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讀大學期間,馬克·扎克伯格就開發(fā)出了很多實用的程序,并把它們賣給一些公司賺取利潤。有一次,扎克伯格和同學巴爾斯同去一家公司談合作。他們和公司的負責人談得非常順利,本打算午飯過后簽訂合同,可在就餐時,大家一邊輕松地聊天,一邊商談合作的一些事項,巴爾斯卻不停地低頭擺弄著手機,這讓對方負責人的臉色很不好看,而最后合同也沒有簽成。
巴爾斯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路上都默不作聲。回到學校后,扎克伯格對團隊的其他成員說:“無用的巴爾斯!如果不是他添亂,合同早談成了。你們知道嗎?在與對方公司負責人就餐的時候,他一直在玩手機,一點禮貌和尊重都沒有……”“夠了!說不定是人家不喜歡你夸夸其談的樣子呢!”巴爾斯大聲反駁。兩個人立刻吵了起來,最后在眾人的勸說下才分開。
因為這件事,巴爾斯和扎克伯格很長時間都互不理睬,扎克伯格覺得很委屈,明明巴爾斯做錯了事卻還有理了?!安?,也許錯的是你。”布林老師說。扎克伯格很不服氣地反駁:“我是正確的,那天是巴爾斯玩手機……”“你錯就錯在去證明自己的正確?!辈剂掷蠋煷驍嘣瞬竦脑捳f,“當對方失誤,你占據(jù)優(yōu)勢,根本不必再去證明自己有多正確。指出他人失誤的出發(fā)點應該是幫助對方改過、增進團隊和諧,而不是嘲諷對方。你的當眾指責導致你失去了一個好朋友,而巴爾斯因為反感你的指責方式,而失去了反思自己的機會。這太得不償失了?!?/p>
后來,認識到錯誤的扎克伯格主動去找巴爾斯和解,巴爾斯也坦誠了自己的錯誤,兩人又恢復了友好的關系。而之后扎克伯格也因牢記布林老師的勸導而獲得了良好的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