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云
現代社會孩子為什么要讀經典
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讀中國古代經典還有沒有意義?如果有,又體現在哪里?
中國學問是從人開始,是從人之所以為人、什么是人來做真理的討論。在這樣一個情形下,學習古代經典,了解什么是人,了解什么是自己,同時又從自我的好惡和情感入手,確定我們真正所愛所好到底是什么。
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確立真正的主體性,成為自身命運的一個參與者、決定者以至于創(chuàng)造者。所以在今天,讀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經典,它的意義就是認識什么是人,什么是自己以及自己的生命意義在什么地方。
此外,讀中國傳統(tǒng)經典同時也是回到歷史中最深邃的文化中去,在那樣的一個文化中,才有真正的未來,才會有未來的創(chuàng)造力。過往的歷史是今天的力量,今天的力量是我們創(chuàng)造未來的一種憑借。所以讀經典的含義非常豐富,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建立自己的主體性,開展自己生命幸福的可能性。
8歲前詩歌為先,8歲后首選論語
孩子在8歲以前,盡量以詩歌為先,而后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通常到6歲就可以讀《百家姓》,它可以對這個社會構成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解姓氏的來源,懂得自己生命的根源所在,同時懂得這個社會的組織性。
讀《三字經》是去肯定人性本善,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國傳統(tǒng)去肯定人性本善,即使在西方哲學的觀點中,當他們沒有偏見而看到孟子的性善論的時候,他們都覺得中國人真是大膽,竟然可以跨越一切肯定人性善,這是對人類何等的希望和期待。所以孩子們讀《三字經》了解性本善,實際上是帶給他們對生命的肯定。
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讀經典是8歲到10歲,父母可以幫他挑選出這個年齡容易懂的,再逐步深入進去。在今天,讀經典一定要有所挑選,以配合孩子年齡的成長。這種安排的原則和邏輯是人心理成長的邏輯,同時是配合人感性到理性發(fā)展的這個生命成長的邏輯。
孩子8歲以后讀經,我建議從《論語》讀起,它可以教孩子學做人。或者在《論語》中挑選出適合孩子們的一些簡單句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類的句子讓孩子們能夠容易隨著他年長去實踐理解。
此外就是讀《孝經》學孝道,希望孩子了解什么叫作孝,除了對父母愛的一種表達之外,非常重要的是“孝者,續(xù)莫大焉”,是讓孩子們了解在生命的發(fā)展中,“延續(xù)不斷”是盡孝的一個重要的方式。
大聲地讀,從感性到理性
8歲以前的孩子想讀經典,重點該放在朗誦上。古人對于8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教學重點也就是所謂的蒙學,以詩和韻文為主,形式是音樂性的朗讀和吟誦。它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那種對音樂和詩歌的欣賞性。因為孩子們在8歲以前基本上是感性的發(fā)展,同時它是以聽覺為主,聽覺的充分發(fā)展對于他腦部的發(fā)展是有正面的影響的。同時在詩歌中他能夠在節(jié)奏、旋律中感受到情感和快樂,所以這就是樂教所帶來的喜悅。
而后發(fā)展他的審美性,從這些情感里面孩子會認識自己,這是建立自我主體性的重要開始。如果父母們急于想要讓孩子們在這么小的時候讀經典,就帶他朗讀吧,大聲地讀。如果某一句特別觸動他,他問什么意思,大人簡單地講解,就可以滿足孩子們在理性上的需求和渴望。
如果孩子小,我建議先帶他讀千家詩,讀詩歌,讀美麗的詩歌,大聲地朗讀美麗的詩歌,5歲多的孩子還需要有情感的基本教育,同時在讀詩歌時,不要帶他讀凄凄苦苦的某些詩歌,因為那對孩子的心情會產生不良影響,我們要選擇快樂的詩歌給他讀。只需要帶著他大聲讀,去感受那個節(jié)奏高低起伏,不要叫他背。每天大聲朗讀,尤其在早上,因為早上朗讀的時候開嗓,同時也可以增加肺力。孩子們慢慢讀熟了的時候,從那里或許可以抽取出一些成為他此后成長中做人的評價。
8歲以后的孩子是理性開展的時候,他對很多事情會好奇,而這個時候我們把經意去做一個說明,孩子們更容易進入到經之大意中,從而鑄成他們心理的發(fā)展、理解力的發(fā)展還有對道理認知的能力。
有人問我,如果要選一部可終身反復誦讀的書,要選哪一本?我推薦的是《論語》,古人就說8歲讀《論語》,80歲讀《論語》,年年讀年年有體會,所以我推薦《論語》這是第一。
如果說除了《論語》還有什么?孩子們再大一點,10多歲以后可以讀《老子》,雖然《老子》的文字不容易掌握,可是有些字句也同樣會對人是一種提醒。不過終身反復誦讀基本上是《論語》,因為《論語》教人做人,教人做一個獨立的人,教人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所以我推薦以這一個為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