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楹化聯(lián)文
《大魚海棠》:濃濃中華風
客家土樓連廊,鏡奩里的陶笛和文玩核桃,女主角的旗袍,男主角的斗笠蓑衣以及種種存在于上古神話中的生靈與神獸……電影《大魚海棠》將傳統(tǒng)元素與潑灑而下的濃郁色彩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獨屬于中國文化的幻想世界。影片中對匾額楹聯(lián)的設(shè)置也令人拍案叫絕。
楹聯(lián),即對聯(lián),這種獨特的語言藝術(shù)形式,源遠流長,相傳興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至清代時期,發(fā)展達到了鼎盛。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內(nèi)容或描繪祖國山川,或抒寫個人抱負,或揭示生活哲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在影片劇情中,出現(xiàn)在家家戶戶門首或廊間紅紅的楹聯(lián),或預示著人物的身份、命運,或與主人公性格特點息息相關(guān)。比如在電影中,掌管所有死去人類靈魂的靈婆,住在北冥的如升樓里。如升樓外貼有楹聯(lián):“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滅,香臺慧鏡啟三明。”這副楹聯(lián)取自北京雍和宮法輪殿。聯(lián)中的佛家生死輪回、萬象皆空之理和電影中用來存放人類死后靈魂的如升樓功能完全契合,“如升”兩字更有生靈升華的意味,用此樓名并配此聯(lián),有無限深意。再如,女主人公椿的住處懸有一副楹聯(lián),“清如瘦竹閑如鶴,座是春風室是蘭”,出自清代詩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笆沂翘m”,暗示著這位少女能控制植物生長的本領(lǐng),而“閑如鶴”又與椿恬靜淡泊的氣質(zhì)相契合。
/素材點撥/
在我們身邊,對聯(lián)這種語言藝術(shù)形式并不少見,尤其在家家戶戶喜迎新年時,更是“喜氣臨門紅色妍”。我們可以集中筆墨寫一寫跟隨家中長輩完成一次“新桃換舊符”的過程,展現(xiàn)出這段團聚的節(jié)日時光的可貴。
還可以講述你參加的某次以賞析對聯(lián)為主題的民俗活動。原本對此不感興趣你,通過這次活動,領(lǐng)略到了民俗的魅力。把對聯(lián)這種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一次活動當中,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情。
當然我們不妨結(jié)合貼對聯(lián)這一習俗,來寫各個地方或各家各戶過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不同。比如,老舍筆下貼出的是一片紅紅火火:“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倍骷覍O犁在《記春節(jié)》中描述的氛圍就“冷清”得多:“我家地處偏僻農(nóng)村,貼對聯(lián)的人家很少。父親在安國縣做生意,商家講究對聯(lián),每逢年前寫對聯(lián)時,父親就請寫好字的同事,多寫幾副,捎回家中。貼對聯(lián)的任務(wù),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識字,一切雜活:打漿糊、掃門板、刷貼,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親已經(jīng)在背面注明的“上、下”兩個字,告訴叔父,他按照經(jīng)驗,就知道分左右貼好,沒有發(fā)生過錯誤。我記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p>
茶文化
《赤壁》:茶事春秋
幾葉嫩芽,從千百年前流傳至今。
茶,采自植物之葉,卻與中華文化根脈相通。茶文化融入了國人的哲思,又包含著美學、藝術(shù)等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光影鏡頭,我們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赤壁》這部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電影中,茶的畫面卻不在少數(shù)。其中驪姬為曹操煮茶這一段,詳細展示了置炭、燃爐、煮水、烤茶、蒸茗、點茶、分盞、敬茶等一套漢代茶道禮儀。爐灶之上煮水汩汩,杯中熱氣徐徐,那雙纖纖玉手,烤茶煮茶,置茶入壺,著實動人。難怪曹操在恍惚中錯將驪姬認為小喬,脫口而出:“小喬,我最欣賞你的茶藝了!”一句輕嘆,雕刻出一代梟雄內(nèi)心的一縷柔情,也把中國茶藝的魅力表現(xiàn)到了極致。
曹操曾問小喬,烹茶最難的是什么?小喬答:“茶葉,火候,水質(zhì),器皿,比較難的是煮水……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此時用茶,茶品最佳。騰波鼓浪,為三沸,再煮的話,水就老了,不能喝了。” 簡短幾句,將烹茶要點講出——平心靜氣,急不得。這一碗香茶,平定了煩躁之心,能以茶柔化曹操烈火般的野心,非小喬莫屬。
/素材點撥/
茶,作為一個蘊意頗豐的物象,無論是茶葉自身的特點,還是煮水烹茶、聞香品茶,都可以進入作文立意。
煎茶煮水,十分注重火候,過火則老,非凝神靜氣而不可達。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從烹煮現(xiàn)實中的“這壺茶”,擴展到熬煮一杯“心靈之茶”。在描寫自己煮茶或泡茶的種種動作細節(jié)中,磨練自己的心性。一杯茶由剛沖泡時茶葉在水中翻滾碰撞,而后葉沉杯靜,這不正是我們從浮躁莽撞到沉穩(wěn)平和的心境嗎?
