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母親

        2017-05-12 17:00:29楊煉
        上海文學(xué)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姐姐媽媽

        楊煉

        1972年底,距離我父母打包、下鄉(xiāng)兩年多一點兒,原來下決心遠離北京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們,突然意識到:在北京保留一個住處多么重要!同理,原來那么輕易放棄住處多么愚蠢。留一個住處,意味著你仍然算是“北京人”,好像占有了一個返回的橋頭堡,而失去它則意味著你將永遠漂流在貧窮、陌生的“外地”——這個詞,簡直就等于流浪漢加要飯的!

        我媽媽也加入了返回北京的人潮,但,回哪兒呢?我們原來住的單元,早被覬覦住房已久的其他住戶(多半是原學(xué)院里無須再被改造的工友)占了。要回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返城純屬非法,哪能對新住戶開口:那是我們的房子?

        但也不要緊,“文革”的一大成就,是把每個人訓(xùn)練得野性十足。我們丟了原來的宿舍樓,可還有幾棟教學(xué)樓啊。我媽媽帶著我,加入了大群堂而皇之撬鎖撬門的行列。我們相中了一號樓,

        因為它相對僻靜,樓前是一排高大的法國梧桐,樓后面還有一個小蘋果園。我們趕到時,樓上的房子已被迅速占滿,只有底樓靠西門兩間面對面的教室還空著。等什么?撬!門開了,里面空空蕩蕩,積滿塵土,但我看見媽媽眼睛閃閃發(fā)光,畢竟,我們在北京又有家了!一個立足點,有了它,就能一步步打開新局面!

        那是個北京典型的嚴寒冬天,幸虧房子里有暖氣(否則作為領(lǐng)導(dǎo)階級的工人同志也要挨凍),但除了那一縷熱氣,其余一無所有。怎么辦?媽媽真是富有靈感。她帶我出去撿磚頭和廢棄的暖氣片,生生“發(fā)明”出一個家。那些天,我記得媽媽佝僂著腰,一塊一塊磚頭地找(大家都在拼湊家當啊,連磚頭也緊俏起來了),一塊塊搬回來,堆在墻邊像寶貝。然后就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桌子、凳子、碗架、書架,無一不是幾摞磚頭加暖氣片的造物。橫壘豎壘,高壘低壘,居然安頓下隨身不多的東西。之后幾天,連我那被掃地出門、住進大雜院的姥爺姥姥也伸出援手,十七歲的我和表弟當下學(xué)會了蹬三輪,把一張吱嘎作響的竹床、一張蒙滿油膩的廚房小桌和若干鍋碗瓢盆,從城里運了回來。那些可是我們新家里最高級的家具!我還記得,當房子里終于升起炊煙,一鍋熱騰騰的飯做熟了,我們圍坐在僅有的桌子邊,媽媽的表情,何止?jié)M足,簡直是幸福!“家”這個字啊,太有魔力了!

        我們的新家,也確實可愛。嚴冬過去,春暖花開,窗外的梧桐樹綻開一朵朵小綠云似的嫩葉。稍遠處的西府海棠,也很快會吐出粉紅的花苞,不久,就有絲絲縷縷優(yōu)雅的芬芳飄來。西府海棠的花瓣紅白相間,恰與丁香的紫色和白色相配,讓窗口不停彌漫著香氣。夏天,時而細雨時而暴雨,卻都能從梧桐葉上滾墜下大顆的雨滴,把泥土砸出一個個小坑。后來,“雨聲淅瀝”這個詞,就成了這新家的專用詞,只用在這座樓,只用于這個房間。對于我,只有從那扇玻璃裂了縫、后來糊上一張怪臉畫像的窗口聽到的雨聲,才配用“雨聲淅瀝”這個詞,才能體會這幾個字帶來的感受:一點一滴,一點一滴,清清楚楚砸進心里,把世界洗得格外清澈。對于我,那簡直就是情書的同義詞啊。

        我們的新家原有兩個房間,朝北是小單間,窗外一片鐵絲網(wǎng)圍著的果園,“文革”無人打理,長得荒草凄凄。這正合我的小資情調(diào),于是我給它起了個酸兮兮的雅號:松風(fēng)書屋。唉,殊不知這是被用得最濫俗的名字!

        不過,“書屋”倒是不假,有了這房子,我老爸一批包得嚴嚴實實的書,又運了回來,堆在北屋里,等著他們有朝一日返回時開包閱讀??上В侨兆硬粫砹?。1976年我媽媽猝然離世,我爸爸在北京之外漂流,這些書成了老鼠們的讀物。偶爾,撕爛的紙包里,會露出內(nèi)容,不是線裝就是精裝。我為自己的愛好,拆開過幾本,找到1950年代中華書局版的《佩文韻府》之類,但實在不對我剛剛現(xiàn)代啟蒙的胃口,只有繼續(xù)棄之不理?,F(xiàn)在想來,甚是可惜!

