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雄
小小耳穴作用大
文肖雄
耳朵不僅是我們的聽覺器官,也是全身經絡的匯聚之處。早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y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提到了與上肢、眼、咽喉相聯(lián)系的“耳脈”。隨著中醫(yī)學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人體十二經脈中,有的經脈直接入耳,有的經脈分布在耳廓周圍,有的經脈雖然不直接與耳聯(lián)系,卻通過經別、別絡等與耳關聯(lián),因此可以說人體十二經脈均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耳朵與經絡、臟腑有著密切的關系,各臟腑組織、器官在耳部均有相應的反應區(qū),排列得密密麻麻,我們稱這些反應區(qū)為“耳穴”,區(qū)別于身體的其他穴位。
耳朵可以看作是人身整體的縮小,帶有身體的全部信息。如果人體發(fā)生疾患時,常會在耳朵的相應部位出現(xiàn)陽性反應點,最常見的是壓痛,輕輕一壓就疼痛難忍。除壓痛外,外觀可見到變色、變形、丘疹、結節(jié)、凹陷、水皰、血管充盈等變化。但需細心察看,并與正常部位比較,方可發(fā)現(xiàn)。如果對這些部位和與病情相關的一些耳部反應區(qū)進行有效的刺激,可以有助于減輕癥狀,甚至治愈疾病。中醫(yī)用耳穴治療疾病的道理,也正是源于此。
將耳朵倒過來看,會發(fā)現(xiàn)它就像一個安詳蜷睡的胎兒。柔軟的耳垂像胎兒的頭部,這部分也與人體的頭腦、面頰密切相關。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這個地方對應著我們的胸部及胸腔內器官,如氣管、食道、心、肺等。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對應著人的腹腔及腹腔內器官,如小腸、十二指腸、闌尾、盆腔等。而耳廓的外周耳輪則相當于我們的頸項四肢。
了解了耳朵與人體部位的對應情況后,我們就能明白看似雜亂密集的耳穴其實也有其分布規(guī)律。
當人體出現(xiàn)病變時,我們可以通過耳穴貼壓療法進行治療。耳穴貼壓是使用藥物或磁珠等圓形物質貼敷于耳穴,按摩刺激相關耳穴來緩解病痛、解除疾病。民間常說的“貼耳豆”即是指此。
耳貼(俗稱“耳豆”)多用中藥王不留行子、黃荊子等;也可以因地制宜用適當大小的植物種子,如油菜子;亦可用磁珠等。凡是表面光滑、質地堅硬,適合貼壓穴位面積大小,且無副作用的物質均可選用?,F(xiàn)在大多數(shù)藥店均有耳貼售賣,省去了自己制作的麻煩。
耳穴貼壓操作起來比較簡單。事先準備好耳貼(個數(shù)依據(jù)需要貼敷的穴位數(shù)準備)、鑷子1把以及75%酒精1瓶和棉球適量,用鑷子夾取棉球,蘸取75%酒精對耳廓和相應耳穴部位進行消毒,再夾取耳貼,對準穴位貼壓。每貼壓1次,可在耳穴上保留3日左右,按時更換。貼壓期間可每日自行按摩。
耳穴貼壓法是耳穴療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它具有方便實用、簡單易行、迅速有效的特點。這是因為耳貼固定在相應耳穴上,能穩(wěn)定持久地刺激反應點,大家可根據(jù)需要每天定時或不定時進行按壓刺激,也可根據(jù)病情需要隨時按壓;其次,耳穴貼壓不用針刺,對人體組織沒有損害,這就可以避免針刺帶來的疼痛和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廣受百姓歡迎。
筆者在此向大家推薦幾個常用耳穴及其主治功用。(來源依據(jù):我國1993年頒布的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
1.牙
部位:耳垂正面前上部。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2.交感
部位: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
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3.神門
部位:三角窩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夢、高血壓、神經衰弱、癲癇。
4.內分泌
部位: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前下部。
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痤瘡、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癥。
一些常見病癥,我們也可以選用一組耳穴進行貼壓治療。
1.感冒
主穴:肺、內鼻、氣管、腎上腺。
配穴:咳嗽加支氣管、對屏尖,前頭痛加額,偏頭痛加枕,頭頂痛加頂,食欲不佳或便秘加胃、大腸。
方法:每日選穴3個~5個,貼壓后按壓數(shù)秒,每日自行按壓3次~4次,每次1分鐘~3分鐘,5日換1次穴,兩耳輪替貼壓。
2.小兒功能性便秘
取穴:便秘點、直腸下段、大腸、脾、皮質下、三焦。
方法:選好穴位,每周貼2次,5次為1療程。每次按壓3分鐘~5分鐘,按壓程度以各人耐受為宜。兩耳交替貼壓。
當然,耳穴貼壓雖簡便,卻也并非百無禁忌,有一些注意事項還需要大家留心:
酒精消毒必不可少,以防感染;
耳部若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者,不適宜用耳穴治療;
耳穴貼壓不宜過多,每次選擇3個~5個穴位即可,耳廓前后部分均可選用穴位貼壓;
自行按摩耳貼時,當以按壓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膚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