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
龍泉小學坐落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依山傍水,背靠連綿群山,夏季流水潺潺。遠遠望去,層林疊嶂中,學校墻壁上那條彩色雕龍正躍躍欲試,準備騰空萬里;山間溪水匯聚于此,在校園內(nèi)彎彎曲曲的玻璃水渠里靜靜流淌;校門口的水車徐徐轉動,為柵欄墻內(nèi)的月季花田送去清冽甘泉;LED顯示屏上播放著孩子們給迪士尼電影配音的精彩片段……這所別致的學校如山間別墅般裝點著這里的風景,既安逸祥和,又生機勃勃。2013年,原門頭溝區(qū)工人子弟小學、龍門小學和河南街小學遷址、合并為龍泉小學,李西剛擔任校長。短短三年的時間里,他在這片山間沃土之上,憑借與時俱進的精神和高效實干的魄力,打造形成了以互動反饋技術為課堂教學亮點、素養(yǎng)教育為學校辦學特色的教育模式。他也成為了身邊人眼中的最“潮”校長。那么,他究竟“潮”在哪兒呢?跟隨記者的腳步去一探究竟吧!
老師眼中:他是最前衛(wèi)的領導
“我們校長特別前衛(wèi)?!边@是學校的老師們對李校長的一致評價。他能歌善舞,是每次學校活動中最活躍的那一個;他熱愛烹飪,時常會為老師們露一手;他酷愛攝影,閑暇時總要把自己的高空攝影設備拿出來擺弄一下,還不忘自嘲:技術有限……在微信剛剛興起的時候,李校長得知有的年輕老師居然不用微信,特別驚訝:“你居然不用微信!”惹得學校里所有的老師都開始主動接觸這項全新的通訊軟件。如今,微信已經(jīng)成為教師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甚至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溝通渠道?!氨本╅T頭溝龍泉小作家學會”微信公眾號也為龍泉“小龍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寫的詩或作文被推送至公眾號上的時候,別提多高興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西剛作為北京市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早在工人子弟小學時期,就帶領全體教師團隊啟動了課題引領下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學校合并后,李校長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沒有接觸過這項技術,于是就把這些教師集中起來,親自培訓,并讓應用技術嫻熟的教師與之進行“一對一”配對,幫助他們在短時期內(nèi)掌握互動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目前,學校在第四屆到第八屆的“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應用大賽暨交互白板大賽”中,不管是參賽人數(shù),還是獲獎人數(shù)均居全國第一,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教師教科研的動力和熱情。
李校長時常強調:“學校的互動反饋技術并不是追求硬件設施的完備、先進,而是重在應用,讓技術真正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走進教室,交互式電子白板和學生手中的“按按按”(專用答題器)把教師和學生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每一個“按點”的設置都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每一次學生的反饋都決定了教師接下來的講解方向。
如今,李校長又把關注的目光落在了學生的手機上——既然孩子們都要帶手機,那能不能建構一個教學系統(tǒng),使孩子們能夠把手機變成一個全新的學習工具的呢……
孩子眼中:他是最愛笑的爺爺
接觸過李校長的人都會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他身上,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儒雅之氣,又滲透出現(xiàn)代教育前沿理念的智慧精華。他主張將四書五經(jīng)引入小學教育,又力主將美國教育中的“同伴教學”付諸當下教育實踐。目前,學校以“培養(yǎng)有素養(yǎng)的龍泉人”為辦學目標,圍繞“公民素養(yǎng)、健康素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四個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促進孩子全面成長。
走在學校的教學樓里,亮麗的色彩和開闊的空間讓人倍感舒適、溫暖。每一層都會有一個或多個較為開闊的空間供孩子們游戲、玩耍;精心制作的串珠作品和布藝玩偶安靜地擺在櫥窗里;走廊的墻壁上是孩子們的書法、詩歌作品;靠近樓梯的墻壁上鱗次櫛比地栽種著綠植,遠遠望去好像綠色的瀑布傾瀉而下……學校的琵琶、古琴教室、舞蹈教室、軟陶教室,摔跤館等功能教室全天開放。據(jù)悉,學校目前有42個社團,包括體育類、藝術類、文學類等,平均每個孩子參加一到兩個社團。李校長介紹說:“學校50%的學生家長為外地來京務工人員,我們希望通過挖掘更多的資源,既減少家長的負擔,又能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
李校長帶記者參觀校園的時候,正是孩子們飯后的自由活動時間。每個孩子見到校長,都會開心地跑過來問好,李校長也笑著一一回應。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跑過來,用兩只肉呼呼的小手握著校長的大手,有些不好意思地仰頭問到:“校長爺爺,我忘了您姓什么了?”李校長哈哈大笑:“你每天跟我打招呼,不知道我姓什么?”惹得旁邊的孩子一陣哄笑。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崩钗鲃傂iL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遵循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尊重孩子愛笑、愛玩、愛想象的個性,為他們打造出有氧呼吸的校園成長環(huán)境。他的微信里收藏了很多孩子們寫的詩,每次遇到同行、朋友,他總會拿出來給別人看,特別驕傲地說到:“看,這是我們孩子寫的詩!”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校長的溫暖、好學、前衛(wèi)、實干,影響著身邊的老師,也影響著這里的“小龍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