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環(huán)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民生服務的新方式、信息傳播的新渠道,使得檔案工作的傳統(tǒng)服務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充分發(fā)揮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檔案館的生命力所在。本文就如何加強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建設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加強;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
檔案館館藏是國家記憶的匯集,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的縮影,具有歷史價值、科研價值、觀賞價值等,這些只有通過拓展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才能得以彰顯。檔案館本身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具有社會服務功能。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就是指檔案館面向社會,面向公眾,面向未來所具有的檔案服務功能。當前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對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加強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建設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影響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發(fā)揮的主要因素
(一)館藏匱乏,利用價值不高。由于歷史的,社會的原因,造成館內文書檔案與其它檔案比例的嚴重失調。這些反映歷年政治活動的館藏資源,雖然有歷史憑證作用,卻與服務現(xiàn)實、服務經濟建設不相適應。檔案在收、管、用中存在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匹配等結構性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檔案資源不足,經常出現(xiàn)“想查查不到、查到不能看、看到不能用”的矛盾。館藏缺乏地方特色,為此應該站在現(xiàn)實和歷史的高度,加緊去接收反映新形勢下社會急需的,利用率較高的民生檔案材料。
(二)編研工作缺乏成效,利用形式單調。目前大部分檔案館編研工作停留在基礎階段,只是對館藏檔案進行收集、分類、整理、編目擬寫案卷標題等,不能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社會對檔案信息的需求,對檔案資料做更深層次的編研。利用方面,由于基礎工作的拖欠,進展緩慢,檔案信息化建設程度不高,無法適應現(xiàn)代需求。提供利用上只是被動式的“等客上門”,缺乏針對性、廣泛性和有效性。館藏價值還遠未開發(fā)出來。
(三)檔案宣傳力度不夠,公眾認知程度差。檔案部門雖然每年都開展一些業(yè)務活動,但這些宣傳一般都是針對檔案法及檔案工作自身開展的,對檔案館的宣傳不夠,沒有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社會影響小,群眾參與性不強。另外檔案工作者歷來崇尚“默默無聞”,只滿足于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缺乏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加以宣傳的意識,從而影響到社會對檔案的認識程度。
二 加強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建設的對策
上述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發(fā)揮,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充分發(fā)揮檔案館的服務功能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不斷豐富館藏資源,優(yōu)化館藏結構。突出地方特色,不斷豐富和優(yōu)化館藏,就是要加大檔案資料征集和接收力度。不少檔案館只注重文書檔案的接收,對一些反映地方歷史文化,社會重大活動各類專業(yè)檔案,地方特色檔案少有接收。從檔案館工作的實踐看,要做好檔案資料的征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面向社會開展檔案資料的征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不少反映本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散存于社會,這些資料從各個角度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shù)馗鱾€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貌,檔案館要通過報紙、電臺、電視、網絡等媒體發(fā)布檔案資料征集通告,并可采取上門征集等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征集。二是及時做好地方重大活動、重大建設項目、重大科研項目等檔案的收集。檔案館在重大活動過程中,要主動參入,并協(xié)助主辦機關做好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將這些活動中形成的文件、照片、音像、實物等各類檔案收集進館。做好城市建設照片、音像資料的收集、開展城市記憶工程,通過社會記憶工程的開展完整全面地記錄城市的發(fā)展和變遷歷史。三是要做好名人、名勝古跡、名優(yōu)產品和一些反映地方文化藝術特色檔案的征集。開展“口述歷史”的收集工作,重視收集利用檔案著書立說等成果的“再生信息資源”的收集,這是檔案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健全檔案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寬檔案利用渠道。檔案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既是對檔案傳統(tǒng)保管利用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又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將檔案館知識含量較高的科技成果、技術報務項目推向社會的途徑。要徹底改變“重藏輕用”的觀念,打造好檔案服務平臺,開展多渠道的主動服務,充分發(fā)揮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一是把滿足社會需求作為衡量檔案利用工作的標尺。無論是思想觀念和認識,還是開放利用和服務的計劃、標準、方式及手段,都應置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思考與實踐。檔案館要轉變角色,履行服務社會的職能。二是著力向社會宣傳檔案工作,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向社會宣傳檔案館的職能、作用、宣傳檔案館文化,宣傳利用檔案產生的效果,擴大檔案館的社會影響與知名度。提高公眾檔案利用意識。三是把館藏介紹給社會,要向社會介紹館藏,介紹開放檔案情況,多形式公布開放檔案目錄,真正做到適時公布,適時開放。開通查檔咨詢服務熱線電話,加快網上檔案館建設步伐,舉辦有特色的展覽或陳列。營造一個良好的開放氛圍。
(三)開展深層次檔案編研工作,提升檔案利用價值。檔案編研工作要改變過去那種閉門搞編研的陳舊模式,要有出精品的意識,從“新”字上找突破口,在“活”字上做大文章,在“精”字上下苦功夫,使得之前“收集、整理、編目、保管”等基礎性的編研彰顯出意義,一是要在服務黨政工作大局上多動腦筋,找準位置,圍繞本地區(qū)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問題,結合館藏,有針對性地編發(fā)領導決策最急需的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檔案支持。二要積極參與本地區(qū)文化活動和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發(fā)揮館藏的地方歷史文化檔案優(yōu)勢,并通過對館藏資料的研究,積累本地區(qū)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故居、旅游文化、語言文化、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大量資料,對其進行編研,通過利用檔案舉辦展覽、編輯出版圖書、拍攝電視專題片等形式,加快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檔案只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幕后走向臺前,走向人民群眾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檔案文化的需求,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
(四)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xiàn)檔案資源共享。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科技創(chuàng)新深刻影響著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檔案館也正從“紙與鐵”的時代加速邁入“數(shù)與網”的時代。檔案信息化建設就是用信息技術支撐檔案館工作,把現(xiàn)代化手段應用到檔案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終實現(xiàn)檔案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和管理共享。實現(xiàn)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是拓展檔案館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途徑。檔案館要加快數(shù)字檔案館建設步伐,一是要開發(fā)利用功能齊全的檔案系統(tǒng)軟件,提高檔案信息的數(shù)字化和電子化,規(guī)范電子文件歸檔管理,強化開放檔案與現(xiàn)行文件的網上檢索功能,增強社會性、可讀性。為社會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務。二是建設檔案網站,通過網頁的形式向社會提供檔案信息,通過網頁,利用文字、圖表、聲像并茂的形式,向社會作全面的介紹,宣傳檔案、利用檔案,盡快實現(xiàn)檔案信息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充分共享。當然,我們在做好信息上網的同時,不能因服務利用而放松安全保密工作。
三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類信息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檔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拓展檔案館的服務社會功能。既是檔案事業(yè)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檔案館工作的客觀需要。只有加強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建設,檔案事業(yè)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李世華.在全省檔案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山東檔案,2016(5).
[2]楊澤偉.加強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之我見.黑龍江檔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