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敬奇
【摘要】《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所寫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作者設計了精細的教學過程,沿著什么是“咬文嚼字”、如何“咬文嚼字”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切身地體會朱光潛先生的思想與觀點,培養(yǎng)其嚴謹?shù)闹螌W精神。
【關鍵詞】《咬文嚼字》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61-0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
(2)了解文中所選詩詞及詩歌的背景知識。
(3)學習、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種活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賽和朗讀等,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咬文嚼字”的過程,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一字不肯放松”的治學態(tài)度。
(2)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養(yǎng)成謹嚴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
(2)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教學難點
學習、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話說,從前某所學校新建了一個食堂。正式營業(yè)這一天,食堂門口貼出了一張告示,內(nèi)容如下:本食堂專賣老師,兼賣學生。但先賣老師,賣完老師,再賣學生,賣完為止。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稍稍領會中國語言的精妙。某些看似平常的文字,實際運用起來都很有講究。中國語言文字指代的含義、運用的方法、表達的情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朱光潛先生一起來“咬文嚼字”。
2.知識簡介
(1)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教育家。筆名孟實、孟石?!耙猿鍪谰褡鋈胧朗聵I(y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個將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觀念綜合為完整體系的美學家。名著《文藝心理學》實際上是一部自成系統(tǒng)的西方現(xiàn)代美學著作,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美學已經(jīng)走完了向西方美學學習的階段。
(2)本文是一篇文藝隨筆,也叫文藝短論,是文藝評論的一種。特點是一事一議,行文自由;既發(fā)議論又談感受,精辟形象。
3.整體感知:什么是“咬文嚼字”?
(1)“咬文嚼字 ”一詞通常怎么理解?
通常含有貶義,指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2)“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有怎樣的含義呢?
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作者貶詞褒用,“咬文嚼字”其實是對文學語言加以錘煉。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一中心觀點的。
4.趣味賞析:如何“咬文嚼字”?
【第一部分】
(1)角色扮演
悟空:都是因為你們兩個不爭氣的家伙,為了找你們,師父才被妖精捉走的!哼!
八戒:我怎么知道啊,西天路上元宵燈會怎么會出妖精呢!
悟空:你別狡辯!看我打你!
悟空:你敢狡辯!看我怎么收拾你!
悟空:你還狡辯!看我不剁下你的豬腳來!
……
悟空:妖怪,哪里逃!
悟空:妖怪,往哪逃!
悟空:妖怪,別逃呀!
我向學生展示《西游記》中悟空與八戒的這段對話,讓學生猜想悟空接下來會怎么說。接下來請兩位同學分別扮作悟空與八戒,逐一演繹三種不同的版本,使學生通過一“讀”一“聽”領會“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的道理。隨后引入文中所舉的“郭老改字”的例子(如下),讓學生進行賞析,從而進一步理解文學語言與情感的關系。
“你是沒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骨氣的文人!”
不帶感情的判斷 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示強烈的情感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p>
賓語(1)“你這”大半表示深惡痛疾(2)主詞變化
(2) 擴寫句子
“早晨,太陽發(fā)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著,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p>
根據(jù)這句話,要求學生:
1)擴展句子,表達出一種歡快的感覺。
2)擴展句子,表達出一種孤寂的感覺。
如此使學生在動手寫的過程中,感受隨文字增減所產(chǎn)生的句子意味的變化。然后舉出文中“王若虛新寫‘李廣射虎”這一個例子(如下所示),讓學生評析,加深對文學語言與情感的關系的認識。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3)辯論賽
運用文中“賈島改詩”的例子: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我將學生分成兩組,一派支持用“敲”好,一派支持用“推”好,開展一場小型的辯論。首先,學生自由討論三分鐘。其次,兩組各自推舉一名代表陳述觀點。代表發(fā)言完畢,其余同學可以舉手補充。同時,我準備了小禮品獎勵表現(xiàn)積極的同學。
最后,我作出總結:辯論的意義不在于分出“推”和“敲”的高下。文學是感性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辯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咬文嚼字”的過程。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他們不僅可以領悟“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的道理,把握文學語言與意境的關系,還能夠深刻地體會“咬文嚼字”的真意。
【第二部分】
(1)了解字的意義
作者指出字有兩種意義,即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并且舉出了“蘇軾寫詩”的例子說明了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好處。我指名同學朗讀相關內(nèi)容,總結作者觀點——即文學語言要富有聯(lián)想意義。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以使詩的意旨豐富蘊藉。誤用則造成“套板反應”。
(2)動手演練,避免“套板反應”
1)提問學生,說明“套板反應”的含義:運用詞的聯(lián)想意義時,看到一事物立即聯(lián)想到套語濫調。
2)引導學生總結“套板反應”的弊端:束縛語言創(chuàng)新,是文學向前發(fā)展的障礙。
3)在三分鐘內(nèi),讓學生以“鄰家女孩”為主題,即興寫一段話。每小組選取一名學生分享自己的內(nèi)容,大家一起來品鑒有沒有“出現(xiàn)套板反應”。
(3)主旨探討:為什么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份量,而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拓展延伸
1)跟朱光潛學寫議論文
①對比論證:正著說反著說
②有理有據(jù):講道理——言之有理
舉例子——恰當?shù)湫?/p>
③ 抓住材料:避免單純的材料+觀點
2)練“煉字”
輕風__細柳,淡月___梅花
蘇軾: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黃山谷: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小妹: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3) 組對聯(lián)
用“風 、雨、過 、來 、遇 、急、琴書 、翰墨 、香、潤”等字組成一副對聯(lián)。
雨過琴書潤
風來翰墨香
(5)思考啟示
無論讀書還是作文,我們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錘煉文字不能只在字面上推敲,重要的是把握其所表達的情感。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迷信權威。
寫議論文既要舉例子又要講道理。同時,所選事例必須適當、典型。有的同學在寫作時只舉例子,缺少分析,有的同學夸夸其談,毫無根據(jù);有的同學則一味解析材料,沒有延展,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