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側(cè)風池穴
風池穴位置在頭額后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按摩此穴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翳風穴
翳風穴在風池之前耳根部,為耳垂所掩蔽,在耳垂后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后緣間凹陷處。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口噤、頰腫、牙痛、瘰疬、暴暗、牙車急痛、耳中濕癢、耳紅腫痛、視物不清。還可治療面癱、腮腺炎、聾啞、顳頜關節(jié)痛。
四白穴
四白穴位置是:目正視,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即下眼眶中點,直下約0.5厘米凹陷處。主治目赤癢痛、目翳、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印堂穴
此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中醫(yī)認為主要功用是清頭明目、通鼻開竅。在降眉間肌中布有額神經(jīng)的分支滑車上神經(jīng),眼動脈的分支額動脈及伴行的靜脈。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此穴主治坐骨神經(jīng)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穴治骨折傷痕后遺癥、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經(jīng)脈循行可以從頭頂入里聯(lián)絡于腦,刺激此部位,可直達腦府,使頭腦清利,渾身舒爽。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文/趙永春)
中醫(yī)專家用了20年的祛濕方:一粥一水
都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但為什么難呢?這主要是因為,濕氣和寒氣不同,濕氣是需要通過脾胃運化才能代謝出去的,但大多數(shù)人不懂這一點,只顧排汗,排水,但其實這樣是去不掉濕氣的。要祛濕,先調(diào)脾胃。從事中醫(yī)20余年,我堅持一粥一水來祛濕。
一粥就是小米粥。小米最養(yǎng)人,健脾養(yǎng)胃,清熱解渴助眠,同時小米最適合熬粥,淀粉經(jīng)過糊化后,綿軟柔滑,非常好消化,任何年齡群體的人都適合。
一水是紅豆薏米水。紅豆薏米水祛濕補血,薏米要選沒有霉味的,軟糯一點,這樣煮出的薏米水有著濃濃的米香,紅豆以赤小豆為優(yōu);每次各取50克,放進燉鍋里,煮成湯,但記住,不能放糖,一旦放了糖,祛濕補血的功效就打折扣了。
(摘自《健康時報》文/楊敏春)
老人補脾多吃山藥栗子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和輸布水液以及統(tǒng)攝血液等作用,脾臟虛弱,則其運化作用失常,會出現(xiàn)面色萎黃、精神疲憊、氣短怯冷,以及營養(yǎng)吸收的障礙。
那么,老人脾虛該怎么辦?脾虛其實可以通過飲食調(diào)理。山藥栗子粥值得推薦。
原料:山藥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紅棗7枚。
做法:將山藥去皮,紅棗清洗干凈,然后將山藥切成合適大小的塊狀,然后把大米和米淘洗干凈放入加了水的鍋中。放入山藥和紅棗,煮到40分鐘時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鐘即熟。栗子有健脾養(yǎng)胃、補腎壯骨的作用。山藥,其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脾虛還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思慮過多。
(摘自《家庭醫(yī)生》文/佚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