也可從品茶入手,品出甘苦交疊的青春成長。《茶經(jīng)》寫道:“啜苦咽甘,茶也?!笨嗍遣璧恼嫖?,好茶總是先澀后香。甘苦交疊正與我們的成長一樣,一一嘗試、細細品味、時時咀嚼,最苦澀時也許芳香將至,最甘甜時卻有苦澀暗藏……這就是成長的味道。
一杯茶,蘇東坡喝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愛茶情結(jié);“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凡塵”的妙玉懂得用往年梅花上的雪水煮茶,品出“三杯”茶論;而老舍喝出了聚集三教九流的 “茶館”藝術(shù)。我們亦可效仿名人,撰寫“茶外茶”的故事。比如圍繞茶樓描寫一家人聚會的美好時光,也可以著眼到茶樓里的眾生百態(tài)。
京化劇文
《霸王別姬》:梨園戲夢
1922年,由“武生宗師”楊小樓和一代京劇宗師梅蘭芳聯(lián)袂公演的《霸王別姬》,轟動梨園。西楚霸王項羽最終被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與虞姬一道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愛情悲歌。
又是一次藝術(shù)的偶然,根據(jù)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由陳凱歌執(zhí)導的電影《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虞姬)最終心甘情愿死在了段小樓(項羽)的劍下。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通過銀幕再一次將這段愛恨情仇譜寫成了新的傳奇。
影片中作為敘事主線之一貫穿始終的戲曲《霸王別姬》,是京劇歷史上的經(jīng)典劇目。結(jié)合京劇極具韻味的唱腔,唱出了人物的復雜的感情,尤其是霸王與虞姬訣別的唱段,字字深情,催人淚下,這是京劇美學的獨特呈現(xiàn)。京劇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一個最優(yōu)秀的劇種,產(chǎn)生在清朝中葉,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1790年,清乾隆皇帝邀請四大徽班進京表演,徽班到達北京后博采眾長,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jīng)過幾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京劇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形成了一套虛擬表演動作。比如一條槳可以代表一只船,演員不需要任何布景和道具能表現(xiàn)出上樓、下樓、開門、關(guān)門等動作。這些動作經(jīng)過了夸張藝術(shù)處理,帶給觀眾獨特的觀賞體驗。
/素材點撥/
在這個流行音樂風靡的時代,如何傳承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shù)呢?從“傳承”“堅守”這個話題出發(fā),可以記敘自己接觸到的一位癡迷戲曲的長輩,從他學戲的經(jīng)歷或是如何把“戲癡”精神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展現(xiàn)傳承就是用心唱好每一句戲詞的獨特感悟。
“霸王回營亮相,到和虞姬相見,按老規(guī)矩是定然七步,你只走了五步?!背酝鯕舛茸鹳F,少走一步都顯得威而不重。從電影中袁四爺一席話中,可以體會出京劇對細節(jié)的要求到了一種吹毛求疵的程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梨園師傅的話句句戳在人心:“要想成角兒,就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從這個角度切入,可以展現(xiàn)若想成功,背后需要付出和忍受難以言說的艱辛。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可以將真實的歷史和舞臺戲劇巧妙結(jié)合,表現(xiàn)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對于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可以頌其有難得的血性。李清照感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睒O盡蒼涼豪邁,不論是希望項羽東山再起也罷,歌頌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罷,都透露出至深至濃的惋惜。亦可轉(zhuǎn)化角度,“不可沽名學霸王”,對項王剛愎自用、多疑嫉才的性格缺點進行論述。