        北屋里還有書桌,幾個抽屜平時緊鎖。它原來在南屋,后來因為南邊已經(jīng)有了一張大書桌,就挪去了北屋。這書桌可是我的保險柜!所有絕密信件、資料(叫“罪證”也不妨),都鎖在里面。本來以為北屋更隱秘,才藏在那里,誰知出國后,人不在,首先被“反攻倒算”的就是北屋。老爸的書、我的書桌、廚房雜物等等,統(tǒng)統(tǒng)被掃地出門,據(jù)說先在外面堆了些時日,然后被收破爛的徹底清除——老天保佑是這樣,否則我的秘密一旦曝光,哇,不得了!

        我們朝南的房子,本來是一間大教室,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號樓被發(fā)現(xiàn)損壞較嚴重,修理時樓外箍上了鋼筋,里面又多打了若干隔斷,我們的一大間也就隔成了兩小間。我們的房間號是116和117,地震年也是“文革”結(jié)束年,之后116歸了回城的姐姐,我則把117據(jù)為己有。

        進得屋來,最觸目的就是一張大書桌,極為平坦寬闊的桌面,近兩米長一米多寬,一望而知來歷不凡!果真,那不是什么書桌,而是原來懸在這教室中的半塊大玻璃黑板。我喜歡用大桌子(感覺像縱馬馳騁),于是找朋友幫忙,要把掛在那兒、原本既沒用又難看的黑板修舊利廢。我記得,那天拆下它時,倆小孩沒想到它那么重,一失手,第一個半塊摔了個粉碎,空蕩蕩的樓里,回聲嚇人地巨大。我還沒學(xué)會把這兒理所當然地當家呢,本就心虛,受這一驚,撒腿就跑,直跑到三樓上,向下張望半天,根本人影全無,才又慢慢溜下來。第二個半塊小心多了,成功拆下,后來又做了個木架支撐,蒙上塊塑料布,就成了1980年代當代中文詩最大的產(chǎn)床。我出國前幾乎所有作品都在這兒誕生,包括組詩《半坡》《敦煌》《諾日朗》,和出國時帶著上路的接近完成的長詩手稿《》①。

        那房間里另一個顯眼之物是一架留聲機,有名的牌子:“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聲音)。1950年,我父親作為既懂外語又是黨員的佼佼者,被任命為紅色中國首批外交官,派駐當時第一個承認中國的西歐國家瑞士。我媽媽剛在燕京大學(xué)英語系畢業(yè),因為和我爸結(jié)了婚,又懷了我姐姐,在一年后與爸爸會合,也在使館任譯員。當時中國照搬蘇聯(lián)系統(tǒng),外交官待遇優(yōu)厚,不僅可以帶家屬,而且是孩子、保姆全套。于是姐姐出生后,媽媽和二姨帶了她同來。從1950年到1955年,很享受了一段真正資產(chǎn)階級的溫馨小家庭生活。

        四十年后,我到過他們當時在伯爾尼住過的房子:Mulinnen Strasse 7,一座白色的大樓,寬大的陽臺,可以眺望小馬路對面的公園。樓下孩子們玩耍的沙坑,曾經(jīng)在我的照相冊里留下痕跡:二姨高興地看著我姐姐坐在那兒玩耍。我父母的背景頗為相似:都出身富有,浪漫蒂克,為平等之夢,背叛自己的“剝削階級家庭”而投奔革命?,F(xiàn)在,“革命”又把他們派回了資本主義世界,于是這一對原版的大少爺大小姐,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體驗西方生活方式了。我爸爸愛照相,于是買來從萊卡到羅萊克斯單反各種名牌相機。他拍的阿爾卑斯山風(fēng)景,層次極好,堪稱專業(yè)。他想學(xué)滑冰,于是買來最高級的英國冰鞋,讓我直到“文革”中還能在頤和園冰場上顯擺驕傲。而他的真正愛好,非西方古典音樂莫屬。這臺“His Masters Voice”,就是那愛好的證明。對當時剛從陜北進京的“老土們”,這牌子恍若天書,而那商標上一只小狗,歪著頭聽留聲機,更純粹是一種胡扯!但因為他們的“土”,反而給了我父母自由。藉工作之便,他們旅游遍了度假勝地瑞士。夜色靜美時,他們就坐在家里,欣賞我父親搜集的唱片,從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肖邦的夜曲到卡薩爾斯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組曲。這成了他們畢生的愛好。

