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瓦 當
異作家系列(三)從“朦朧詩”代表人物到地洞思想家——記朦朧派代表詩人梁小斌
⊙ 文 / 瓦 當
瓦 當:一九七五年出生于山東利津,著有長篇小說《漫漫無聲》《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傷》《焦慮》《河與流》,中短篇小說集《去小姨家》《多情犯》《北京果脯》等多部?,F(xiàn)居煙臺。
一
多年前的一個午后,在北京王府井的一間寫字樓,我第一次讀到梁小斌的《地洞筆記》,立即被這部著作所震驚。這是面對偉大事物的自然反應。我意識到它與通常意義上的散文、隨筆無關(guān),而是一部當代罕見的寓言和詩。當時,它的作者就坐在我面前。他似乎對我的理解能力缺乏信任,口齒略帶笨拙地跟我解釋起自己寫作其中一些篇什的意義。然而,我急不可耐地打斷了他的話,并且很沒禮貌地大聲“嘲笑”他:“你根本就沒看懂!”
咄咄怪事,作者會看不懂自己寫的東西?事實顯然不是這樣。這個人很快承認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承認他并不善于用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隨后,他送給我四個字,“你很幽默”。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的話不僅針對現(xiàn)在,更是針對稍早一會兒發(fā)生的事情。——他的好朋友開玩笑地夸他穿得一身“名牌”,他很誠實地回答道:“哪里,都是從服裝批發(fā)市場買的?!边@時,我插了一句:“那也是從著名的服裝批發(fā)市場買的!”于是,這個人仰起脖子痛快地大笑起來。
而我感覺,真正幽默的是他。不僅是他作品里透露出的卡夫卡式的幽默,更包括命運縈繞在他身上的幽默。
二十多年前,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小斌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甚至至今仍是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符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此盛名對應的卻是這樣一個事實:他是那一代詩人中“混”得最差的一位,他沒能像北島、顧城、楊煉、江河那樣走出國門,也沒能像徐敬亞、王小妮,還有海歸的多多那樣進大學里教書,更談不上像舒婷那樣擔任作協(xié)的領(lǐng)導,他甚至連一個普通的體制內(nèi)的專業(yè)作家或文學編輯都不是。相反,從一九八四年他三十歲時被單位開除以后,就一直棲身于社會底層,靠打零工和朋友的資助,過著極為清貧、寂寞的生活。這個人最近一次引起廣泛關(guān)注則是因為他患病住院,沒有醫(yī)保,亦無力支付高額醫(yī)藥費,然而媒體報道之后,他那驚世的才華仍然鮮為人知。
當陷入疾病與衰老的梁小斌,穿著一身假冒偽劣名牌服裝活在這個時代時,我看到了一個堂吉訶德式的英雄,他無疑會成為這個時代沉重的收獲。然而這些遠遠不夠,對一個作家的公平與尊重,必須從閱讀他的文本開始。對于梁小斌,我們不僅需要了解他從風口浪尖的朦朧詩代表詩人撤退到地洞思想家、饑餓藝術(shù)家的獨特歷程,更需要看到在詩歌的盛名之外,他開辟出了怎樣一片奇異的風景。
二
讓我們回到一九八四年的一個現(xiàn)場,由于超假四個月,根據(jù)“廠規(guī)三十條”,年輕的詩人梁小斌面臨被自己的工作單位(一家制藥廠)除名的恐懼:
凡是違反廠規(guī)的人,都要被開除,
我違反了廠規(guī),
我會被開除。
我可能會被開除。
違反廠規(guī)的人也不一定會被開除。
我不會被開除。
我永遠不會被開除。
我永遠不會接觸開除。
我永遠不知道什么叫作開除。
我永遠不知道什么叫作開除。
活著的人都沒有見到過什么叫作開除。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開除。
這是一個堪與王小波《黃金時代》里“隊長說王二打瞎了他家母狗的左眼”相媲美的悖論游戲,卻遠遠早于《黃金時代》的創(chuàng)作時間。即使身臨險境,梁小斌仍然不忘記玩味險境,他不但是生活的局外人,也是自己的局外人,習慣將自己當作他者,經(jīng)歷并玩味。同樣的玩味發(fā)生在他給一位自己喜歡的女孩打去電話時,女孩的父親告訴他沒有他要找的人,于是,“我放下電話后,回到家里,腦海里反復出現(xiàn)這個聲音。我甚至模仿這個聲音,體會一種拒絕在我心靈上造成的回響”。自我玩味最終凸顯了存在的本真,“因為我被他們拒絕,我感到了自己的價值。我從來沒有這樣深切地了解到自己的處境,在似乎受到一種侮辱中,我的內(nèi)心終于平衡”。
被除名后的詩人去找一個“供養(yǎng)詩人的單位”,試圖謀求一份工作,甚至不惜諂媚地表示“我想掃一輩子地,然后安頓下來”??墒牵词惯@樣也遭到了拒絕,對方告訴他說:“你是一個有成就的青年作家,我們很早就注意培養(yǎng)你……要你到這里掃地,違背了我們當時培養(yǎng)你的初衷?!边@是一個類似于卡夫卡《在法的門前》的寓言,又讓人聯(lián)想起布爾加科夫給斯大林寫的那封著名的求職信——“如果不能任命我為助理導演,那我請求當一名在編的群眾演員。如果連當群眾演員也不行,我就請求當一名舞臺工人,如果連工人也不能當,那就請求蘇聯(lián)政府按它認為可行的辦法盡快處置我,只要處置就行”。在梁小斌最為榮光的時代,有太多的人閱讀他的詩。有一位解放軍戰(zhàn)士因為讀過《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一詩,甚至把自己家的鑰匙寄給了他,表示自己也要奔向荒野,嘗嘗“丟失鑰匙”后的心靈滋味。他怎么會知道,詩歌的作者那時已經(jīng)踏上了內(nèi)心的流亡之旅。
