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圖爾特·普拉特納 文 李修建 譯
藝術人類學:研究視野與當代趨勢*
(美)斯圖爾特·普拉特納 文 李修建 譯
人類學家對藝術的研究依據民族志方法,集中于對邊緣和異域社會的研究。人類學家將藝術生產視為一種嵌入于藝術界以及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活動。僅僅關注藝術品,而忽視促使其生成的一系列復雜的人類關系是錯誤的。早期對小型部落社會藝術的研究,集中于確立藝術品的文化起源,以建立類型學的分類,滿足西方博物館管理者的需要。最近對第三世界藝術的研究更多關注藝術如何表達地方或民族文化。還有研究關注西方藝術界,追問藝術作為一種商品和自我表達的手段是如何融入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類學所秉持的深入的厚描方法,將會極大地推動對于藝術市場的研究。這是未來的一個研究趨向。
藝術人類學;民族志;整體論;藝術市場
相比其他社會科學家,人類學家的藝術研究有何特異之處?答曰:其形式(依據民族志方法)和內容(集中于邊緣和異域社會)皆有區(qū)別。人類學家?guī)缀蹩偸菍⒚褡逯咀鳛橐环N研究方法。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對調查對象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進行直接的、個人化的和深入的觀察,并與他們往復互動,以收集大量原始的數據。20世紀上半葉,人類學這一學科取得了進展,彼時的人類學家主要研究貧窮而富有異域情調的非西方文化,并且往往是殖民主義者涉足的地區(qū)。這一學科比較盛行的身份認同,大多數還是源于作為第一個研究那些遙遠區(qū)域的西方人的典型經驗。人類學家必須是一個多面手,需要記錄諸如語言、環(huán)境、經濟、宗教、家庭生活、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根本不存在于西方文獻之中(與基于歐美地區(qū)的學科截然不同,比如,一個經濟學家可以依靠唾手可得的有關非經濟變量的背景和語境信息進行研究)。
人類學家②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學者亦持有類似觀點,經濟學界卻非如此。認為,藝術生產,即使是西方的藝術生產,不應被簡單地看成應用美學,而應作為一種嵌入藝術界以及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活動。(貝克爾出版于1982年的《藝術界》對這一觀點作了重要陳述)。僅僅關注獨特的藝術品而忽視促使其生成的一系列復雜的人類關系是錯誤的。因而,典型的美國中年藝術家需要有一個家庭,家里要有人(不一定是藝術家本人)獲得健康保險。①S t u art P l attner,High A rt Dow n Ho m e:A n E c o n o m i c E t h n og rap hy of a L o c a l A rt M ar k et,Chi c a go:U n i v ers i t y of Chi c a go P ress,1996.類似地,意大利的藝術家要有住房,房子通常通過家庭關系獲得。對一個人的整體生活經歷的關注,意味著人類學家所觀察和訪談的人(信息提供人),是基于他們自己的生活和地方性文化而界定的專家,而不管他們在自身的社會結構或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有多低。
人類學的典型研究地點是非西方國家的地方社會(如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或第一世界國家里的邊緣社會(如北美印第安人)。在這些情況下,人類學家對三類主題有著持續(xù)興趣:對第三世界或異域文化的藝術研究②“原始藝術”這一術語是政治不正確的,因為根本不存在原始的審美觀念和作,參見S a lly P r i c e,P r i m i t i v e A rt i n Ci v iliz e d P l a c es,Chi c a go:U n i v ers i t y of Chi c a go P ress,1989.,這類研究能夠揭示藝術品的文化意義;對博物館展覽和政策的研究,試圖彌合邊緣化的非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文化差距;對當代藝術世界的研究。
早期對小型部落社會藝術的研究,集中于確立藝術品的文化起源,以建立類型學的分類,滿足西方博物館管理者的需要,他們將那些物品歸類為原始藝術或博物館里的人種學部分。當時,這些東西只是作為藝術品加以展示,對其文化意義沒有任何解釋,人類學家已遭到嚴厲批判。這種對藝術品的去文化化也帶有非人性化的傾向,因為人類學家沒有像對待西方藝術品那樣,試著辨識當地的藝術家個體。人類學家似乎還被滯留于執(zhí)迷不悟的殖民主義的糟糕歲月里。③S a lly P r i c e,P r i m i t i v e A rt i n Ci v iliz e d P l a c es,Chi c a go:U n i v ers i t y of Chi c a go P ress,1989.更多的歷史研究,認為博物館藏品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異域社會的樣貌,呈現(xiàn)了人類學和西方思維視野下的第三世界文化。