        1955年,他們帶著二姨、姐姐、剛出生不久的我,還有所有這些資產(chǎn)階級家當回到中國。我甚至還依稀記得,“文革”前某個夜晚,屋里關(guān)著燈,只有“His Masters Voice”上,一盞綠色小燈在一個美人浮雕后亮著,照出屋里靜靜聆聽的幾個人影,后來才知道,那是父母悄悄舉行的音樂欣賞會。另一個與這唱機有關(guān)的記憶,也頗為有趣:“文革”中學(xué)院“紅衛(wèi)兵”抄走了所有這類器材,供毛澤東思想宣傳站播放革命歌曲之用,到父母下鄉(xiāng)前,這臺唱機竟被奇跡般地還了回來,那主持廣播站的小伙子,悄悄告訴我爸:“我們比較了所有抄來的唱機,還是你這臺音質(zhì)最好!”我爸真是哭笑不得,是否該為此感謝他?無論如何,“His Masters Voice”公司應(yīng)該記下這個故事,名牌就是名牌,甚至“紅衛(wèi)兵”造反派也不得不承認!

        1971年,我終于走出了“文革”的撒野自由,開始了珍貴的兩年高中教育。給我啟蒙的文學(xué)課姚建文老師,能把一篇尖酸刻薄的魯迅雜文,講成蘊含古典、力透當代的文學(xué)精品。我的“松風(fēng)書屋”,也越來越文學(xué)。雖然所寫的,仍不脫愚蠢宣傳的“文革”味兒,但當一個個方塊字在白紙上憑空浮現(xiàn),那書寫本身,卻能帶來一種奇異的樂趣。我仍沒忘記,大約1972年吧,當我臭顯擺似的把一篇作文《掃雪漫筆》交給父親看,卻沒想到他竟然大發(fā)雷霆:“我要去找你那個老師,她在把你往死路上送!”

        多年后,我當然一點點學(xué)到了在中國“白紙黑字”是什么意思,那文字罪證,不知斷送了多少人的青春、生命。我爸是不是想到了我右派叔叔的命運?那個公子哥兒,出語不慎,被打成右派送去塘沽鹽場勞改,再次見面竟然是二十二年之后!好在,我爸發(fā)火是為我瞎顯擺不小心,其實還是喜歡我學(xué)知識,雖然幼稚加文縐縐,到底比文盲強。無論如何,我高中時期的文學(xué)愛好,混合著青春期刺激的佐料,和對女孩們剛萌發(fā)的興趣(性趣),把各種“酸的饅頭”(我翻譯的英語“感傷”一詞——Sentimental)放大不少。那時的“詩”,無非酸上加酸而已。

        磚頭新家,逐步擴張。秘密存放在二姨家的唱機和唱片,也被運回來,極不協(xié)調(diào)地擺進了我的“書房”。

        一天,我正倚在床頭,回京治病的媽媽走進北屋,轉(zhuǎn)了一圈,突然問我:“你聽過這唱機嗎?”“沒有?!蔽艺f。我媽媽頗為驚奇(好像也夾著興奮):“那我們一起來聽一張唱片吧。”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好啊,聽什么?”“聽貝多芬《第六交響曲》吧,這曲子好懂?!眿寢屇贸鲆粡埑?,綠色的封套很漂亮(經(jīng)過和老爸電話查證,才知道是著名的富爾特文格勒指揮的《田園交響樂》)。放進唱機,熟悉的綠色小燈亮起,音流潺潺宛轉(zhuǎn)而來,輕盈跳躍著,在我心上點染出一種旋律?!疤飯@”像一個提示,讓我仿佛看見了鄉(xiāng)野,那綠色的氣息撲耳盈心。

        “好聽嗎?”“嗯,好聽,但它在說什么?”媽媽翻過封套,直接給我口譯那上面的說明文字:“啊,這里對這支曲子的每個樂章,都有說明。第一樂章是鄉(xiāng)野景色,第二樂章是牧歌,第三樂章是暴風(fēng)雨,第四樂章是雨過天晴和歡快的舞蹈?!?/p>

        我按照這提示聽去,果然,音樂栩栩如生在我心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畫面。它們沒有繪畫的具體,卻又好像比繪畫“畫出”更多。音樂在一個精神的空間里,用一個看不見的結(jié)構(gòu),重新組織起我的感覺。媽媽介紹“田園”時,我并不知道,這樣創(chuàng)造空間形式,同樣是詩的特征。詩因此而使自己有別于所有外在描述,而把語言變成音符,構(gòu)筑成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世界。呈現(xiàn)具體而揭示抽象,抵達抽象又深化具體。每行詩都給出一個公式,讓人們跨時空地不停代入自己。

