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建
【摘要】現(xiàn)行文選型教材,課文之間聯(lián)系性不強,語文知識零散無序,閱讀策略呈現(xiàn)、寫作訓練序列等均非常模糊。文本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實行有效的文本重組。致力于學力培養(yǎng)的群文組合教學主張側重于主題型閱讀、文體型閱讀、寫作型閱讀三個維度去進行,幫助學生加強知識網(wǎng)絡構建,提高感悟力;習得文體閱讀策略,提高閱讀力;學習特色寫作技法,提升表達力。
【關鍵詞】學力培養(yǎng) 文本組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41-02
現(xiàn)行文選型教材,一篇篇課文之間關聯(lián)性不強,知識就像滿天的星星,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學生的腦中,缺少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對于學生來說,語文簡直就是龐大的工程,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繁雜的內(nèi)容簡直令人手足無措。筆者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而“用什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教什么”,因此語文教學需要重新構建適合學生學力培養(yǎng)的文本組合體系,借以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感悟力、閱讀力和表達力。只有致力于學力培養(yǎng)的文本組合教學,才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扎扎實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涵育語文素養(yǎng)。
一、主題型閱讀:加強知識網(wǎng)絡構建,提高感悟力。
【組合方式】
以某一個主題為基點進行文本組合,或成線狀,或呈發(fā)射狀,加強文本之間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將零散的語文內(nèi)容系統(tǒng)化。主要致力于讓學生在多篇相關聯(lián)的文本學習過程中,將學到的知識化零碎為整體,加強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在聯(lián)系中多維度理解感悟,提高感悟力。
這樣的組合方式,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已有所體現(xiàn),如五上第8單元以“毛澤東”為基點,選錄了四篇課文,以期能讓學生全面了解毛澤東。六下第2單元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第3單元是以“緬懷革命先輩”為主題。但是,每組課文只有四篇,量太少,光依靠這有限的閱讀量,窺一斑難以見全貌,很難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況且,年級與年級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主題有的有所類同有的“各自為政”,非常需要整合重組。
筆者認為,教材的編者按主題來選編課文,希望借助這一個又一個主題讓學生領略漢語言文化的魅力。這樣的編撰思路是符合漢語言文化的特點的,但還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教學現(xiàn)狀,發(fā)揮個人智慧來重新組合,或根據(jù)某一主題重新調(diào)整課文順序,或根據(jù)本單元內(nèi)容補充拓展課外的文章,擴大教材已有的知識網(wǎng)絡,使主題脈絡更清晰,呈現(xiàn)內(nèi)容更豐富,學生視野更開闊,讓學生能夠在較為寬廣的知識背景中學習,促使學生全面感悟,深刻感悟。
【教學策略】
1.橫向聯(lián)系——多元呈現(xiàn),全方位深化認識。
有些主題單元課文的點太少,需要補充更多的文章,方能在學生的知識串掛上足夠數(shù)量的“果實”,以豐滿主題內(nèi)涵。如五上第八單元的“毛澤東”主題,除了課文中的《長征》、《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這四篇課文,教師可以再補充《毛澤東的少年時代》、《收稻谷》、《蝶戀花·答李淑一》、《為人民服務》等課文以及《少年毛澤東的故事》、《青年毛澤東的故事》、《長征》、《毛澤東詩詞選》等書籍,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多元呈現(xiàn),全面了解毛澤東的生平,了解毛澤東的重要貢獻,了解毛澤東的杰出才情以及全國人民對他的深深敬仰等等。相信通過這樣全方位的學習,學生自然會橫向聯(lián)系,在腦中清晰地構建起一個以“毛澤東”為基點的知識網(wǎng)絡。在這樣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中展開學習,毛澤東這位偉人的形象就會立體豐滿,學生的感悟自然就會全面深刻。
2.縱深拓展——比較品析,多角度加深感悟。
有些知識橫向聯(lián)系擴充得越豐滿越好,而有些知識則需要縱向拓展,理解才會深入,感悟才會深刻。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的學習,如果作者在學生充分感悟“接天蓮葉無窮碧”和“映日荷花別樣紅”之后,繼續(xù)補充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讓學生聯(lián)系比較,感悟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之美——大氣之美和精巧之美;然后再補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來比較,感悟詩中的明艷之美和文中的靜謐之美。最后,再讓學生補充閱讀《愛蓮說》及楊萬里其他寫荷花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閱讀的不斷拓展,學生對荷花之美的感悟越來越立體,越來越深刻。
3.網(wǎng)狀勾勒——加強聯(lián)系,多維度串聯(lián)知識。
