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瀟
日本的電信詐騙事件多發(fā)生在老人身上,詐騙分子看中的是老人積蓄豐厚,辨識能力相對較弱,往往冒充其親人、子女、警方或銀行,利用“墊付支票”“修改銀行卡密碼”“涉嫌非法活動”等謊言,或者謊稱其子女出現(xiàn)了意外急需用錢,欺騙不明真相的老人轉賬匯款。據日本警察廳統(tǒng)計,僅在2015年,日本電信詐騙案涉嫌金額超過500億日元。
2007年年初,日本政府頒布《假冒賬戶存入受害者救濟法》,授權銀行對可疑賬戶進行凍結,并對受害人的債務減記、受騙金額返回等做出規(guī)定。與此同時,警方與銀行聯(lián)手,對賬戶的異常交易進行監(jiān)控,限制自動取款機單日及單次轉賬的額度,同一家銀行每人只能開設一個賬戶,禁止賬戶買賣。各地警方還會定期在不同媒體上分析典型案例,公布最新作案手法,指導民眾學會應對策略,不斷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
科學技術是預防電信詐騙的重要手段,一種手機會話分析軟件,在日本金融網點得到廣泛的應用。新技術匯集常用的如“孩子老師”“銀行職員”“交通事故”等常用詐騙語言,及時提醒手機使用者不要盲目匯款,這種軟件還能根據持有人的語調變化發(fā)出警報聲,并在屏幕上顯示:“這可能是詐騙電話,務請注意!”倘若當事人執(zhí)迷不悟,自動提款機中的防詐騙裝置探測到有人邊打電話邊匆忙操作,就會自動停止轉賬。
2003年4月,日本正式實施《個人情報保護法》,掌握公民私人信息的機構或從業(yè)者被定義為“個人情報對應事業(yè)者”。一旦發(fā)生信息泄漏事件,不管是否造成后果,相關機構或者人員都要擔責,視情節(jié)判處一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