        多年后,當我成為柏林“超前研究”中心學(xué)者,面對中心主任、藝術(shù)史家盧卡· 朱利安尼(Luca Giuliani)的學(xué)術(shù)追問:“詩究竟是什么?”我給出的定義正是:“一個基于語言的音樂性創(chuàng)造的形式,以表達多層次的感受?!?/p>

        我的音樂經(jīng)驗,自這臺“His Masters Voice”開始。雖然隨著時間過去而推移發(fā)展,雖然“田園”的品味,不再屬于我的音樂最愛,雖然后來的音響設(shè)備效果,遠勝那臺1950年代的單聲道老唱機,但,只要聽到“His Masters Voice”這個名字,我最深的記憶會立刻被喚醒:“文革”的丑陋現(xiàn)實和貝多芬的音樂之美、母親經(jīng)歷的農(nóng)村艱辛病痛和她珍藏心中的藝術(shù)與愛——那一刻,被她啟蒙的,何止是我的音樂知識?那是我未來整條人生和詩歌之路啊。

        我媽媽原名李錦華,后來自己改名李華。我姥爺李大深是老上海電影界的資深經(jīng)理,我的親舅姥爺(我姥姥的弟弟)史東山在中國老電影界赫赫有名,他是電影名作《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導(dǎo)演,1949年后第一任中國電影局藝術(shù)委員會主席。多年后,我偶然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現(xiàn)一張照片,上面五個人:胡風(fēng)、艾青、史東山、馬思聰、巴金,都是一時風(fēng)流之選,涵蓋了理論、詩歌、電影、音樂、小說界。那是我第一次仔細打量這位舅姥爺,他一副眼鏡,從容瀟灑,西裝領(lǐng)帶,身材頎長,比旁邊那些文人更加文質(zhì)。

        后來,艾青的小兒子艾丹告訴我,那照片應(yīng)該攝于1949年首屆“文代會”時。那個黨和文人的蜜月,也真夠短,沒過幾年,我舅姥爺1955年2月23日(我出生后第二天?。嫎撬劳?,官方說法是自殺,但他為什么自殺?一個他作為左派藝術(shù)家夢想已久、奮斗已久的新中國終于建立,他卻自殺了?不可思議吧!

        另一個無法證實的說法則是:因為他是把江青從山東帶到上海的人(這個“帶”字大有講究呢)……可我舅姥爺也并非孤例,那張照片上,胡風(fēng)成了“反黨集團”頭子,艾青是右派,馬思聰被逼叛逃,巴金忍氣吞聲,茍活而作品絕跡。我把它散發(fā)到微信朋友圈時,加了一句按語:“此照之后,各自踏上絕命之途?!?/p>

        出生于這樣既資產(chǎn)又文藝的家庭,我媽媽是天生的浪漫派,既理想又熱情。但是,在我家里,媽媽的上海背景,始終遭到邊緣化,因為我家的“主流”是爸爸和二姨,因此,一股濃濃的老北京味兒,總彌漫在生活里。媽媽只有回到她的家人中,見到姥爺姥姥、姨和姨夫們,才會突然開口說起上海話,每次都弄得我一愣,好像忽然不認識她了。也可能因此,我對媽媽上海“那一面”了解甚少,只知道她家原住石門一路一帶,小時候上過有名的上海音專,學(xué)鋼琴。日本人占領(lǐng)期間,曾遭遇車禍,一個日本領(lǐng)事的汽車把她當胸壓過,那日本領(lǐng)事不壞,開車緊急送醫(yī)院,經(jīng)我姥爺死命要求“無論如何要救!”醫(yī)院才收下手術(shù),而后竟然恢復(fù)得很快。

        上大學(xué)時,媽媽考進北京的燕京大學(xué)英語系,曾和幾個女生騎車縱橫校園,自號“四條漢子”??赡芤驗檫@“女漢子”之強,我姥爺把在上海嬌生慣養(yǎng)、管不住了的舅舅也送來北京,交給我媽媽管教。再加上1950年代初也來到北京的姨和姨夫,終于讓我姥爺姥姥在1949年做出令他們悔恨不及的決定:不聽上海電影界同仁們要他們先到香港看看再說的勸告,而是北上首都,與三個兒女團聚。誰知由此開始,就被資產(chǎn)階級的帽子一路跟蹤驅(qū)趕,從“文革”前住王府井西堂子胡同我奶奶家的四合院,到“文革”中被趕進另一個大雜院角落里一間小屋,最后雙雙死在那里。

