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
北京一家文摘報,從一家省報的農(nóng)村版,轉摘了一則《炸開汪精衛(wèi)墓之后發(fā)現(xiàn)何物》,說到1946年1月21日晚國民政府工兵炸開汪墓后發(fā)現(xiàn)的東西,如陳璧君親筆書寫的三寸“招魂”紙條,以及汪精衛(wèi)手書詩稿等,是否屬實,無從判斷。不過它透露的一個細節(jié),即所謂“(汪手抄詩稿)最后一首,字跡歪斜,很可能是汪的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v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后人續(xù)春秋?!痹圃?,稍有舊體詩常識,并略知汪氏詩作水平的人,一眼便可看出這是偽托,且是極其低級的偽托。汪氏盡管晚年有一段時間已不作詩,但他自幼習詩的童子功在那里,打死他,也不會在彌留時留下這樣讓人在詩藝上恥笑的不通的東西,不光是于平仄不通,文理事理也都欠通。
這一則關于汪精衛(wèi)遺詩的傳聞,就曾見諸南方某一小報,并為文摘類報紙轉載。記得1990年代初,我正賦閑無事,曾寫一短文辟之,好像刊登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上吧,記不清了。
后來,再未見這一傳聞發(fā)酵。也未見有治史的專業(yè)人士出來講話,可能認為不值得理睬。于是也就一直沒得到權威的糾正。于是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卷土重來了。
網(wǎng)絡也好,紙媒也好,都會有歷史方面的欄目。真正有新見的史論史評,哪能隨處可見?多的是史實、史料方面的內容,有助于豐富讀者的見聞,擴大視野,開拓胸襟,特別是披露歷史真相的內容,可以激濁揚清,也確實受到讀者的歡迎。只要尊重原發(fā)作者的權益,可依法依規(guī)轉發(fā),轉載。這已達成共識。但像上面這種,從故紙堆中翻檢出一些未經(jīng)驗證應予存疑乃至直接否定之說,抄來抄去,以訛傳訛,就是不負責任之舉。
僅從這一點看,借著“詩詞大會”電視節(jié)目的東風,適當提倡在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們中,多少了解些詩詞常識,以加強相關的鑒別力,還是很有必要的。
為此,我又把當年說過的話重說了一遍,對不起。
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