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典
探究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通過創(chuàng)設精彩案例,設置有效疑問,把教學目標蘊藏于創(chuàng)設案例之中,啟發(fā)學生思考,自主發(fā)現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探究內容要著眼于現實生活、跟學生實際緊密聯系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學,高中學生錄取分數為區(qū)里墊底,文科知識基礎較差,因此,《哲學與生活》中的多數探究對我們學生而言都不太適合。如筆者在“哲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就沒有采用探究活動《淮南子·人間訓》,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讀不懂,設置的問題也根本不懂,花費時間多,造成教學難題,而探究活動的導思功能完全喪失才是不可取的根本原因。所以摒棄不用,而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案例:我們學校允許學生帶手機,但絕不允許學生課堂看手機。你是怎么看待學校的做法的?作為學生的你又是怎么做的?學校和你的做法的根據一樣嗎?創(chuàng)設的案例就是學生實際的生活,而手機問題正是當下學生與學校重要的沖突因素,學生對此問題看法不一,有話可說,有的學生說,手機也可以是課堂教學和學習工具;有的甚至說他正在學習游戲軟件的開發(fā)。學生的回答常常有令人驚奇的閃光點,為課堂增添生氣和笑聲,枯燥的哲學變得趣味盎然。
二、探究內容要與具體哲學原理相對應,針對性強
創(chuàng)設適當的案例很重要,但如果不是針對相應的具體哲學原理就失去意義。筆者在“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這一內容教學中,就直接采用書中的探究活動“兩位學生的不同做法(其中一人有智慧,能創(chuàng)新;另一人則守規(guī)矩,按章辦事)”的案例 ,但把設問修改一下:你比較欣賞哪個學生?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第一問專門針對“哲學就是愛智慧”,第二問專門針對“哲學就是追求智慧”。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我設計或修改的問題都盡量簡單化,這樣學生才能夠思考、容易并且敢于回答。第一問雖簡單,但要求學生說出欣賞的理由——智慧當然最值得欣賞。第二問是對哲學的本義的深化理解,但重點是把追求智慧引向學生的行動中去,讓學生自己比出差距,萌生追求美好智慧的念頭,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三、探究過程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上,教師要緊扣教學重難點,由淺入深,不斷地設置情景,引起爭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嘗試釋疑;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者的作用,學生討論時要各組巡視,從中恰當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善于觀察、善于啟發(fā)、善于總結;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觀察學生討論的熱烈程度,掌握學生的心態(tài),及時地為他們排除討論中思維的障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即使學生有不正確的看法也要分析,找出其中有利于深入解決問題的端倪,揭示給學生便于進一步探討。
四、探究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拓思維空間
《哲學與生活》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創(chuàng)設,應該盡量精選學生感興趣的且容易參與、耐人尋味的案例并設置針對性問題。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這一內容教學中,就創(chuàng)設探究案例: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而哲學家克拉底魯卻說“人連一次也踏不進同一條河流”。設置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1)想象你就要踏進一條河流的情景,然后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2)你洗過澡嗎?你有沒有洗過同樣的澡?
案例一呈現就引起學生濃烈的興趣,學生對兩位哲學家的話推敲不出所以然,但到第二問時馬上就理解了“我洗過澡,且每次都不同”的結論,回過頭就理解了赫拉克利特的話是對的,也認識到克拉底魯只承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是荒謬無比的,難道我們都洗不成澡嗎?笑話!這樣巧妙的問題置換就可以完全把學生拉進創(chuàng)設的案例和問題之中,“洗澡”洗出味道,也洗出學生的參與熱情,“想象”也為學生留出廣闊的思維空間,但一切都在教師的預設軌道上,在愉悅中學到“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的原理。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