        我媽媽和1949年幾乎所有大學(xué)生一樣,輕信得不可救藥,理想得不著邊際。幸虧,她遇到了我爸爸,結(jié)婚后又被派駐瑞士使館(好像那時“政審”還沒那么嚴格),讓她從1950年到1955年度過了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媽媽攝于瑞士汽車中的彩色照片,卷發(fā)、秀雅、鼻梁挺直、單眼皮有種東方美,嘴唇稍厚,牙齒微凸,裹著昂貴的貂皮大衣(至少是衣領(lǐng)),側(cè)坐在汽車后座一角,淺笑右視,顯然在擺出姿勢讓坐在前排的爸爸拍照。那表情是滿意的、輕松的,完全看不出“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里”的兇猛,倒確實顯出一派大小姐模樣兒。如果在“文革”中,僅憑這照片,就足以定她“剝削階級”的罪名。

        我媽媽這張照片,掛在我柏林家的書房里。她去世時戴著的金絲腿眼鏡,摔在地上時磕掉一小塊,此刻躺在眼鏡盒里,靜靜擱在我書房窗臺上。每天,當我坐到桌前,總有一個片刻,和她靜靜對視(她的右側(cè),也正好是我寫作的位置)。想起來,真不可思議,據(jù)我老爸說,媽媽年輕時,提起孩子,一副充滿鄙夷的表情:“要什么孩子呀?煩死了!”可誰知,自從我姐姐出生,她對孩子的態(tài)度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從不屑一顧到愛不釋手,親得愛得不得了!唉,說真的,那個討厭孩子的媽媽,簡直和我的記憶太對不上號了。我記得的,是那個年輕、親近、有無限耐心忍受我們“蹂躪”的媽媽,無論我多調(diào)皮(有一次竟逼得我老爸從書桌后站起,給我磕了一個頭!嚇了我一大跳),從未動手打過我。不過,親歸親,她卻實在不太知道怎么帶孩子。從我姐姐到我,都是一出生就被我們的二姨照料長大,以至于我們都和二姨更親?;氐街袊?,每兩周二姨休假回家,我都哭得死去活來,非纏著她一起去不可。想來那時刻,媽媽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我的兒子,怎么和老保姆更親呢?

        也許那感受太難忍,才促使她決定自己帶大我弟弟。那是1960年,一個最可怕、最不適于生孩子的年頭。1950年代所謂“三年自然災(zāi)害”中,幾千萬人餓死,即使城里人,也只能靠黑市買賣勉強支撐。我姐姐的回憶錄《吃蜘蛛的人》,描述過二姨領(lǐng)著她半夜溜到附近村子買“黑糧”的經(jīng)歷。我那時白天“日托”在西苑機關(guān)幼兒園,倒不記得饑餓的滋味,但晚上回家,卻能感到餐桌上的東西少得可憐。

        某一個晚上,我如往常一樣回家,忽然聽到陌生的哭聲,媽媽躺在大床上,旁邊多出一張小床,里面是個皺巴巴、紅撲撲的小東西?!翱靵砜?,這是你的小弟弟!”媽媽說。我的反應(yīng)可很不禮貌:“他真難看呀!”媽媽沒介意我的無禮,因為這是她最小的小兒子、最愛的小寶貝兒!與姐姐和我不同,我弟弟生下來后那些年,沒和二姨睡過一夜,他睡在我父母房里,盡管那房間也并不很大。我弟弟小時候的照片,倒是一副胖嘟嘟的模樣,但其實,我媽媽懷他時,營養(yǎng)差得不得了。那先天不足,潛藏在他的體質(zhì)內(nèi),終于在他五十二歲時爆發(fā),年紀輕輕就中風(fēng)了,且恢復(fù)得緩慢無比。

        我媽媽看來也受害不淺,據(jù)說從前在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教書時,其他女士總說“李華是不老的”,但我記憶中,從搭建磚頭新家起,她的腰就沒直起來過,背總是佝僂著,臉色總是枯黃的。我的照片冊上,有張1971年和她在河北饒陽縣城的合影,她身姿依舊輕盈,微微含笑,短發(fā)簡潔,曲臂優(yōu)雅地提著只袋子,仿佛那是只昂貴的手袋。她的笑容是滿意的,或許因為身邊站著我,一個已經(jīng)稍稍高出她些許的兒子。那年她四十六歲,臨近更年期,就在那照片拍攝后不久,她的身體急劇轉(zhuǎn)壞,加上后來下鄉(xiāng)的村子,幾乎全無醫(yī)療條件,到1972年底,已經(jīng)堅持不下去了,只能回京求醫(yī)治病——于是有了創(chuàng)建“磚頭新家”那一幕。

