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容芳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毙W生作文中頻繁使用方言嚴重制約了學生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能力。如何減少方言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阻礙作用?本人認為,上好語文課、用好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幫助學生走出方言作文“怪圈”、規(guī)范語言寫作的有效途徑。
一、上好語文課,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上,教師更應該當好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引導者角色,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在語文課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一)營造說普通話的良好氛圍。普通話是我國的一門規(guī)范語言,語文課更是學好普通話的主陣地。在語文課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語言習慣——用普通話去讀,用普通話去說、去思考,課堂語言的規(guī)范使用,使學生在學校里形成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習慣,這是對提高學生語言說話水平一個很好的做法。
(二)有序進行造句專項訓練。字詞是作文的前提基礎,小學生只要把字詞用準確,才能杜絕方言作文的現(xiàn)象,而造句練習是提高學生對于詞語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在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等步驟,充分利用好教材,科學、有序地進行專項造句訓練語文教材。比如,語文教材每一課都有“詞語花籃”欄目,那里出現(xiàn)的大多是新詞,這些新詞匯就是很好的語言訓練資源。在第一課時的生字詞教學過程中,首先,我會進行詞義教學,一定要把這些詞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清楚、講準確,把使用范圍交待明白;然后指導學生運用單個新詞分別進行口頭造句、重點詞語進行書面造句,最后根據(jù)學生所造的句子及時指導并作比較,比較造句的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看哪些句子更具體、形象等等,在不斷的比較修正過程中豐富學生的作文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用好語文教材,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其實每個學生手頭都有一個作文素材的寶庫——語文教材。因為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不僅向?qū)W生呈現(xiàn)了積極向上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也向?qū)W生展示了規(guī)范語言的使用技巧。因此,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將教材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是提高學生作文語言規(guī)范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以讀帶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把讀課文視為三年級語文課堂的重頭戲,采取多種朗讀方式,以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⑴分角色朗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授《狐假虎威》一課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讓學生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其他小動物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高漲,讀得入情入境。⑵表演劇本加深學生內(nèi)心體驗。⑶看圖與讀文相結合。
(二)從仿到創(chuàng)。要根治學生方言作文的“病根”,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更應該幫助學生完成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要求他們寫成語句通順的規(guī)范作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從兒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們用模仿而獲得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币虼宋覀儽仨毩⒆阏Z文教材,要求學生以課文中為范例進行仿寫,完成從知識感悟到寫作能力的轉換。首先,從仿寫句子入手,打好用詞造句的基本功,使語言逐步合乎語法規(guī)范。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課后第三題都會有文中句子賞析,指導學生在熟讀句子的基礎上學會仿寫句子,并運用在平時寫作中,恰當?shù)厥褂帽扔骶?、排比句等精彩語句,豐富作文語言;其次,仿寫課文中的某些精彩的段落,重在指導學生關于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片段的描寫;最后,模仿課文結構,小學生的認知結構缺乏邏輯性,這也是造成小學生作文給人感覺“東拼西湊”的原因。教師在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形成一定的邏輯性,明白作文應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為成篇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仿”是手段,“創(chuàng)”是目的;“仿”是條件,“創(chuàng)”是結果。從仿到創(chuàng)是學習作文的規(guī)律,因為學生一開始不會寫作,通過模仿和借鑒,他們就掌握了書面表達的要領,把課文中的表達技巧自然而然地轉化為自己能運用自如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反復練習,同學們就會掌握用書面語言進行寫作了。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