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帥
(周口師范學院圖書館 河南 周口 466001)
國內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現狀及比較研究
程大帥
(周口師范學院圖書館 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在機構知識庫建設方面存在優(yōu)勢,而加入機構知識庫聯盟對于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現狀,對比三大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基本情況,提出國內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應設計松耦合聯盟組織機制,建立數據管理標準和規(guī)范,提升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力度等發(fā)展策略。
高校機構知識庫;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現狀;發(fā)展策略
機構知識庫(IR)是高校保存與管理學術科研成果,促進數字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重要形式,是近年來圖書情報界研究的熱點。2005年,我國五十多家高校圖書館代表相聚在武漢大學,共同探討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倡導構建具有特色的學術機構庫,激發(fā)了各大高校建設機構知識庫的熱情。然而,由于大部分高校機構知識庫存儲容量小,容易受資源類型、技術與資金的限制,并且在維護管理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解決小型學術機構無法建設與支持機構知識庫運營的困境,促進學術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機構知識庫聯盟應運而生。目前國外已經出現了形式多樣的機構知識庫聯盟,如CARL機構庫導航項目、ARNO知識庫等[1]。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建設實現了不同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也擴大了學術信息的存儲與共享范圍。而高校結合自身優(yōu)勢加入機構知識庫聯盟,對于促進高校之間的學術信息交流,擴大學術科研成果的傳播范圍具有實踐意義。本文試圖分析我國高校IR聯盟的建設現狀,對比不同IR聯盟的基本情況,并提出具體的建設策略。
1.1 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定義
目前對于機構知識庫聯盟還缺乏統(tǒng)一的定義,美國網絡信息聯盟負責人認為,它是不同機構知識庫通過跨庫檢索與信息交換,實現學術交流、數據備份等多樣化功能的組織形式。我國一些學者指出,IR聯盟即兩個及以上機構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構建機構知識庫,設計統(tǒng)一的知識服務標準,實現不同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一些學者認為,IR聯盟是指不同學術機構之間通過協(xié)同合作,對各自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不同IR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換和共享,而不同的IR也具備獨立的數據存儲、備份和故障修復能力。結合既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IR聯盟,就是兩個以上學術機構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方式,聯合構建互操作知識庫,實現對各自資源庫信息的整合,為用戶統(tǒng)一提供數據檢索、存檔等知識服務。
1.2 高校構建機構知識庫的優(yōu)勢
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在于服務教學和科研,是學術科研信息的重要集散地[2]。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圖書館主要從事對已出版紙質學術資源的采集、整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機構知識庫建設過程中,高??梢猿浞掷脠D書館在學術信息采集方面的優(yōu)勢,對高校內部學術成果進行分類標引和整合,對開放獲取的大量網絡資源進行采集分析,然后借助高校自有信息發(fā)布平臺進行發(fā)布共享,以完善圖書館資源結構,并為機構知識庫建設提供資源支持。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與維護離不開圖書館的支持,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采集、組織與加工技術,為機構知識庫建設提供支持,并借助自身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安排圖書館員參與到機構知識庫管理運營中,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yè)、高效的服務。
1.3 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建設意義
