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晶 圖/張日雨
那老頭真帥
文/陳晶 圖/張日雨
陸義宏(中國烹飪大師),1973年起創(chuàng)建 “知味齋工作室”,從事菜譜收藏工作,從未間斷,館藏圖書4000余冊,2005年在江蘇綜藝頻道影視中心《開心廚房》欄目任美食總策劃,2010年至今在鎮(zhèn)江電視臺做美食欄目。對收藏美食資料的人士無私提供詳盡信息,使飲食文化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弘揚。
陸義宏剃掉了兩邊的鬢角,中間是蓬松劉海,規(guī)規(guī)整整地朝著一個方向斜著,單看發(fā)型,倒和現在有些小女生迷戀的港臺或者韓流明星有些相似。天然的黑白混色無比自然,顯然是細心修整過的樣子,一絲不茍,據說這是流行的斜龐克發(fā)型。
龐克一詞怎樣聽來都和眼前這位眼角有細微皺紋的男士無關,卻也并不覺突兀,只覺得有種恰如其分的帥,連鬢角瀕白的發(fā)根都那么妥帖。若非事先早有聯(lián)絡,根本猜不出他的職業(yè)。
陸義宏的年輕時代和當時的大多數人沒什么分別,高中畢業(yè)之后就被分配到工廠里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鉗工。在他那個書香世家里,他似乎是個異類,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兄弟姐妹皆是大學生,只有他,高中學歷而已。在他的內心深處,多少是自卑的,起碼當時是這樣。而他的血脈基因,是愛書的,當時到現在,一直是這樣。
起初,年輕的他并沒有為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人生目標,也沒有做過些許關于未來的規(guī)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國家分配了工作后似乎就一眼望到了頭,從一而終,再無變化。
人生總有轉折,不在預期之內的轉折,甚至在當時他和他的全家都想不到看似不務正業(yè)的愛好會成為改變整個人生軌跡的轉折。
陸義宏祖籍浙江,幼時從上海遷入鎮(zhèn)江和祖母一起生活。老人因患氣管炎,怕油煙嗆,上初中的他早早地攬起了廚房內的家務。無奈剛起步的廚房少年做出來的飯菜大多不合祖母的口味,于是常去新華書店找菜譜看,記下做法,回家依著步驟一點一點地學,手藝漸漸好了起來。
這樣一做就是好幾年,他從去書店蹭菜譜慢慢發(fā)展成了買菜譜,又從買菜譜發(fā)展成了只要是與美食相關的書籍,他就收入囊中,上學時用零花錢,工作后用工資,結婚后跟老婆報備,有專項資金專門用來買書。
從前去書店或者舊書攤,如今網絡書店成了他的新戰(zhàn)場,不論是堅持下來的舊書店還是現在的網絡書店,但凡有賣美食相關書籍的,一旦來了新貨或是收到了難得的舊書,頭一個電話就是通知他,人人都知他愛書成癡。
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起于自己祖母的愛好竟然可以持續(xù)至今,并且因此改變了此后的全部人生軌跡。
他對于烹飪的熱愛已經遠遠不止于搜集書籍,武俠小說里常用的“偷師”也被他一并學了去,閑下來的時間里,他摸到住家附近的飯店里打下手,臟活累活通通攬上身。精誠所至,店里的大廚憐其辛苦,破格將這個毫無專業(yè)基礎卻誠心誠意的 “勤雜工”收為自己的編外徒弟,店里教店外練,師傅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哪里有廚藝培訓班,他就想辦法去哪里參加,哪里有美食大賽,他就去哪里做義工,哪里有廚藝講座, 他就去哪里旁聽。去外面吃飯的時候,瞅見哪家飯店有不同于別家的特色,他便找到大廚好一番 “死纏爛打”,不討到經驗不拿到資料就誓不罷休,哪怕只拿到一張菜單,他都如獲至寶。
40多年的收藏,讓陸義宏的家里似乎除了書還是書,他甚至算不清自己為了書投入了多少錢財。早先住在單開門的老式民居里,從一排書到兩排書再到漸漸放不下。境況轉好后不得不搬家,搬家時單單是搬書就裝了整整三大車。新房子沒有過多的裝修,盡量就著層高放書柜,只為了能夠給他的藏書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5000冊(件)影音書籍,10個書柜, 4面墻,上至清朝下至現代,川魯粵蘇,法意美德,冷熱煎煮,古文白話,鉛印油印,歷代名筵,宮廷秘方,盲文書籍,火車菜單,他收書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更不是為了增值,而是出自真心熱愛。那些孤本,那些他不遠千里人力背回的貴價套裝書和那些平凡的舊版書他都一視同仁,每一本都被好好地安置在書架上,或立或臥,把本來寬敞的屋子都擠得滿滿當當,一眼望去,那么多的藏書,就是放在教授家里也覺得甚是夸張,何況這五千冊可是一水的專業(yè)書籍,這規(guī)模也不是不分種類的同體量藏書可比擬的。