        媽媽的病,麻煩在好多互相矛盾的病因堆在一起:心臟病、高血壓、膽固醇、貧血,而更年期婦女病的大量血崩,更掏空了她的抵抗力。這些病,補養(yǎng)也不是(且不說根本無養(yǎng)可補),不補養(yǎng)也不是,治這邊壞那邊,修那邊這邊坍塌,以致醫(yī)生束手,只能看著她漸漸衰微。有了“磚頭新家”,她回京治病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其實這是違反她意愿的,因為媽媽至死都是個浪漫幻想家,帶著女學(xué)生式的輕信,她入了黨,也真誠地認同“文革”在改造中國(包括她自己)。所以,如果她身體能行,會更愿意在農(nóng)村“向貧下中農(nóng)學(xué)習(xí)”。她拖著病體回來,卻沒能休息,而是一點點親手建造我們的棲身之處。這個比貧下中農(nóng)家簡陋得多的住處,在未來二十多年里,相繼庇護了我姐姐、我、我弟弟,見證了我踏上文學(xué)之途,直到1998年我回國徹底放棄了那“鬼府”。

        生活的苦澀,并未破壞媽媽的樂觀。和我們在一起,她總是笑吟吟的。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看見她的眼淚,是1974年5月4日,那是我離開家,去昌平縣中越人民友好公社插隊的日子。其實,我1973年就高中畢業(yè)了,但正逢“批林批孔”運動,旋即加入“批林批孔小分隊”,先派到另一農(nóng)村“教育”了貧下中農(nóng)小半年,現(xiàn)在輪到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了。那是個相當艷麗的春日早晨,沿襲了媽媽樂觀性格的我,并未意識到這一天對我一生的意義,想像著農(nóng)村田野的浪漫,還傻兮兮興奮呢。媽媽走過來,手中拿著一頂草帽,最普通的那種,黃麥秸編的,寫著幾個紅字。她把草帽遞給我,我扛上行李卷,和她一起走到樓外面。我的注意力,與其說在她身上,不如說更關(guān)注那片春色,陽光燦爛,高大的法國梧桐灑下點點綠蔭,操場上空無一人,只有我們母子在告別。我好粗心啊,甚至不記得她叮囑了什么,只記得她揮手和匆匆轉(zhuǎn)身的樣子。我也離去,走出幾十米再回頭,心中一驚:媽媽在擦淚!她或許沒想到我會再回頭看,因此沒藏住擦淚的動作,發(fā)現(xiàn)被我看到了,才又趕忙掩飾,破涕為笑地再揮手,再說“再見”。那時的我,沒想到媽媽是下過鄉(xiāng)的,她看著我一蹦一跳,去“投入”那只熊熊燃燒的人生大熔爐,或許早知道什么命運在等待我,莫非她的眼淚為此而流?

        我姐姐的回憶錄有個精彩的標題:《吃蜘蛛的人》,它不止概括了我們的,也概括了我父母那一代人的經(jīng)歷。

        這標題來自魯迅。我姐姐的書前題記引用道:“……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蜘蛛也一定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激的?!蔽也幌矚g魯迅,因為他的尖酸惡毒,其言辭激烈,經(jīng)常不是出于真的思想,倒出乎固執(zhí)偏見,顯現(xiàn)其人心態(tài)不正。不過這位尚丑者,時而不乏精明。他以褒獎之詞,卻引出兩代中國人的苦笑——我父母那輩和我們自己,我們可不都是“吃蜘蛛的人”嗎?可惜,魯迅的英雄氣概,是站在一邊鼓勵別人吃蜘蛛。而我們卻是自己吃了蜘蛛,才告訴別人蜘蛛不可吃的主兒。一邊是輕松調(diào)侃,一邊是倒霉遭殃,他的機智,正反襯出我們愚蠢的彎路!

        說白了,并非所有蜘蛛都值得親口品嘗,20世紀中國歷史的鬧劇這只“毒蜘蛛”,稍有頭腦的人,本來可以避開,哪需要成千萬的生命去冒險試吃?更可怕的,這哪里是吃它?明明是被它狼吞虎咽!用我的概括,中國這場“革命”,開始像理想主義的正劇,過程是英雄毀滅的悲劇,最后只剩一錢不值的鬧劇。時間、歷史、生命——多少活生生滿懷著夢想的人啊,平白無故落入蛛網(wǎng),尸骨無存。那不叫彎路,純是浪費。

        我姐姐自己也是蜘蛛嘴里的一小粒渣子(沒準她還以為自己吃到過蜘蛛呢),她的書比其他這類作品好,因為其中除了訴苦,更有反省。她深深反思了自己在 “文革”災(zāi)難中扮演的角色。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標志,能區(qū)別開“文學(xué)的”或“政治的”寫作?!拔膶W(xué)的”,一定建立在追問自我的激情上;而“政治的”,則充斥著批判別人的情緒(想想魯迅雜文的榜樣吧)。