仿佛命運的捉弄,著名詩人梁小斌反而被接下來的時代大潮遺漏了,成為文壇長期的失蹤者,同時也因此更具有了卡夫卡所講的廢墟中的幸存者的意味。他從廣場撤退,從人群撤退,從時代撤退,直退到深深的地洞中,“獨自成俑”。所以,這部《地洞筆記》既可以看作是他一個人的“退步集”,同時亦具有思想史上彌足珍貴的孤本意義。
三
凡與梁小斌接觸過的人大概都不會反對,他是屬于卡夫卡那種“活著但無法應付生活”的人。如葉匡政所說,他是“一個僅剩下大腦的人”,除了思想一無所有。他是一個思想的寄生者。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對此,他心知肚明:“我已經(jīng)體驗到我對于世界完全無用是什么意思了。”
梁小斌因思考生活而不肯踏入生活之河半步,“我不能在徹底弄清人生意義之前就妄加行動,我要為我的行動尋找更為圓滿的理由和根據(jù),因此,行動必須推遲?!闭l曾想到,這種試圖徹底弄清的尋找耗盡了一生,“行動必須推遲”成為這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唯一決絕的信念,哪怕為買一包香煙也要推遲行動。所有的障礙都在粉碎他:門口一個水坑,足以將他逼回去,打亂出門的計劃;半夜里因怕影響鄰居,趁著雷聲的掩護,才敢敲碎一只雞蛋;作為園林工人,為明天上午要操動大剪子剪樹而徹夜難眠。梁小斌的一位詩人朋友曾向媒體描述梁小斌的“紳士風度”,在飯桌上,從未見他“越界”去夾別人面前盤子里的菜。這個形象鮮活、感人,使人信服,但我卻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善意的誤解。這位朋友有可能低估了梁小斌的笨拙和羞恥感。
“我的生活太缺乏生活氣息了,缺乏生活氣息這是我的基本特征。”梁小斌默默寫道,“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緒包圍著我,影響著我的一生。”但是,“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會感到沉重,總覺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氣息”。他是如此痛苦又如此清醒,“我能痛感到矛盾的存在,痛感到必須熱愛,而又推遲熱愛所造成的痛苦。我的痛苦方向指出的不是人生的真諦,人生無真諦可言,我指出的只是人的真諦,我以非醒悟的方式,以迷亂的方式,闡發(fā)人的真諦”。至此,他已走上通往尼采式先知的迷途,預示著在幾近瘋癲的廢棄中成就不朽之思。他徹夜不眠的思索,則使人想到羅馬尼亞裔旅法哲人蕭沆(也譯作齊奧朗),兩人同樣是在日常生活結(jié)束的地方,向著絕望和虛無的深處掘進。
“格格不入!”梁小斌終于找到了這個字眼,“我要尋找我與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地方,就像尋找我與農(nóng)民格格不入的地方一樣?!蹦敲?,下一步就順理成章了,“我要在完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為自己挖個地洞。我被深深掩埋這個詞所蘊藏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p>
深藏于地洞使他有足夠的時間和距離來偷窺和思考世界,地洞之于梁小斌就像費爾南多·佩索阿的閣樓。梁小斌的復雜與深刻在于,他從來不以為真理確定無疑。即使面對孤獨,“孤獨中的人的心理也構(gòu)成犯罪,因為這種心理沒有表現(xiàn)出來,就沒有資格取得合法地位”。難道就沒有一點希望?“希望的終結(jié)是絕望,純潔度不高的絕望構(gòu)成人的憂郁,憂郁是最后一絲力量是否要釋放出去前夕的心理徘徊?!睘楹尾粚で蠛徒??因為,“任何和解都是一種壓力。和解使我的生活復雜起來,破壞了本來較為單純、明鏡的生活”“世界總要把我從日常生活里揪出來,雖然我隱藏的時間較長。我活在世上,世界不放心”。這個徹底的無可救藥的詩人,深淵似的異端,他在被世界開除的同時,也開除了全世界。他使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精神中可以走多遠,他蠕動的生命痕跡有著異形天體運行的軌跡。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梁小斌的《地洞筆記》讓我有幸目擊漢語思維的奇跡。作者撫摸過的一切皆變成隱喻,或者說他喚起的真實風起云涌?!隘傞L的莊稼在尋找有誰能幫助他被攔腰切斷?!薄皵⑹鰹槭裁匆抑肋@些呢,為什么要讓我認同敘述里的意思呢?”“如果獵人沒有說出遷移秘訣,山洪真的來了,那么這個山洪的來臨就是荒謬的?!边@些宛如天外來客的思維,咄咄逼人,讓讀者惶恐,手足無措。他所書寫的不是從現(xiàn)實中探尋到的意義,而是意義本身。很顯然,這已經(jīng)超出文學的范圍,進入純粹思想與哲學的世界,而這正是重新審視和理解梁小斌的基準。
而在筆者看來,這本書中最為動人的一個地方還是如下情節(jié)?!娙讼胂笥幸蛔约旱你~像,而他作為旅游者來到銅像面前,讀著基座上的文字:“陌生感伴隨著我的一生,我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接近這個世界,但是,我失敗了?!彼钢@個銅像說,他顯然是他的崇拜者。這還不夠,詩人繼續(xù)寫道:“我還想,在銅像旁有一個跟銅像不相關(guān)的噴泉,由于順風,噴泉淋濕了銅像的全身?!?/p>
這個寓言包含了所有的秘密。
⊙ 曲光輝· 本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