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0)
【文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文化解讀
張 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0)
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人們通過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出物質、制度、精神,匯集在一起形成“文化”。從本質上說,文化歸屬于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哲學多維度地闡述了文化,對當代文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內涵及其與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分別從“人化”、社會意識以及文化生產力三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文化進行解讀,同時結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簡要談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幫助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長遠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生產力
通過翻閱大量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與文化有關的研究著述得知,現階段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及其現代化發(fā)展的解讀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研究內容較少,而且僅有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對文化生活方面的闡述,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之間的研究寥寥無幾。因此,本文將嘗試結合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研究理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解讀其暗含的文化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的發(fā)展。
(一)具體內涵
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將德國的古典哲學與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有機聯系,從“革命”的角度轉變?yōu)椤敖ㄔO”的角度,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哲學理論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也是馬克思主義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唯物論辯證法作為其重要的基礎理論,分別從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的兩個角度出發(fā),將實踐作為其基礎概念,并反過來又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實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科學,不僅具有一般規(guī)律性,同時還包含了自然、社會、思維、科學發(fā)展及社會實踐等眾多內容,將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1]
(二)內在關聯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辯證統(tǒng)一,即存在普遍聯系又相互補充,離開文化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于舍棄了其中的內在精髓,而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看待文化,也無法探尋出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在社會發(fā)展歷程中,文化始終是衡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其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平衡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與作用。而縱觀不同歷史環(huán)境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對于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發(fā)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國從建國以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致力于振興和創(chuàng)新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因此準確把握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內在關聯,對我國實現文化大發(fā)展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一)人化與化人
馬克思提出的哲學觀和哲學理論均帶有濃重的實踐唯物主義烙印,馬克思認為人類有意識地實現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實踐,而在實踐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將從物化轉變?yōu)槿嘶簿褪钦f人類除了可以在精神層面上實現自我二重化,同樣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我二重化,進而與自身形成對比以調整自我行為。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在某種意義上已超越了實踐,將實踐和世界均進行了“人化”處理,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在馬克思看來,文化來源于實踐,并且此種“人化”帶有一定的雙向性,及人類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自由體現自身意志,并以此實現對自然家園、現實世界的客觀改造,使其變成更有利于人類生活和發(fā)展的模樣;反過來,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時,其本質力量得到了肯定,但其也一直會處于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tài),尤其是會對人類的自然屬性以及原始本能予以否定,以此種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文明程度。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唯物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文化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而成,反過來文化也能塑造人。而馬克思將“人化”看作文化,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對文化的一種抽象性解讀。此種“人化”文化將人類全部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以及最終得到的實踐結果均包含其中,人類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心理訴求、對文化的需要等按照由低到高的規(guī)律不斷實現升級進化。[2]
(二)社會意識
廣義的文化認為,文化就是物質與精神文化相互統(tǒng)一的集合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狹義的角度對文化界定,認為文化是一種相對于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所有人類認識、符號化的理論形式等均包含在內,即包括科學、哲學、政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意識與精神現象均屬于文化范疇。人類特有的意識性產生了一種文化屬性,也就是說人類在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思想意識,并且最終轉化為社會意識。其中具有一定自覺性和本能反應的思想意識即為意識形態(tài),其歸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而另外一種則完全與之相對,不僅不屬于社會意識,同時也并無任何階級屬性,通常以知識系統(tǒng)的表現形式存在,譬如,自然科學、思維邏輯等??v觀以往的社會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還是在哪一個時間階段,統(tǒng)治階級往往會根據自身利益和主觀愿望的需要,強制性地在社會與人文科學以及其他知識體系中強行滲透進自己的思想意識,從而更好地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并獲得更多的服務利益。而在此種意識形態(tài)中形成的有關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各類觀念體系,對于重塑人類的思維觀念、價值取向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促進當時的社會生產以及維護階級統(tǒng)治也曾經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因此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由此我們看出,文化影響著人類整體的社會生活,并且在某一階段會隨著階級的不斷分化而分化成各種意識形態(tài)。