        “文革”初,我姐姐是北京有名的101中學(xué)學(xué)生,最早一撥“紅衛(wèi)兵”成員,他們夢想著繼承父輩的“革命事業(yè)”,可壓根沒想過那是一只“蜘蛛”,自己得忍著惡心,把它生吞下去。我記得“文革”開始時,我爸還是“革干”,尚未淪入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種姓,姐姐春風(fēng)得意,頭發(fā)扎成刷子,騎在自行車上飛來飛去,車把前一塊牛皮紙牌,上面毛筆大書“造反有理!”

        這本《吃蜘蛛的人》,記載了那群老“紅衛(wèi)兵”的人路心路,開始青春煥發(fā)、野心勃勃,隨著大批父母老干部被打倒,自己也成為權(quán)力斗爭的替罪羊,再以后,畢業(yè)年齡已到,城市無業(yè)可就,一聲號令“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又呼啦啦被轟到荒山野嶺、邊疆大漠,一條曲線,高躥低落,既是生命的更是心理的。就像在中學(xué)爭當首批“紅衛(wèi)兵”,我姐姐也首批奔赴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去了中蘇邊界的虎林縣。從此,她的消息,就隨著每一封打上“鐵字404”(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的單位,按照“建設(shè)鋼鐵邊疆”排列,每個字代表一個地區(qū))郵戳的信件傳來。

        開始是好消息:遼闊的田野、美好的勞動,鍛煉,先進,一位抱著豬寶貝拍照的養(yǎng)豬排長。若干時間后情緒降落:辭掉養(yǎng)豬排長,下大田干活。再以后每況愈下:發(fā)牢騷的日記被同伴偷看舉報,當年的先鋒,現(xiàn)在直墜谷底,成了反派人物。“蜘蛛”毒素開始發(fā)作了,我姐姐是犟脾氣,領(lǐng)導(dǎo)越壓越不服,越不服只能越倒霉,她成了連隊里的壞典型,人人躲著走的傳染病人。她寫來的信,漸漸充滿恨意——恨不得跳出兵團三界外。她希望爸媽想辦法幫她,可同樣“被再教育”著的父母,一無權(quán)二無錢,怎么幫她?終于有一天,一封發(fā)了毒誓的“鐵字404”到了:“再不救我出去,我就嫁人,一輩子待在這里了!”

        爸拿著信,唉聲嘆氣,只好又回些“正確的”空話,試圖鼓勵她。但第二天早上,我媽媽忽然向他走來:“我感覺情況不妙,瑞(我姐姐的名字)很要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求救,她處境一定很嚴重,我們得救她!”爸也急了:“可我們能有什么辦法呢?”“發(fā)電報!說我生病了,讓她回來再說。”父親急奔縣城郵政局,一封“母親生病”的電報到了姐姐手上。沒想到,成心和她作對的領(lǐng)導(dǎo)不批準:“生病就回去看?那人不走光了?”第二天早上,又一封電報抵達:“母病重,速歸!”還是不準。第三天,又一封:“母病逝,速歸!”這回中國人骨子里的老傳統(tǒng)奏了效,領(lǐng)導(dǎo)實在沒理由再拒絕,于是批給我姐姐兩星期假。當然,那一天,也永遠終結(jié)了我姐姐“鐵字404”的歷史。

        當我讀到《吃蜘蛛的人》中這段,心中觸動,潸然淚下。我能感到,這里蘊含著比母愛更多的東西。是什么?當我給姐姐的回憶錄寫書評,才整理出一個思想頭緒。

        那篇題為《吃人生這只蜘蛛》的小文里,我寫道:“母親出身資產(chǎn)階級,1949年燕京大學(xué)畢業(yè),把女大學(xué)生的狂熱信念幾乎堅持到了最后,但女兒的呼救是一種什么力量?讓她終于用一封自己死亡的假電報,欺騙了‘組織,為這個舉動,她得怎樣承擔比真死一次更大的內(nèi)心壓力?”不知我姐姐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在“組織”和女兒之間做出的這次抉擇,讓我對媽媽的親情,陡然增加了分量。因為她這個舉動,與其說媽媽背叛了“組織”,不如說她是與一個悖謬的“自我”決裂,且因此拋棄了自己以前認定的“人生價值”,這是不是艱難得多?但,媽媽成功了——人性和愛成功了,可這成功,也代價不菲,媽媽從此再不敢踏進那小郵局一步,因為她曾無數(shù)次從那兒給我姐姐、我、我弟弟寄錢寄包裹,早已認識了每個工作人員,那幾封電報,都是他們滿懷同情地發(fā)出的,如果突然“病逝”者走進門來,小郵局里還不鬼哭狼嚎?!