機構知識庫是在開放獲取運動下逐漸興起的,但是并非每個IR都對外開放,很多高校IR均有一定的訪問限制。高校在獨立建設IR的基礎上,實現與其他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入機構知識庫聯盟中,實現不同知識庫中信息資源的統(tǒng)一存儲、利用和共享,有利于突破單個IR存在的局限,促進學術信息的廣泛傳播。同時IR聯盟的發(fā)展與日益成熟,對于學術資源的開放獲取具有重要意義[3]。對于部分小型學術機構而言,構建IR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也需要技術與人力資源支持,通過加入區(qū)域IR聯盟,不僅可以實現IR的順利部署,也可以提高自身學術資源建設水平。而由多個高校共同建設機構知識庫,共同維護與管理具有標準化接口的軟件平臺,不僅可以共享IR運行、維護與管理經驗,降低IR建設成本,也是實現IR跨越式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建設時間不長,目前已經構建IR的高校并不多,對于IR聯盟的研究也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對高校IR聯盟平臺的調研,發(fā)現北部地區(qū)較多,中部地區(qū)相對滯后,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個體差異大,因此要求認清發(fā)展形勢,認真分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IR聯盟建設模式
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建設模式大致分為三類:分布式、集中式與綜合模式。(1)分布式即不同聯盟成員通過協(xié)商交流,制定統(tǒng)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協(xié)議,然后各自建設IR分系統(tǒng),由IR聯盟中心提供統(tǒng)一的數據檢索平臺,并將各類學術信息統(tǒng)一存儲于特定數據庫中,而原始數據依然分別存儲于聯盟成員各自的IR系統(tǒng)中。這種建設方式賦予聯盟成員一定的自主權,但建設成本相對較高。(2)集中式即聯盟成員直接將已有學術資源提交給聯盟中心,共同建設并維護IR聯盟服務器,統(tǒng)一開展學術資源存儲、共享和知識服務。這種建設方式能夠避免重復建設,降低總體建設成本,但是無法體現各成員機構的特色[4]。(3)綜合模式即結合集中式與分布式的優(yōu)勢,由實力強、規(guī)模大的機構自行建設獨立IR,并將數據提交至本地,而將規(guī)模較小的機構聯合起來,由中心服務器定時采集與存儲元數據,如圖1所示。這種建設模式能夠實現資源、技術共享,提高學術資源傳播效率,但是存在自建IR標準不統(tǒng)一的缺陷。
圖1 高校IR聯盟綜合建設模式
2.2 數據存儲與資金來源
我國高校IR聯盟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從學術資源存儲量來看,大型機構的存儲量明顯高于中小型機構,不同機構成員之間差異較大。從存儲資源類型來看,以學術期刊、會議記錄、學位論文等為主,其他文獻的存儲比例較低[5]。根據對IR聯盟服務網站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高校IR聯盟的發(fā)展趨勢相對一致,2010至2013年間,在線訪問與資源下載量呈上升趨勢,此后則呈逐年下降趨勢。IR聯盟建設屬于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提供包括人員培訓、系統(tǒng)維護、軟件升級等方面的費用,若無法獲得穩(wěn)定的經費支持,很容易中途停滯。我國高校IR聯盟主要由國家社科基金提供支持,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入量大,后續(xù)的維護與管理經費難以得到保障,也影響到其建設規(guī)模與發(fā)展進程。
2.3 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IR聯盟對于學術成果長期保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資金、技術限制,并沒有建設獨立的IR,或者由于缺乏宏觀層面的規(guī)劃指導,使得不同IR在資源存儲規(guī)模上差距較大,存在各自為政、資源可持續(xù)性差等問題。而從高校IR聯盟的分布來看,北部地區(qū)較多,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區(qū)較少,區(qū)域發(fā)展嚴重失衡。高校IR聯盟通過對建設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規(guī)范與政策框架十分關鍵[6]。然而研究表明,我國制定政策框架的機構不足15%,其中僅有不超過10%的機構,對數據存儲格式、管理標準等進行了明確定義。在IR資源的收集與組織方面,很多高校將已出版的學術文獻作為采集重點,而調研報告、會議記錄等資源所占的比例較少,存儲資源類型單一,很難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大部分高校IR聯盟僅以網站鏈接的方式推送信息,對IR開放獲取資源的宣傳力度不足,資源更新較慢,使得很多用戶并不了解開放獲取資源檢索利用方式,不僅影響開放獲取效能的發(fā)揮,也不利于IR聯盟的發(fā)展。
我國高校IR聯盟的建設與實踐,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目前國內規(guī)模較大、結構完善的高校IR聯盟不多,以下主要將CALIS、OAPS以及香港機構知識庫整合系統(tǒng)(HKIR)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IR聯盟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國內主要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建設情況
3.1 CALIS機構知識庫
CALIS屬于我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tǒng)第三期建設的分項目,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廈門大學等協(xié)同開發(fā),于2011年正式籌建。它采取以示范館為引導的方式,每個示范館可以召集多個參建館,為成員館提供IR建設相關的技術知識與信息資源服務。CALIS以建設“分散部署、集中揭示”的高校IR聯盟為目標,通過匯聚不同高校的特色館藏資源,揭示、發(fā)布與共享高校學術成果、文化遺產等資源,進一步拓展了高校學術交流范圍。統(tǒng)計表明,截至2015年底,CALIS的聯盟成員已經超過30家,元數據存儲量超過八萬條[7]。在建庫軟硬件方面,CALIS結合國內高校實際需求,開發(fā)了基于Dspace的特色建庫軟件,設計了兩個不同版本IR系統(tǒng),并加入了標簽云、語義標注等實用功能模塊。
