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只要你承擔(dān)起某項證明任務(wù),你就要同時承擔(dān)證明失敗的風(fēng)險,證明的事項越多,風(fēng)險就越多。
電視劇《甄嬛傳》中有一個精彩橋段,總被電視臺頻頻拿出來播放。驕傲的祺貴人自信滿滿地來到景仁宮向皇后告發(fā),她認為甄嬛與他人私通,且孩子都生下來了,這讓已經(jīng)成為熹貴妃的甄嬛一陣緊張,因為甄嬛再次回宮前確實曾與果郡王私定終身。然而,當(dāng)祺貴人把她“查明”的奸夫說出來時,熹貴妃一下子就輕松了,顯然這是子虛烏有的奸夫。不過,多疑的皇帝還是決定“滴血認親”,查驗一下孩子究竟是否親生,這讓熹貴妃又一陣緊張。多虧她急中生智,“既然祺貴人說孩子是溫實初的,那只要化驗這孩子是不是溫大人的即可,只要不是他的,那就可還我清白。”一番折騰后,熹貴妃完勝,祺貴人因妖言惑眾被處死,背后黑手皇后也因此受到重創(chuàng)。
這也是我母親最喜歡的一個情節(jié)。老媽覺得,皇帝很蠢——“科學(xué)證據(jù)”都用上了,居然還是沒發(fā)現(xiàn)自己被戴了“綠帽子”。孩子確非皇帝親生,然而,所有人在祺貴人失敗的那一刻起,都不再懷疑孩子的身份了。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是祺貴人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梅森陷阱”,這是刑事訴訟中很危險的證明傾向。熹貴妃因為實在不敢證明孩子就是皇上的,所以只能想出個聰明的對策。
佩里?梅森是1970年代的美國一檔非常熱門的偵探節(jié)目的主角。檢察官每次起訴的被告人,最終都會被作為辯方的梅森證明是冤枉的;而梅森證明被告人是無辜者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調(diào)查找到真正的兇手。所以在每一期節(jié)目中,梅森都會通過精彩的反詢問將真相揭露出來,讓真兇出現(xiàn)在法庭上。自然,檢察官每次都是失敗的。
梅森的做法符合一般人對待真相問題的價值取向——真兇出現(xiàn),說明被告人無辜。這的確是為一個人洗刷冤屈的最徹底的方式,但它卻不是最好的方式。
真實生活中,辯方既沒有查明事實的能力,更沒有查明真相的義務(wù)。然而,當(dāng)他試圖去證明兇手另有其人時,等于向法庭做出了這樣一個承諾:我能告訴你們真相是什么。這種承諾也會讓他面臨接下來的后果:一旦證明失敗,所有人都會相信控方給出的就是真相。就像我們小時候指責(zé)小朋友一樣,“你說不是你干的,那你說是誰?說不出來吧,就是你。”
祺貴人就是這樣全盤皆輸?shù)?。?dāng)甄嬛主張自己的忠貞時,我們可以把她當(dāng)做控方,被告人是皇上,指控的事實是“皇上是孩子的父親”;祺貴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我們把她想象為辯方,她只需要證明孩子不是皇帝的,目的就實現(xiàn)了。但是她不甘心,一定要把孩子的生父找出來,而她能給的答案就是溫實初。此時她通過陷入“梅森陷阱”把自己變成了控方,指控的事實是“溫實初是孩子的父親”,而原本是控方的甄嬛則變成了辯方。作為辯方,甄嬛做什么能讓自己解圍?最高標準是“找出真兇”,證明孩子就是皇上的,但這樣她也會陷入“梅森陷阱”(當(dāng)然她證明不了時,所有人都會認為孩子就是溫實初的);最低標準是證明孩子不是溫實初的,此時祺貴人就失敗了,甄嬛自然會取得勝利。
作為公訴人,每當(dāng)在法庭上看到辯護人陷入“梅森陷阱”時,法官們便能松口氣,因為他們這種試圖消滅事實真?zhèn)尾幻鳡顟B(tài)的沖動和努力,讓他們徹底失去了作為辯方最有力的陣地——對于辯方而言,提出合理懷疑就能獲得成功,實在沒必要給自己設(shè)定更高的工作目標。
當(dāng)然,不陷入“梅森陷阱”不僅僅對于辯護人是必要的,對于指控方同樣有意義。
如果我們把“梅森陷阱”背后的本質(zhì)再往深里挖掘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陷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永遠都不要證明那些沒必要證明的東西——用最小的努力取得勝利。只要你承擔(dān)起某項證明任務(wù),你就要同時承擔(dān)證明失敗的風(fēng)險,證明的事項越多,風(fēng)險就越多。如果只需要證明至50,最好不要自告奮勇地證明51,因為一旦多出來的那個1沒有被證明成功,有可能會讓你滿盤皆輸。想想祺貴人,她的懷疑是對的,但最后她還是死了。
不陷入“梅森陷阱”并不是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而是避免承擔(dān)不必要的風(fēng)險,這種風(fēng)險會讓自己的全部努力歸于失敗,讓對方不戰(zhàn)而勝。在“證明”這一活動中,“取法其上,僅得其中”并不適用,更多的時候是“一步失敗,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