(三)文化生產力
馬克思曾經提出“精神生產力”的概念,但由于受制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因此并未對其進行全面、詳細的解釋說明,但通過后人的深入研究得知,當時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產力”其實就是文化生產力,并且包含文化等同于生產力和文化物化形式擁有生產力價值即商業(yè)價值這兩種解釋。馬克思早在之前的論著中就已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種,人類以自身真實意志和具體需求為指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能重新對自然社會,包括其本身形成一種新的認識,而此種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知識體系便是科學。人類將其作為基礎理論,利用技術將勞動技能轉化為勞動工具與對象,并且將其最終轉化成生產力的形式。雖然從表現上看,科學技術無法直接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推動力,但其具有明顯的滲透性,能通過將科學技術逐漸滲透至各項生產力要素中,進而使其成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诖?,我們認為文化就是生產力,并且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化生產力也將進一步發(fā)展。而文化產生的生產力價值即商業(yè)價值,指的是文化產品中含有生產力屬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人類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無論是在物質還是在精神層面均有著不同的需求,譬如,詩歌、散文等此類人類通過文化創(chuàng)作形成的產物能夠有效滿足其精神需求,并由此產生一種文化價值,對推動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受到地域、環(huán)境、資源等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經濟條件,在此之下文化的物化形式以及物化結果也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在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下,人類對探尋和體驗不同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一種產業(yè)化的文化產品,如旅游等,這也恰恰表明了文化通過物化之后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價值。[3]
(一)傳統(tǒng)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傳入我國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了基礎性的關鍵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與中國文化實現完美融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與否。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燦爛、優(yōu)秀文明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但由于傳統(tǒng)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現中國化的過程中需要始終秉持“揚棄”的理念,運用批判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社會和時代的具體發(fā)展要求,大力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先進的部分,對糟粕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改造或舍棄,并積極結合實踐不斷為傳統(tǒng)文化輸送新鮮的“血液”,使其承擔并完成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使命。不僅如此,我國還需要繼續(xù)打開國門,落實好“走出去”戰(zhàn)略,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譬如,國產電視劇《甄嬛傳》《瑯琊榜》在海外的熱播就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良好方式,也為外國正確認識中國提供了一個重要渠道。
(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過程中,還應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對其進行批判性發(fā)展,使之成為符合現代化發(fā)展、符合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從而早日實現我國偉大的復興夢。黨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和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指導性意義,要求我黨及相關部門結合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繼續(xù)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及方法論,制定出推動文化改革的具體方針政策,使我國文化體制能夠實現深化改革,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因此,我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思想不動搖,在積極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機整合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時代發(fā)展要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之更加貼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fā)展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國還需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政府部門積極吸收新時期下的優(yōu)秀文化,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融合,配合文化技術及業(yè)務創(chuàng)新,積極引導媒體以及其他各類傳媒企業(yè),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大眾消費文化中,動員全社會人士加入唱響主旋律的隊伍中。另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化”與“化人”的角度出發(fā),我國還需要繼續(xù)加強教育科學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力度,積極推進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加大對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以及貧困群體的幫扶力度,努力縮小城鄉(xiāng)教育之間的差距,將重點學科建設與保護社會文化環(huán)境統(tǒng)一結合,繼續(xù)推動落實素質教育,不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大量的專業(yè)優(yōu)秀人才。[4]
總之,提升文化實力是我國躋身現代強國行列的一塊“敲門磚”,只有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才能盡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其提出的文化生產力、化人與人化等理論對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在未來,我國還應繼續(xù)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核心的指導思想,把握正確的社會輿論及行為導向,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借助各種形式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動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霍文娜.有機哲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質性探析——基于有機馬克思主義視域[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6-8,23.
[2]劉欣然.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形成的客觀機制——以文化哲學為視域[J].知與行,2015,(5):117-120.
[3]包鳳玲.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解讀文化生活[J].新課程(中學),2016,(1):264-265.
[4]李偉偉.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理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責任編輯:周 丹】
漢 梁宮
2017-01-03
張濱(1980-),男,安徽和縣人,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A811
A
1673-7725(2017)03-01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