3.2 OAPS機構知識庫
OAPS即學生優(yōu)秀學術論文機構聯盟,由包括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聯合構建,屬于跨區(qū)域、跨國界、跨學科學術信息發(fā)布共享平臺。OAPS建設的初衷,就是為兩岸三地的高校師生提供信息交流場所,主要功能在于搜集、整合畢業(yè)設計和學位論文,為學生提供學術交流機會,提升學生的多元知識接受能力。統(tǒng)計表明,截至2015年底,OAPS網站收集的優(yōu)秀學術論文已經超過三千條,其中來自清華大學的數據量超過三分之一,其次為臺灣逢甲大學。該高校IR聯盟采取分布式建設模式,由聯盟成員根據實際獨立建設機構知識庫,通過對學術信息資源的統(tǒng)一采集,并在聯盟網站主頁上統(tǒng)一揭示,促進了不同機構學術成果的傳播共享。在建庫方面選擇Dspace開源軟件,設計一站式資源檢索入口,并拓展了知識分析、資源統(tǒng)計等功能模塊。
3.3 HKIR機構知識庫
HKIR屬于元數據檢索門戶,由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于2006年建設并維護,旨在促進學術成果長期保存和開放共享。它整合了包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等八所高校的機構庫文獻資源,包括專利、圖書、學術論文等,內部結構相對完善,使得香港高校的學術成果更容易被用戶發(fā)現和利用,實現學術科研與國際接軌。在建庫方面選擇使用VuFind開源代碼,可以根據不同機構的實際需求,設計獨立的數據檢索入口,并對系統(tǒng)提供的組件進行修改,或增加新模塊的方式拓展存儲空間。統(tǒng)計表明,截至2015年底,該IR聯盟的資源收藏量已經超過40萬條,其中香港大學超過15萬條,其次為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
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發(fā)展屬于長期、復雜的工程,涉及到政策、環(huán)境、技術等影響因素。筆者在分析國內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外IR聯盟的實踐經驗,提出我國高校IR聯盟的發(fā)展策略。
4.1 提升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力度
在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方面,要想獲得政府與相關部門的支持,不僅要求各高校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績,也需要圖書館界的積極參與。目前國內外大部分機構知識庫均是由圖書館參與建設并維護的,圖書館在IR建設中不僅是創(chuàng)建主體,也是平臺管理者和核心業(yè)務執(zhí)行者。由于高校IR聯盟建設涉及到科研院所、高校各院系、政府部門等多個主體,屬于多方協(xié)同合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圖書館作為管理維護者,應該做好各方利益協(xié)調工作,合理規(guī)劃不同參與方的權責,營造良好的IR聯盟發(fā)展環(huán)境。同時為提升IR聯盟采集、存儲信息資源的質量,高校應該設計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保障機制,保障資源提供者的自覺存儲,提升典藏學術資源質量。例如,瑞士蘇黎士大學通過制定強制性自存儲政策,要求研究人員和高校師生自覺存儲學術信息,進一步豐富機構知識庫典藏資源[8]。我國高??梢越梃b國外的IR建設經驗,結合自身實際,鼓勵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到學術資源自存儲工作中,并將資源提交與年度考核、職稱評定結合起來,改變資源提交者的觀望態(tài)度。為保障學術資源提交和自存儲質量,減輕科研人員負擔,高校圖書館在自存儲過程中,可以協(xié)助完成提交資源格式轉換、信息整合、知識產權審核等工作,并從技術層面簡化學術資源提交程序。
4.2 設計松耦合聯盟組織機制
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大多采用分布式構建模式,由不同高校自發(fā)組織建設,聯盟成員分散分布,內部聯系不多,不利于不同機構知識庫之間的信息傳遞。因此,可以設計IR聯盟松耦合組織機制,形成聯盟成員之間低耦合、高聚合的關系。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根據高校專業(yè)特色、學科分布等進行分類,將館藏資源內容相似度高或聯系密切的高校結合起來,形成以學科專業(yè)進行分類的IR聯盟。例如,可以構建以醫(yī)學衛(wèi)生類為資源主體的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也可以構建計算機類機構知識庫聯盟。這種IR聯盟組織機制,能夠實現聯盟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以及成員內部的高度聚合,避免單個知識庫的重復建設,方便組織與管理。在建設多個以不同學科為主體的IR聯盟的基礎上,也可以將多個聯盟組織起來,構建機構知識庫聯盟資源總庫。專業(yè)機構知識庫聯盟可以自行選擇與其他聯盟之間的關系,聯盟參與者也可以授權自身IR在聯盟中的應用范圍,并根據需要從機構知識庫總庫中獲取所需信息,通過資源分發(fā)的模式建設個性化門戶,形成IR聯盟內部的松耦合結構。
4.3 建立數據管理標準和規(guī)范