他的書房名之 “知味齋”。不論相識與否,不論職業(yè)出身,只要你有需求,都可以到此借閱書籍。這間私人的飲食文化菜譜收藏館,被列入江蘇省地方志修編的《飲食卷》。
得此書齋,人生足矣。和他相交甚好的專欄作者陳忠明老師曾經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于 “知味齋”的喜愛,這么多珍貴的資料,短短的一兩天怎能夠?恨不能在這書齋里呆上十天半個月才好。
“知味齋”的出現,為他帶來的不僅僅是諸如陳忠明老師一樣的大師級朋友,還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他的人生在中年之后產生了不可預知的改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愛好烹飪,他的本職工作從鉗工一躍而成為另一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在中國旅游工藝品鎮(zhèn)江展銷館負責旅游接待,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好工作。
因為愛好藏書,11年前,當時的江蘇綜藝正在籌備一檔叫做《開心廚房》的節(jié)目。招募編導的節(jié)目組在揚子晚報上看到了一篇豆腐塊的文章,講述的就是陸義宏和他的菜譜王國,看中了他強大的知識儲備,便邀請了這個毫無媒體從業(yè)經驗的人做了節(jié)目的編導。
而到了近幾年,鎮(zhèn)江電視臺的節(jié)目組又讓陸義宏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成為了一檔美食節(jié)目的主持人,從編導到主持,陸義宏一手掌控。從前他為了自己的祖母學做菜,如今,他教別人的祖母做菜。
從鉗工到旅游接待人員到節(jié)目編導再到主持人,這個跨度有點大。
2014年,他的新節(jié)目更名為《健康保和堂》,年過半百的他和美女搭檔一同出現在畫面上,他們之間有種極為舒服的狀態(tài),不搶眼也不無趣,美女的活潑嬌俏和陸義宏的溫柔意外地合拍。
所謂溫柔, 指的不僅是陸義宏的性格,還有他的態(tài)度。藏書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談論一本書的好壞,因為“同樣一種東西,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存在所謂的正統(tǒng),自己說到底是個包容派,擅長的是包容并蓄?!彼运粚W習,不評判,這是他對藏書的溫柔。
做節(jié)目之后,體諒其他的工作人員,主持時的文稿全部都是由他自己組稿,這是他對節(jié)目組的溫柔。
在他看來, “民以食為天” 應當改成 “食以民為天”, 所以刀魚、鰣魚、綠頭鴨這樣基本不再出現在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如果被作為節(jié)目中的食材出現, 簡直就失去了節(jié)目原本的意義。而他信奉的 “不時不食” 的原則,因為技術的發(fā)達被更多的人忽略,但他依然在做節(jié)目之前,盡量避免讓大家去買那些非時令的菜,引導受眾按時令買菜,所謂“不時不食”,是他對觀眾的溫柔,不動聲色。
看他現在又酷又帥又新潮的樣子,和舊照片里的年輕模樣相去甚遠,年輕時的他,衣著普通,眉目端正,棱角不甚分明。回望對比, 現在的他在同齡的人群中簡直有點風華絕代的意思。并不是原來的模樣不好,而是隨著年歲增長,反而越來越帥,那些因動蕩著學藝而底氣不足的狀態(tài)被如今的淡定儒雅所取代,原來,所謂帥哥,也可以是由時光雕刻而成。
醉心于烹飪這么多年,他只以 “菜蟲”、“票友” 自稱,從不自夸,只把自己劃在烹飪界的業(yè)余愛好者范圍。若不是身為好友的宴春吳總爆料,我們甚至不知道他早已通過一級一級的考試, 把身為一名專業(yè)廚師的職稱都考到了手,他是中國烹飪大師,鎮(zhèn)江烹飪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點評員……即便是繁忙的現在,他仍然堅持每天抽出兩小時專門用于看書研究,對高技術心存敬意,從不以專業(yè)自詡。以業(yè)余自居,卻以專業(yè)自覺。
他家的門口有一個大大的旅行箱,不禁隨口問了句,以為是要出門旅行。卻被告知那是他每天隨身出門的箱子,鍋碗瓢盆,廚師套裝等等,足足有40斤重,做節(jié)目的這一年就一直跟著他走,時刻在門口整裝待命。
好像他的狀態(tài),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止。
“除了喜歡還是喜歡,沒有其他理由?!?/p>
當你看到一個在電視里游刃有余談笑風生的主持人,走在街上不斷被陌生人認出,和陌生人問好。當你看到他的一對龍鳳胎孫兒孫女已經步伐穩(wěn)健承歡膝下,當了爺爺的人,雖然兩鬢斑白,卻腰板挺直,精力充沛,依然如少年般奔跑在逐夢路上。
如果你有機會和他面對面聊一會,就會由衷感慨,那老頭可真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