jīng)意的風情煞是迷人。待走近一看,竟是一幅“戲蝶游蜂花爛熳”的小景,更添慵懶。
除了蜂蝶,蜻蜓也是常見的首飾題材。到了清朝,它與“清廷”諧音,清朝又喜歡用諧音創(chuàng)造口彩,它便發(fā)光發(fā)熱。加上荷花,寓意“清廷連連”,江山永固;加上百合,便是“蜻蜓百合”,君臣同心……
有趣的是發(fā)簪,古人佩戴時,會與其他飾物搭配,在頭上形成一幅自然小景。昆蟲簪,佩戴時會加上花簪、葉簪……仿佛可以用眼睛“聽”到昆蟲翅膀揮動出來的鳴叫。
知了:清風半夜鳴蟬
蟬,即知了,是夏天里必不可少的回憶,也十分聒噪。但在古人筆下,蟬卻是餐風飲露、品性卓然的代表,對它極盡歌頌之能事。大才子曹植專門為它寫了一篇《蟬賦》來贊美,古代官員會在冠上佩戴蟬紋樣的飾物,它與另一個裝飾貂尾合稱“貂蟬”……你沒看錯,四大美女之一貂蟬與它同字。據(jù)說,貂蟬姑娘正是因為管理“貂蟬冠”的女官而得名。
1998年南京曾出土過一件東晉時期的蟬紋金鐺冠飾。金質,外形像一個有洋蔥頭尖角的方形,周身用細小金粟粒焊接而成,里面用線條纏繞繪出一種抽象的蟬,并突出裝飾兩個眼睛??上s眼里的鑲嵌之物已脫落,但已足見精美。
據(jù)《宛委余篇》記載:“金取其剛,蟬居高飲清,貂內競悍而外柔?!毕s紋冠飾,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古代官員戴上,有以示品行高潔,身份高貴之意。這種冠飾,一直沿用到明代。
蟬鳴響亮,古代女子也不乏以蟬為題材的發(fā)簪。最有名的大概是“金蟬玉葉”,即用質地細膩瑩潤的玉石雕琢成一片葉子的形狀,然后用純金或鍍金雕出一只栩栩如生的知了,取“金聲玉振”之意。在做工上,往往金蟬細致、玉葉溫潤,通過粗細對比突出主題。
民間也常見以蟬為主題的發(fā)簪。發(fā)簪頂部做一只振翅欲飛的知了,或加一朵花,或施以燒藍,甚至雕成“螳螂捕蟬”的驚險畫面,在青絲間演繹自然界的食物鏈。
魚蝦蟹:鰍蟹魚蝦亂躑跳
首飾上,除了地上跑的,還有水里游的。
最有名的莫過于象征富足的魚了。清朝的年年如意紋簪,表現(xiàn)水塘景致,魚兒穿梭在水草中,十分靈動。魚經(jīng)常會與蓮花一起出現(xiàn),象征“連年有余”。為了好看,并不按照現(xiàn)實的比例搭配。譬如明代的蓮花雙魚金扣,魚兒與荷花一般大小。
在元代,流行描繪荷塘小景,在瓷器上十分常見。在首飾上,體現(xiàn)為以荷葉為托的造型,配以龜、蛙等小動物。還有繁復的金滿池嬌荷葉簪,由荷葉、荷花、蓮藕、鴛鴦、蜂蝶等構成一幅夏日景象,清新可人。
蝦的身體彎曲,有“彎彎順”之意。在工藝上,蝦有觸角和足,整體更靈動。蝦形發(fā)簪,蝦的觸角和足張開,仿佛在水中游。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清朝的累絲嵌珠寶蝦形金飾,花絲編織身體、觸角、蝦足和搭配的花朵、水草,蝦背上鑲嵌一大顆紅寶石,工藝極盡繁復,十分討喜。
有了魚蝦,自然少不了螃蟹。螃蟹寓意眾說紛紜。有人說“蟹”同“諧”,寓意夫妻和諧;也有說蟹有甲,甲有頭名、富甲天下之意。螃蟹首飾,大多一塊突出的寶石鑲嵌中間,周圍裝飾肥厚的八足和生猛的雙螯,寓意“橫行天下,八方來財”。
鼠:生生不息子嗣豐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鼠類不僅惡心,還骯臟,傳播疾病。但對于向往物質豐盛、人丁繁榮的古人,實在喜歡鼠類在生育上的“高產”。尤其是老鼠,作為“子”,排名地支第一位,寓意生生不息……
簡單來說,不管是家鼠、野鼠、松鼠、花栗鼠,古人就喜歡它們能生。古人還喜歡把老鼠和瓜果聯(lián)系在一起,大概因為它們都多產吧。明代皇帝朱瞻基,以皇帝之尊,畫過一幅《瓜鼠圖》。
在諸多以鼠為對象的首飾題材中,松鼠最為突出。故宮就藏有一對清朝的點翠鑲料石葡萄松鼠雙喜頭花。鍍金點翠,用各種珊瑚珠和各色料石鑲嵌出松鼠、葡萄和“囍”字,構圖靈動,雍容典雅。據(jù)說這個頭飾是皇后大婚典禮上佩戴的,顯然,是希望皇后多子多福了。
蜘蛛:人間又喜見蛛絲
蜘蛛,看起來有點可怕。雖然美國大片里被蜘蛛咬了會變成上天入地的超級英雄,但大部分人見了還是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在古人眼里,蜘蛛?yún)s是吉兆,如同“喜上眉梢”的喜鵲一樣,蜘蛛乘著蛛絲滑落寓意“喜從天降”,所以蜘蛛也叫“喜蛛”。
對于古代女子而言,蜘蛛會吐絲結網(wǎng),是女紅之巧的象征。所以才有七夕乞巧時,將蜘蛛放在小盒子里讓它結網(wǎng)的習俗。
蜘蛛發(fā)簪往往用一大一小兩顆寶石構成蜘蛛的身體,再用金銀拗出八足,簡單而小巧。當然也有復雜的,像清朝后妃的銀鍍金嵌寶石佛手蜘蛛簪,將瓜果、花草等與蜘蛛拼湊在一起,這種中式的極致繁復,美得讓人挪不開眼。這類首飾不僅不在意比例,連自然邏輯也不必符合,只需寓意美好或作品好看即可。
如今我們看古代首飾的照片,因為缺少參照物顯得很大,其實它們都很小。有些昆蟲甚至小于它本來的模樣,點綴在飾品中,不喧賓奪主反而越看越有味。這些首飾題材是古人對物象與季節(jié)細致入微的觀察,隨著金銀細工和鑲嵌工藝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古代的閨閣女兒,會根據(jù)時令、季節(jié)的變化來做不同的搭配,極費心力?,F(xiàn)代女子早已沒了這份閑情,不過今天日本藝伎的發(fā)飾還保留了這份閑情雅致。春風拂面的綠柳、秋色層染的紅葉,都被可愛的小姐姐們戴在了頭上。
這份對自然最樸素的迷戀,就像我們春游去折柳、踏青去摘杜鵑來佩戴一樣,是最原始、最單純的藝術趣味。這種對微觀動物世界的好奇,就像我們童年蹲在墻角觀察一群螞蟻回家、在小河溪中摸幾個螃蟹一樣,微小的生靈雖不起眼卻填滿了世界最豐盛的角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