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海
摘 要 根據學校的客觀條件和企業(yè)的深入調研,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先進理念,開發(fā)數控專業(yè)的校本教材。以《數控銑床加工技術與項目實訓》校本教材為例,闡述典型工作任務的相關理論和校本教材開發(fā)編寫的探究和實踐。
關鍵詞 典型工作任務;中職;數控專業(yè);校本教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1-0050-04
1 引言
“十三五”期間,晉江安海職業(yè)中專學校成為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yè)院校建設工程培育院校54所中的1所。加工制造專業(yè)群是學校的重點專業(yè)群,數控技術應用專業(yè)又是加工制造專業(yè)群的品牌專業(yè),因此,加強數控專業(yè)的內涵建設是重中之重。深入調研行業(yè)需求,建構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組織校本教材開發(fā),是現階段專業(yè)建設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yè)《數控銑床加工技術與項目實訓》的校本教材開發(fā)為例,介紹校本教材開發(fā)的理念和做法。
2 典型工作任務概述
以往的教材以學科知識結構為體系,側重知識的結構,注重知識的儲備,沒有明確提出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學生學完后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去適應生產的需要。而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的課程結構系統(tǒng),更符合人的思維和實際工作過程,更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典型工作任務理論源自于德國,在實踐中被各國廣為應用。典型工作任務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職業(yè)行動描述一個職業(yè)的具體工作領域,也稱為職業(yè)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是工作過程中結構完整的綜合性工作任務,體現了本職業(yè)典型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活動中也促進了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
典型工作任務未必是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崗位工作任務,而是各項能力要求較高的綜合性、代表性任務,是由優(yōu)秀教師和杰出員工、資深車間主任、中層領導等實踐專家組成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小組,共同確定、歸納提煉而成的。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具體包括“工作與經營過程”“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和“對工作的要求”。
通過深入的企業(yè)調研,根據行業(yè)和企業(yè)的實際要求,提煉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yè)典型工作任務群(職業(yè)行動領域群),即簡單零件手工制作、普通機床零件加工、數控機床零件加工、零件檢驗與質量控制、生產計劃與組織、較復雜裝配件制作等,包括了有覆蓋性和職業(yè)針對性的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務,從簡單到復雜,符合職業(yè)成長規(guī)律和企業(yè)實際。依據該職業(yè)行動領域開發(fā)出的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所培養(yǎng)出的數控人才肯定會受到企業(yè)的歡迎。
3 數控銑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務、職業(yè)能力、相關知識分析
通過對泉州晉江和廈門地區(qū)的企業(yè)調研,形成人才培養(yǎng)和崗位需求分析報告,發(fā)現中專畢業(yè)生最主要的工作崗位是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本文以數控銑床操作工為例,對企業(yè)優(yōu)秀的數控銑床操作工、中層領導、企業(yè)高管進行訪談、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的調研,以工作過程的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等六步驟歸納出數控銑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務、內容、職業(yè)能力、相關知識分析(表1)。
對工作任務通過歸納提煉,選出具有完整結構和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務,將其歸納為行動領域,再轉換為學習領域,最后演繹成學習情境。
4 課程學習情境設計
設計學習情境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數控銑床加工技術與項目實訓課程共制定5個學習情境(項目):分別是項目一,數控銑床基本操作(基礎模塊);項目二,平面銑削;項目三,二維銑削;項目四,孔系加工(項目二三四為能力模塊);項目五,綜合加工(綜合模塊)。在每個學習情境(項目)中又細分出幾個子學習情境(任務)。如圖1所示,孔系加工中細分出:子情境任務一,鉆孔加工;子情境任務二:螺紋孔加工;子情境任務三,鏜孔加工。在每個子情境(任務)中的教學中都采用了六步法。
現以學習情境四(項目四)“孔系加工”中的子情境任務一“鉆孔加工”為例,說明子情境任務的設計。
學習情境:孔系加工。課時:20課時。
子情境任務一:鉆孔加工。課時:6課時。
一、資訊。
了解客戶的加工要求和圖紙要求(表2)。
二、決策。
對完成任務的多個方案進行分析,選定最佳方案。了解常用孔加工方法的加工特點和經濟精度, 確定裝夾方法、刀具種類與大小、所需的量具。本任務保證中心距,減少鉆孔軸線偏移,需先鉆中心孔;保證?10H7孔的加工精度,采用先鉆后鉸、先粗鉸后精鉸的加工工藝。
三、計劃。
制訂詳盡的計劃步驟(表3、表4)。書寫加工程序清單。
四、實施。
按計劃實施,完成加工任務。針對學生都不懂的地方,教師統(tǒng)一講解,個別學生單獨輔導,教學的內容取決于學生之前對該部分的掌握情況。
五、檢查。
1)孔間距35±0.02精度要求高,可使用以下檢測方法。
①在孔口去毛刺后,用精度0.01的數顯孔距卡尺直接測量。
②在孔中安裝塞規(guī),使用外徑千分尺先測出兩塞規(guī)的最大距離L,再測出兩塞規(guī)直徑尺寸D1和D2,孔距Lx可間接求出:
Lx=L-(D1 +D2)/2
2)孔徑的尺寸精度要求較高,可使用以下檢測方法。
①檢測時用?10H7的孔用光滑極限量規(guī),通端能通、止端能止為合格。
②三爪內徑千分尺測出其孔徑是否在公差范圍內。
表5為工件檢測表。
六、評價。
對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教師總結重難點。評價包括評價標準、評分標準和分值,一般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部分組成。針對孔加工的完成質量,需要借助量具進行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逐項檢查,進行成果性評價(即工件檢測表),占總評價的60%。由于它只是反映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沒有考核學生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要在總評價中加入過程性的評價,即工作方法、職業(yè)態(tài)度和團結協(xié)作的評價,該部分占總評價的40%。表6為學生綜合評價表。
教學方法建議: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比較法、頭腦風暴法、分析法、講授法、演示法、仿真教學法、歸納法、行動導向法。
教學工具建議:上海宇龍仿真軟件、課件、視頻、刀具實物、實習指導書、機械加工工藝手冊、數控系統(tǒng)編程說明書、網上精品課程。
孔加工的學習情境中除了設置子情境任務一“鉆孔加工”之外,還設置子情境任務二“螺紋加工”、子情境任務三“鏜孔加工”。這三個子情境任務結構相似,方法一樣,但學習訓練內容逐步遞進。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不斷積累了實踐經驗和技巧,提高了專業(yè)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他項目參照孔加工來編寫。
5 結束語
和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基于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開發(fā),通過分析、整理、提煉典型職業(yè)活動的工作過程,依循從易到難的工作任務設置由淺入深的子情境任務,通過多個子情境任務的學習,完整地掌握了典型工作中所需的職業(yè)能力。在子情境任務中通過六步法組織教學,做到教學做評合一,實現理實一體化和工學結合,全面地掌握工作過程的技能和思維能力。
通過《數控銑床加工技術與項目實訓》校本教材的編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為晉江安海職業(yè)中專學校校本教材開發(f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筆者認為,基于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的專業(yè)校本教材開發(fā)將成為我國職業(yè)教育教材開發(fā)的一種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周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數控技術專業(yè)課程方案[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