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君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讀書觀是無法適應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的。高考題目的設定越來越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學生個體成長,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思想。從本學期開始,我們開始練習議論文的寫作,高考作文基本都是議論文,沒有論據(jù)是無法成文的。所以積累素材便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每周三選二間周一次語文閱讀課,小休周六晚6:15—7:15也安排閱讀內容。有周報、作文素材、新聞周刊、唐之韻、朗讀者等。材料如此豐富,如何學以致用顯得尤為重要。老師提這樣幾點要求:
1.有選擇地讀。在老師的指導下精選閱讀材料,首先應該重視那些文學性強、文化味濃、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作品。特別是像遲子建、季羨林、周國平、池莉、賈平凹等當代大家的典范之作,理應成為同學們閱讀的首選素材。這樣的作品不僅人文內涵豐富,利于陶冶學生情操,而且利于訓練閱讀能力,實現(xiàn)閱讀訓練效益最大化,可謂一舉多得。
2.邊讀邊思考。同學們一定要明白,閱讀不是放松休閑,更不是娛樂消遣。我們要帶上深邃的思想去讀。比如在新聞周刊中看到霧霾,大家應該想到我們破壞了自然,自然就不會放過我們,于是油然萌生社會責任感;比如看到捕殺候鳥,我們就要思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比如看到變了味的放生,我們要向非法營利現(xiàn)象堅決說不。有所思考,有所聯(lián)想,你眼中的新聞周刊就有了不一樣的高度,你才會有別樣的收獲。
3.邊讀邊做筆記。一切智慧的源泉在于記憶。張曉風曾說:一字一句抄寫的經驗是不應該被取代的享受。仿佛玩玉的人,光看玉是不夠的,還要放在手上撫觸,行家叫“盤玉”。中國文字也充滿觸覺性,必須一個個放在紙上重新描摹。當此之際,文字如果寫的是花,則枝枝葉葉芬芳可攀;如果寫的是駿馬,則嘶聲在耳,鞍轡光鮮,真可一躍而去。閱讀過程中隨時發(fā)現(xiàn)好詞好句好段,隨時記錄下來,否則轉瞬即忘,閱讀的意義就蕩然無存。整理筆記時一定不能照搬原材料,那樣浪費了時間,到考場上絲毫派不上用場。從本周收上來的閱讀積累本來看,同學們在選擇和使用論據(jù)方面做得不盡人意。有的照抄整篇文章,有的內容太少,有的字跡潦草,完全看不出用心加工的痕跡??偟囊笫且獙Σ牧线M行再加工,語言要簡明扼要,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材料整理下來后,要經常翻看,尤其是考試前,這樣到考場后對這些論據(jù)就能信手拈來,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