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方毅
一
古代社會民間迷信盛行,驅鬼敬神必不可少。民間認為具有溝通人與鬼神兩界能力的,是巫和覡,而一般民眾若需要經(jīng)常性地在夜間驅除鬼妖,就只能靠自己了,打更或許是常用的辦法。中國古代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個地支來表示,如子時、丑時、寅時等,沒有精確到分、秒。到了晚上,掌握時間更麻煩,打更又不失為夜間報時的一個辦法,可以提醒人們到了哪個時辰,這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時代的人們而言,是一種起生物鐘作用的有規(guī)律的循環(huán)往復。這種日子的輪回,是希望,是寄托,大概也就是生命的意義了。打更,還是一種巡邏夜查。在只有月光、沒有路燈的年代,仿佛一根線,連接村鎮(zhèn)里的夢鄉(xiāng)人和村鎮(zhèn)外的打更人。只要打更的聲音有規(guī)律地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地存在,就說明沒有強盜、小偷或什么鬼妖出現(xiàn),就平安無事。在時光的流逝中,古人也真是可以,居然發(fā)展出了一箭數(shù)雕的習俗,而社會管理,千百年來就這樣延續(xù)著,不曾中斷過。
細想一下,打更也是件苦差事。打更人沒有白天,只有黑夜。風里來雨里去不說,還必須忍受孤獨和黑暗,與人類正常的活動規(guī)律相悖。是故,古時候打更作為一種職業(yè),對打更人也必有選擇。一是要年長者。打更人的活動規(guī)律是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這要求打更者必須是家務事很少或幾乎沒有的人。年長者,兒女成家,自身事情又簡單,便適宜此項工作。如果就老兩口或孤老,則更加適合。年長者,自身的睡眠時間少,可以把規(guī)律性的打更活動固定下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要男性。晚上不比白天,有時候有月光,有時候沒有月光,獨自一個人走夜路,對于人的膽量也是一種考驗。年長的男性,見識過的東西多,生活經(jīng)歷豐富,相對經(jīng)驗充足,處事老到。而一般女性,往往膽小,獨自走夜路已很害怕。另外,還有聲音的問題。晚上,女性的聲音細細地傳過來,也會令人不習慣,不似男性,即使蒼老沙啞的聲音,也有種令人安慰的滄桑感。
具備以上條件,加上嗓音不是太過喑啞,便可從業(yè)。古時候,打更作為一種職業(yè),雖不令人羨慕,也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伴隨著農(nóng)耕文明的延續(xù),一直流傳下來,不曾間斷。
二
聽打更聲已是記憶中遙遠的事了。小時候不知道,這已是最后的打更聲。
那個時候的打更人,已經(jīng)不是長輩們說的長衫燈籠、披蓑戴笠這樣的行頭,也不打從晚到晨一至五更這樣的全更了。記憶中,只在冬季的晚上才能聽到更聲。那個年代,孩童功課不重,放學回家,吃好晚飯,也沒什么事情做。大人會催促洗臉、洗腳、早點睡覺,如果聽到打更聲,大人們會催得更緊。躺在被窩里暖暖的,心里也很溫暖。睡不著時,就會想,夜晚這么冷,打更人怕冷嗎?晚上,打更人一個人走路會不會遇到鬼,怕不怕?打更要打到什么時候,打更人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大人會回答:習慣了,就打一二兩更,打更人是個孤老頭。這樣,伴隨著小棒槌敲打竹梆發(fā)出的清冷的“篤篤”聲和打更人蒼老嘶啞的“小心火燭,防火防盜”聲的漸行漸遠,年少的我,也漸漸進入了夢鄉(xiāng)。在整個冬季,打更聲一直不斷。如果偶爾有那么一兩個晚上沒有聽到更聲,人們一定會問,今天怎么沒有打更聲啊?似乎這更聲,就是晚上一種固定的安慰。
打更看起來就這么簡單,并且年長者也會說起打更的事。打更人熟悉鎮(zhèn)村里每條街路、每家每戶的情況。打更的時候,遇到某家某戶沒有及時注意的問題,打更人便會放緩腳步,加重語氣,這時屋里的主人多半也會明白,趕緊把門窗關緊什么的。如果有家庭吵架的,聽到打更聲,聲音也會逐漸變小。當然,更聲一遠,有時也會恢復原狀。遇到因吵架從家里跑出來的頑童,打更人也會充作和事佬,領孩子回去。盜竊賊看到打更人,也會遠遠地躲開,因為,如果更聲中斷或聽不到更聲,整個鎮(zhèn)、村的人都會警覺,會出來查找原因,那就不是簡單的偷盜問題了。負責的打更人,還會把晚上見到的事項向上匯報。因此,打更也絕不是簡單的可有可無的事,而是社會祥和所必需的。
后來,也不知什么時候起,再也沒聽到過打更聲。聽說,打更人同村東北角的一戶人家很熟,也時常幫那寡嫂干點活。后來,終于被那家人發(fā)現(xiàn)了什么。打更人以流氓罪的罪名被處以勞動教養(yǎng)。在一次開采石塊時,連人帶手推車摔下山巔,死了。有半個鎮(zhèn)的人,好長時間都在議論這件事。
再后來,鎮(zhèn)、村招打更人,重點放在現(xiàn)今被稱為“五保戶”和“三無人員”的人中。但沒有人愿意干了,不知道是收入低、辛苦,還是名聲有點壞,或是真的不需要了。
三
就這樣,打更聲成了回憶。只有日子照過,無論怎樣。
多少年來,我們不知扔掉多少東西。就像一個長途跋涉的旅人,在不斷地丟棄一些東西,又補充一些新的東西。
打更,打的是家庭和睦、鄉(xiāng)鄰和諧、社稷永固,它給忙于農(nóng)耕的人們帶來方便,也帶來了寧靜平和的生活。對打更者而言,是一種辛苦的付出;對鄉(xiāng)間鄰里來說,是一種提醒和安慰;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來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地方上安寧了,江山社稷也就太平無事了。
如今,四十歲以下的人知道打更的恐怕已經(jīng)不多了,談論打更的就更少了。
偶或在一些古鎮(zhèn),身著古裝的打更人在潮涌的旅客、當?shù)孛朗车南阄丁⒌昙业倪汉嚷曋墟萑淮┻^。然而此等嘈雜中,終歸聽不清打更聲,只見衣袖寬大的打更人木然著表情,漸漸遠去。
責任編輯 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