        我媽媽1976年1月7日去世。前一天,我正準備回黃土南店,她忽然興起:“你那本照相冊,還有幾頁空著,我們把它貼滿吧?”她說的是那本從瑞士帶回來的照相冊,里面從我出生第一天開始,第十天、二十天、滿月、五十天……循序向前,到回國,到“文革”前,經(jīng)媽媽細心挑選、剪輯、粘貼照片,又用娟秀的筆跡,在每張照片下題字,我的成長被編輯成一部有形的履歷。但照片到“文革”開始戛然而止,那種動蕩中,誰有心思照相留念呢?為數(shù)寥寥的幾張照片,也已散落各處了。有媽媽難得的好興致(是不是回光返照呢?),我們翻箱倒柜,搜羅出幾張照片,包括我初中的學(xué)生證、高中畢業(yè)證書、畢業(yè)照等等,最寶貴的,是插隊小屋前那幾張,最多的,是不久前干活受傷回家,養(yǎng)好后到香山拍的“臭美”照,現(xiàn)在看簡直該罵一聲“搔首弄姿”!媽媽繼續(xù)著這本相冊的小傳統(tǒng):每一頁照片排列都有獨特的構(gòu)思,照片旁的題詞也各個不同:“爸爸來京養(yǎng)病”,“畢業(yè)前夕”,“戰(zhàn)友留念”……直到最后一頁,相冊終于貼滿,她在內(nèi)封底上揮筆寫下:“19551975,二十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痹傧蛳拢骸按思饕獢z影者:爸爸;題字、黏貼:媽媽?!弊掷镄虚g,滲透了對爸爸和我濃濃的愛。

        “彈指一揮間”,她能想到這“一揮”,對兒子意味了什么嗎?她的“一揮”,揮掉了、又揮來了什么嗎?第二天早上,她去世的消息,輾轉(zhuǎn)經(jīng)過幾部手搖電話機傳來,我從農(nóng)村騎車狂奔而歸,太晚了,醫(yī)院太平間冰冷的水泥地上,我只看到她僵硬的手指、黃白色的臉、緊閉的嘴唇。當晚,我抱著照相冊痛哭,也沒忘記藉此發(fā)酸,在媽媽最后題詞上方,加上幾行“紅豆采數(shù)枝,游子思母癡,月明凝淚冷,星寒浸袖濕”。我把1976年,當作我正式開始寫詩的年頭,并非因為掌握了寫作的能力,只是一連串事件,讓我第一次嘗到“詩”這個字里,真人生、真命運的滋味。詩和人,就在母親去世的一剎那,掛鉤了,通電了。這電流此后再沒切斷過。媽媽沒讀過任何一行我自認為滿意的“詩”,但我所有的詩,又都潛在地向她流去,尋找著她,呼喚著她,被她的斷手繼續(xù)撫摸。直到再過三十五年,當我終于感到個人已深深融入歷史,由此開始寫自傳體長詩《敘事詩》,在第一部《照相冊:有時間的夢》中,以下面這幾行抓住了被媽媽“揮來”的感受:

        珊瑚燈襯著血絲編織的傍晚

        淡淡照出一首詩分娩的時刻

        當所有語言響應(yīng)一句梗在心里的遺言

        ①為我自造的漢字,合篆書“日”、“人”為一,讀音“yī”。其含義暗合古典的天人合一,以及現(xiàn)代的內(nèi)在、外在世界合一。

        猜你喜歡
        姐姐媽媽
        那一刻,有姐姐真好!
        快樂語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30
        Cлово месяца
        中國(俄文)(2020年9期)2020-11-23 06:24:08
        家有姐姐
        快樂語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22
        鳥媽媽
        我的媽媽是個寶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認識“黑”字
        不會看鐘的媽媽
        淘氣
        十聲姐姐等
        媽媽去哪兒了
        南方周末(2014-09-25)2014-09-25 01:12:23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百度| 日韩高清av一区二区| 黄色潮片三级三级三级免费|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热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素人日韩av中文字幕| 45岁妇女草逼视频播放|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伊人影院综合在线| 男女发生关系视频网站| av网站在线观看大全|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黄 色 成 年 人 网 站免费|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偷偷 |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尤物|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偷拍一区二区视频播放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45岁妇女草逼视频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真人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亚洲2021成人乱码| 人妻无码Aⅴ中文系列| 亚洲综合新区一区二区| 超碰人人超碰人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伊人亚洲综合影院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