高校在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中,要求從數據字段定義、數據交換接口等方面,設計統(tǒng)一的數據管理標準規(guī)范。首先針對IR聯盟建設實際設計元數據描述標準,然后統(tǒng)一數據字段定義,結合不同內容對象的需求選擇精細化的數據字段定義,如通過作者機構字段,對每個作者所在的機構進行區(qū)分。在確定數據字段定義時,可以創(chuàng)建更加精細的機構字段,或者設計可拓展、可定制的計量指標字段。其次,通過統(tǒng)一IR系統(tǒng)數據交換接口,保障圖書館已有資源平臺、校內管理平臺與其他機構數據庫的有效信息交換。同時要求根據IR聯盟標準統(tǒng)一數據模型,構建科研、教學與出版物之間的關聯模型,快速獲取學者學術履歷,并建立作者規(guī)范、核心數據庫規(guī)范以及機構規(guī)范,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細化與深入分析。例如,荷蘭所有高校聯合國家圖書館和科研機構,在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的基礎上,于2003年共同著手開發(fā)DARE項目。該項目作為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典范,其中每個聯盟成員均構建了獨立的IR,并將建設重點放在互操作與數據管理標準化上,設計了統(tǒng)一的機構規(guī)范和管理標準。2007年DARE項目并入荷蘭國家學術研究與合作信息系統(tǒng)中,擴大了IR聯盟的服務范圍,為政府部門、商業(yè)機構、科研人員等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
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將不同高校機構知識庫典藏資源聚集起來,實現了高校之間的跨區(qū)域聯合,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提升學術資源傳播效率。對于高校而言,參與機構知識庫聯盟極大降低了IR建設成本,拓展了學術信息資源利用范圍,也解決了數據庫容量問題。國內外大量實踐表明,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是信息時代實現學術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途徑,也是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1]黃筱瑾,黃扶敏,王倩.我國機構知識庫聯盟發(fā)展現狀及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 (12):94-97.
[2]王利蕊.區(qū)域聯盟工程應用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與發(fā)展策略研究[J].現代情報,2015, (8):137-140.
[3]付希金,田麗君,張艷婷,等.國內外區(qū)域IR聯盟建設比較及我國區(qū)域IR聯盟構建路徑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5-40.
[4]翟東航,張娜,于洋.基于原生文獻共享與利用的軍校圖書館IR聯盟建設[J].圖書館學刊,2012,(9):40-42.
[5]王智剛.高職高專院校機構知識庫聯盟建設策略研究[J].情報探索,2015,(3):63-66.
[6]陳美華,劉文云,畢煜,等.美國機構知識庫聯盟的建設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圖書館,2015,(11):59-64.
[7]田麗君,張靜鵬.芬蘭Doria和Theseus聯盟機構知識庫建設模式及其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4,(5):37-41.
[8]王洪華.2003~2013 年日本機構知識庫的發(fā)展與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4,(4):80-85.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lliance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Cheng Da-shuai
University ha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joining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llianc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accomplishing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lliance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paper compar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knowledge alliance of three university institution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lliance in China, such as the design of loosely coupled allianc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norm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lliance.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lliance; Pres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G250.7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01
程大帥(1981-) ,女,周口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信息用戶與信息服務。
2016-11-03 責任編輯:張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