現(xiàn)在有很多老師雖然認識到單元教學的重要性,但仍然忽視了單元之外的知識網(wǎng)絡構建的重要性。事實上,教學雖然是以單元為載體,但學生的知識網(wǎng)絡構建是不可能以單元為載體的。教師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將知識串聯(lián),網(wǎng)狀勾勒,才能使學生在腦中將知識橫向縱向相互聯(lián)系。如在教學“革命英雄”單元的時候,除了閱讀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還可以將《圓明園的毀滅》、《開國大典》、《難忘的一課》、《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也組合進來閱讀。這樣,學生既會了解到苦難的舊中國走向新中國的艱難歷程,也了解了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又如,在教學“毛澤東”這一主題單元后,可以適當拓展周恩來、朱德等其他領袖的相關內(nèi)容,豐富領袖形象。在教學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的時候,又可以組合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還有《梅花》、《墨梅》等一系列描寫梅花的古詩,以“梅花”為主題串成知識鏈。這一個又一個知識鏈,既有橫向聯(lián)系,又有縱向拓展,每一條鏈上有無數(shù)個點,點和點之間又形成新的鏈,在聯(lián)系中擴散,又在擴散中聯(lián)系,學生腦中的知識不再零散,不再孤立,而是一張互為關聯(lián)的知識網(wǎng),知識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映現(xiàn)。這樣的學習,比之一篇篇課文的零散學習,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
二、文體型閱讀:習得多種閱讀方法,增強閱讀力。
【組合方式】
以相同文體的文本為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教會學生更快地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并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nèi)加以反復實踐運用,使學到的閱讀策略得以鞏固落實,增強閱讀力。
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不僅看習得知識的量的多少,還要看學習的能力強不強。因此,教語文,不僅要教知識,更要培養(yǎng)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是關鍵。學生閱讀力的形成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扎扎實實地學與練才能有所提升,這在以人文主題為單元構建方式的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內(nèi)容的關系,教師往往將教學落腳點放在知識上,而忽視了閱讀策略與學習方法的傳授,從而使能力成為了無根之木。
筆者認為,不同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同文體的文本來組合教學,能讓學生在集中的時間內(nèi),在重復的操練中更快地掌握相應的學習策略。人教版教材中,說明性文章常常是組合成一個單元的,但敘事性文章和抒情性文章則因內(nèi)容的不同而分散,很少根據(jù)不同寫法而組合成單元。教學時,教師不但要關注主題閱讀,也要多進行文體閱讀,可適當將相同文體或類似寫法的課文組合而教,系統(tǒng)性地教給閱讀策略,增強閱讀力。
【教學策略】
1.以典型特征為抓手,嚴謹組合。
教學中,若單元中課文文體相同,則可直接進行文體閱讀,教給閱讀策略,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童話”系列,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系列。第七單元的“人物描寫”系列。若是按人文主題選編,文體不同的,就需教師精心挖掘,發(fā)現(xiàn)一些典型特征進行補充組合,如五下第16課《橋》,雖屬于“感人故事”單元,但全文設置懸念,直到結尾才點明老漢和兒子之間的關系,是一篇特征鮮明的小小說。教師可以此文為基點,組合《剪刀的故事》、《兩只鴨子》、《愛之鏈》、《再會》等同類小小說進行教學,最后推薦閱讀《歐亨利短篇小說集》,讓學生深入了解“歐亨利式結尾”的小說特點,掌握這一類小小說的閱讀策略。
2.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為途徑,異中求同。
不同的文體,各有不同的特點。如寓言,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些道理。中國的民間傳說,講的是民間老百姓的故事,故事性很強,人物常常充滿神奇色彩,具有非常人的神力,語言口語化,自然段常有重復。再如創(chuàng)世神話,往往都含有“宇宙卵”、“英雄創(chuàng)世”、“垂死生化”等元素。童話,往往都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也都蘊含著無窮的人生哲理等等。通過組塊閱讀多篇同文體的文本,讓學生去異中求同,尋找特征,他們就能發(fā)現(xiàn)文體特點,掌握規(guī)律,從而很快習得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提高閱讀力。
3.以習得方法為中心,舉一反三。
(1)精讀先行,教給方法。文體閱讀中,最重要的是教給方法。因此精讀課文的教學很重要。教師首先要仔細研究,確定最具文體特征的文本作為精讀課文,以方法的習得為重點展開教學。如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讓學生清楚三個步驟:課文主要說明什么內(nèi)容;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寫具體;如何運用準確的語言來說明事物。閱讀說理性文章,要讓學生學會從這些方面去思考:文章要說明什么“理”?作者選用了哪些事來說理?為什么要用這些事來說理?作者在寫這些事時跟一般的敘事又有何不同?文體閱讀中的精讀課文可以一篇,也可以兩篇,視學生掌握情況而定,但都要直接指向閱讀方法的落實,使學生有法可循。
(2)略讀實踐,鞏固方法。有了精讀課中的方法落實,略讀課就可以稍稍加快腳步,在一節(jié)課內(nèi)利用兩到三篇課文,讓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略讀,鞏固學習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主要檢測的仍然是學生對于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
(3)多文快讀,運用方法。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學生的大量閱讀只能依賴課外的練習。教師還可在平時的作業(yè)練習中擠出時間,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多文快讀,有組織有要求地讓學生熟練運用閱讀策略去自主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和效度。
三、寫作型閱讀:學習特色寫作技法,提升表達力。