更多電影里的傳統(tǒng)文化
兵化器文
《師父》:十八般兵器顯豪情
武俠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兵器文化。中國自古便有十八般兵器之說,兵器有自己的生命與個性,例如刀劍招式的流動總是有一股悠遠而雋永的風情,讓人憧憬風起云涌的江湖。在武俠電影中這些奇異而不失威力的兵器為編劇導演們提供了靈感。在電影《師父》中,導演徐皓峰搬出各種兵刃讓大家大飽眼福,比如:“削劈掃剁,挑斬點抹”的八斬刀;詠春門的看家兵刃六點半棍;樣式奇特,但非常兇險的子午鴛鴦鉞等等。
練武之人認為最高境界是和所使用的兵器合為一體,武器更是成為俠客獨一無二身份的象征,像古龍小說里李尋歡的飛刀,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雙節(jié)棍。兵器之于學武者,平添的又何止是力量與豪氣。李白“仗劍去國”的瀟灑身姿,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的壯志豪情,鑒湖女俠“不惜千金買寶刀”的豪氣干云,可為英雄與兵器密不可分作一回明證。
酒文化
《紅高粱》:流淌于酒中的血性
伴著低沉的男聲,一段獨屬于東北高密鄉(xiāng)的悲歌緩緩升起。十八里坡上,滿是高粱,象征著勃勃生機,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案吡桓呙茌x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高粱釀造的高粱酒自然成了電影《紅高粱》里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于是在影片里我們看到了用大壇大碗裝酒、喝酒,看到了釀酒過程和祭酒神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酒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酒逢知己千杯少”“把酒言歡”“曲水流觴”,國人“酒以成禮”,更“以酒信義”。用濃烈的酒來象征血性也是十分恰當?shù)?。影片祭酒神的場景,一曲《酒神曲》唱罷,莊重地把酒灑在地上行酹酒禮。用最美的酒來祭祀酒神,這種傳統(tǒng)的感情,每一個人生根于此便有之。祝酒歌的粗獷有力,最后的祭酒誓師,出征反抗侵略者的情節(jié)更是壯烈英勇。紅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狂放不羈的男兒本色;紅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反抗侵略的鐵骨錚錚。
風化箏文
《天堂的回信》:風箏上的思念
風箏特有的鴿哨聲在晴朗的天空里回響,一老一小身影重疊交錯,在故宮前那片大廣場上蔓延開來。影片里的爺爺是個退休的郵遞員,總喜歡帶著小孫子去放風箏。 而爺孫倆放的風箏,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沙燕兒”風箏,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眉梢上挑,兩眼有神,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看上去很像燕子。
風箏作為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最早是用木材制成,相傳諸子百家中的墨翟 “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了唐代中期,社會繁榮穩(wěn)定,風箏的功用從軍事上的傳遞消息開始向娛樂轉(zhuǎn)化。有民俗學家認為,風箏也是懷念去世的親友之意,所以在清明節(jié)時,將思念之情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逝去的親友。
電影里的爺爺也是這樣告訴小孫子,如果有一天爺爺不在了,你就把信寄到天堂,寫上爺爺收。所以當影片結(jié)尾,小孫子把給爺爺?shù)男艗煸陂L長的風箏線上,放到了空中。雖然觀者都知道,這不過是善意的謊言,但在內(nèi)心還是小心著不去戳破。用風箏寄去天堂的信,爺爺一定會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