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峰
【摘要】近年來在中考中,文言文占據(jù)得比重越來越大。語文新課標中提出:要求七到九年級的學生可以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文言文字典,課后注釋等方式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注重文言文的積累與運用,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審美。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初中語文 實踐與研究 教學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61-01
學生自小學升入初中以來,在語文的學習中增加了一項新的學習內容,那就是文言文的學習。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文言文都是一個很難攻破的課題。老師在講學中對文言文的講學費勁心思但是收效甚微,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同樣是不得方法學習起來十分的吃力。想要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文言文的水平,就要對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弊端,才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善。
一、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弊端
(一)教學方法簡單
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了。通過這些年的工作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老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經(jīng)常采取的教學方式就是“咬文嚼字”般的啃,一段段的講,一句句的翻譯。學生對文言文所講述的內容并沒有全面的了解,“咬文嚼字”式的教學只會使學生學習起來變得更加的困惑。
(二)應試教育使教學缺乏有效性
很多老師對文言文的教學目的上都有個錯誤的認識。多數(shù)老師對文言文的教育采取的是應試十教育方式,考試考什么,老師就講什么,從而忽略了對文言文的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的教學互動也少的可憐。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缺少必要的交流,文言文的學習效果難以提升。
(三)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低下
文言文的教學過于枯燥,學生學習也是十分的困難。滿口的“之乎者也”并不符合現(xiàn)在初中生的胃口。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狀語后置,通假字等技巧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的混亂。當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出現(xiàn)難點又無人輔助的時候就會放棄文言文的學習。
二、對文言文學習現(xiàn)狀的分析
文言文的學習被戲稱為“被遺忘的角落”。很多學生并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目的性不是十分的明確。甚至還有很多的學生認為,文言文的學習完全的沒有必要,初中學習文言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過于的生硬,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考試考什么,學生就記什么。這樣機械的學習使學生過早的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就會給老師的教學造成更大的阻礙,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文言文的教學與學習變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三、針對文言文教育現(xiàn)狀所采取的改善措施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不能因為教學中出現(xiàn)難點而選擇放棄,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積極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學生和老師可以共同進步。
(一)結合故事進行文言文教學
中國有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出自文言文之中,只是學生并不知道出處而已。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利用耳熟能詳?shù)墓诺涔适逻M行教學,會使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更加的容易。對于初中生來說聽一篇生動有趣的故事要比枯燥的學習更加感興趣。所以在文言文教學開始時,老師可以根據(jù)所要講的文章搜集一些相關的故事,用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再進行文言文的講學就會變得更加的容易。如《世說新語》中《詠雪》這篇文章。筆者在開講之前先給學生介紹了一下謝道韞的人物背景,其次又給學生講了一遍關于謝道韞詠雪的這個小故事。在學生基本上對這個故事有個了解之后再開始文言文的講學??梢哉f開始的小故事就是整體的翻譯了一遍文章,學生懂得了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起來就不會迷茫。
提高學生文言文的水平,老師只是其中的一個外力,最主要的力量還是源于學生。學生積累大量的古典故事不僅可以為寫作提供素材,還可以為文言文的閱讀提供幫助。
(二)基礎知識的積累
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的上層建筑都需要有堅實的基礎。學習文言文同樣也是如此。打好文言文的基礎才可以談對文言文的鑒賞等。初中文言文的基礎包含了很多的方面,最常見的就是:通假字,倒裝句,實詞與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議等。而這些基礎知識的講解也正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往往都是學過就忘,再遇到再講還是不理解。基于這樣的一個教學特性,筆者在教學中常采取的措施就是邊講解邊歸類,學生邊學習邊總結。如“通假字”這個基礎知識點。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敝小罢f”通“悅”表示“愉悅”的意思,這時就需要學生把這個知識點記錄下來。在講到《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薄斑€”這個通假字的時候,筆者就會提醒學生:“在之前我們還學到過一些通假字,你們還記得是什么了嗎?”這樣每涉及到一個類似的知識點就要求聯(lián)想以前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重復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總結文言文的學習規(guī)律,久而久之對文言文產(chǎn)生語感。
(三)反復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文言文學習中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課標中也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作為了教學目標之一。可見語感的重要性。什么是語感,語感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字的理解,對言語的形成綜合分析的能力。簡單的來說就是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變成一種無形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就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所謂的誦讀并不是不過腦子的機械般的朗讀,這樣的誦讀也達不到教學的效果。筆者所說的誦讀是帶有感情,帶有思考的朗讀,每讀過一遍文章都會有新的收獲。
在誦讀中筆者常先播放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之后再開始誦讀。學生的誦讀同樣也需要環(huán)境。早自習的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時間。學生利用早自習進行誦讀的時候,老師可以進行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誦讀中存在的錯誤并及時的予以糾正,對誦讀的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及時的鼓勵,也可以由誦讀比較好的學生作為范讀帶領其他學生進行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文言文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文言文的教學困難重重,但是在教學中多總結,多反思,多探索就會使文言文的教學變得更加的容易,教學效果也會有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敏.淺談文言文字詞教學技巧[J].文學教育(上);2013年02期
[2]雍海文.淺談文言文教學的點滴體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