【組合方式】
以某個寫作技法為基點,將合適的文本加以組合,主要致力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多篇文本的深入閱讀或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此寫作方法的效用,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切切實實提高寫作能力。
人教版教材中關于作文的序列安排幾乎沒有,關于寫作技法的學習,完全靠教師自己開發(fā),見仁見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文本的寫作秘妙,充分挖掘文本的習作教學價值,從學習寫作的目的出發(fā),將相關的文本進行組合。通過這一類的文本閱讀,讓學生感受某項寫作技法的表現(xiàn)力,并嘗試運用這種寫法進行自我表達。
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作者在課文的開始描寫了杭州市的美好早晨,與下文患白血病的小錢形成對比,反襯小錢的不幸。這種環(huán)境烘托的寫法,在文學作品中運用非常廣泛,很具典型性,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可以組合《巨人的花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麻雀》等課文來教學,讓學生通過思考這些文本中的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來感悟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
組合的方式有很多種??梢韵裆侠v到的那樣,將寫不同內(nèi)容但都用到同樣寫法的文本加以組合,在多文中感受同一寫法的作用。也可將同一內(nèi)容但寫法不同的文本加以組合,比較閱讀,感受不同寫法的不同表現(xiàn)效果,如《白鵝》和《白公鵝》這兩篇文章都寫鵝,都寫了鵝的高傲可愛,前者以“鵝老爺”來比喻,欲揚先抑,通過叫聲、步態(tài)、吃飯樣子這三方面來表現(xiàn)鵝的特點,后者是以“海軍上將”來比喻,主要通過描寫鵝的走路姿勢及在河灘上肆意的活動狀態(tài)來表現(xiàn)特點。中外不同的作者描寫同一事物,方法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殊途同歸,所表現(xiàn)出的意趣卻極為相似。如此一比較,學生對于寫法的感受自然更為深刻。再如《松鼠》和《跑進家來的松鼠》兩篇文章,如果進行組合教學,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描述性說明文和抒情性說明文的明顯不同,對于寫法的感悟自然更為深刻。這時再讓學生去理一理學過的說明文,找找哪些是描述性說明文,哪些是抒情性說明文,再去嘗試著用這兩種不同的寫法寫寫自己最感興趣的動物。有了前面的鋪墊與滲透,學生的表達力自然會增強。
【教學策略】
1.淡化內(nèi)容,指向?qū)懛ā?
寫作閱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寫法,所以指向應該很明確。在組合文本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寫法的可用之處。最好是選擇學生已經(jīng)學過或相當熟悉的文本。實在需要不熟悉的文本,也要選擇內(nèi)容淺顯,在理解上毋須多花時間的。教學時淡化內(nèi)容,重點討論作者是怎么寫的,這么寫有什么好處,從讀學寫,以讀促寫。說白了,此時課文無非就是例子,是學生習作的例文。
2.一文多讀,反復利用。
從寫作的角度來教文本,一篇文本就有了多次利用的價值。同一篇課文,也許上一次在主題閱讀時側重內(nèi)容已經(jīng)讀過,這一次又可以側重寫作方法重讀一次;本次講環(huán)境描寫用得著,下次講段落結構時也用得上,以后講布局謀篇時還用得著。只要寫法典型,有利學生習作,教師可以反復利用,這一次組合幾篇文章來教這個寫法,下一次又和其他文章重組學習其他寫法,一文多讀,每一次學習的寫作技法都不相同,真正發(fā)揮例子的作用。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在學習環(huán)境烘托的時候,可以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麻雀》一起組合教學。還可以和《小英雄雨來》、《牧笛》、《燈光》等組合,教學通過幾件事來寫人物的方法。
3.循序漸進,關注學情。
習作教學需要梯度,群文組合中的寫作閱讀也需要梯度,要考慮學生的學情,遵循學生的年段特征。低年級主要是利用寫作閱讀學習遣詞造句,中段主要學習構段方式,高年段則重點關注文本中的布局謀篇技法。不切實際的盲目挖掘文本中的習作元素是不正確的。但是,有時因教學需要,在高年級的時候,重新利用中低段學過的課文和本冊課文相結合,學習布局謀篇的方法,只要文本特征明顯,也是可行的。
綜上所述,致力于學力發(fā)展的群文組合教學,主要植根于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適度調(diào)整文序或補充課外文章和整本書。當然,上述這三種組合方式必須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在教學中都需努力指向?qū)W生感悟力、閱讀力、表達力的發(fā)展,只是有所側重而已。限于篇幅,本文只就文本的組合方式這個層面展開表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根據(jù)每一單元的內(nèi)容靈活組織,處理好精讀細教和群文泛讀之間的關系,落實好課內(nèi)掌握方法與課外閱讀實踐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并通過恰當?shù)脑u價方式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逐步實現(xiàn)單篇課文教學、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多元共存的語文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2]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117.
[3]魏星,楊艷.言與意:演繹語文的精彩,語文教學通訊.山西.語文報社,2004.12.
[4]丁有寬.丁有寬與讀寫導練[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36-207.
[5]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6]徐秀春.從同課相異選擇看語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語文教育通訊,2014(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