最近對第三世界藝術的研究集中于關注藝術如何表達地方或民族文化。比如,赫德爾(H e id er)在《印尼電影:屏幕上的民族文化》(I n do nes i an Ci ne m a:N at io na l Cul t u re o n S c reen)(1991年)一書中揭示了印尼電影如何展現(xiàn)印尼文化的獨特方面。許多研究集中于旅游或西方商品化以及通過畫廊—博物館系統(tǒng)進行銷售的語境下,占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與處于從屬地位的藝術界之間的互動。如庫特(J ere m y Coo te)和謝爾頓(A nt ho n y Sh e l t o n)主編的《人類學、藝術和美學》(A nt h r o p ology,A rt an d A est h et i c s)(1992年),伊萬·卡普(Iv an K arp)和斯蒂文·拉文(S te v en L a v i ne)主編的《展示文化:博物館展覽的詩學與政治》(E x hibi t i n g Cul t u res:Th e P o et i c s an d P oli t i c s of M u se u m Di sp l a y)(1991年),皆提供了很好的作品考察。相關研究中,涉及的問題包括西方藝術市場的價值觀對當地社會造成的緊張關系,前者強調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競爭以及個人自由。非西方“傳統(tǒng)”(例如,澳大利亞土著)社會傾向于結構化地抑制個體的身份認同,以滿足群體利益。土著社會無比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卻也付出了代價。④F re d R.M y ers,Th e W iz ar d s of Oz:N at io n,S tate,an d t h e P r odu c t io n of A bo r igi na l F i ne A rt,i n F re d R.M y ers(e d.),Th e E m p i re of Thi n g s,S anta F e,NM:S c hool of A m er i c anResear c h P ress,2001.雖然非西方社會需要把本地產品銷售到非本地市場以增加收入,他們卻憎惡商品化所帶來的文化負累,與鈔票如影隨形的,是(在他們看來)西方式的高度緊張的個體化。這些研究還熱衷關注階級、種族和性別這三位一體的不平等的來源和影響,結果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弱勢者依然弱勢,這顯然是不公平的。⑤M ar g aret Dubi n,N at i v e A m er i c a Coll e c te d:Th e Cul t u re of an A rt W o r ld D,A lbu q u er q u e:U n i v ers i t y of N e w M e x i c o P ress;M olly M ulli n,Cul t u re i n t h e M ar k etp l a c e:G en d er,A rt an d V a lu e i n t h e A m er i c an Sou t hw est,Du r h a m,N C:Duk e U n i v ers i t y P ress.2001.
人類學的持久興趣是探討特定的社會行為如何編碼地方意義,并保護地方文化免受外部力量侵擾。例如墨菲(How ar d M o rp hy)在《古老的聯(lián)結:藝術與土著知識體系》(A n c estra l Co nne c t io ns:A rt an d an A bo r igi na l Sy ste m of K n owl e dg e)(1991年)一書中對澳大利亞土著樹皮畫的研究,格拉瑟(H enr yGl ass i e)在《孟加拉國的藝術與生活》(A rt an d L if e i n B an gl a d es h)(1997年)一書中對孟加拉國陶藝家的研究。一項有趣的研究是運用全球化的理論,展示了非洲藝術家和藝術銷售商通過兩個大陸之間的藝術品貿易創(chuàng)造出富有而充實的生活。如斯坦納(Ch r i s S te i ner)的《運輸中的非洲藝術》(A f r i c an A rt i n T rans i t)(1994年),施托勒(S t oll er)的《捷豹:非洲人在美國的故事》(J a gu ar:A S t o r y of A f r i c ans i n A m er i c a)(1999 年)。
另一個研究潮流投向了西方的藝術界,追問藝術作為一種商品和自我表達的手段是如何融入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哈勒(H a ll e)的獨特研究《文化內部:美國家庭中的藝術與階級》(I ns id e Cul t u re:A rt an d Cl ass i n t h e A m er i c an Ho m e)(1993年),將紐約市區(qū)160個家庭中的藝術品作為研究對象。他分析了藝術對于富裕的中產階級工人家庭生活所具有的意義。這一研究挑戰(zhàn)了布爾迪厄在《區(qū)隔:趣味判斷的社會學批判》(Di st i n c t io n:A So c i a l C r i t i q u e of t h e J udg m ent of T aste)(1984年)以及他和達爾貝爾的《藝術之愛:歐洲藝術博物館及其公眾》(Th e L o v e of A rt:E u r o pean A rt M u se u m s an d t h e i r P ubli c)(1990 年)兩書中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文化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高雅藝術是一種文化資本,是精英階層用來標識自身地位,并限制非精英階層進入的手段。哈勒細致的實證工作表明,高雅藝術(例如,對抽象藝術的品味)在精英階層與下層階級中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很難解釋其身份標記的功能。普拉特納(P l attner)的《高雅藝術進家庭:對地方藝術的經濟民族志研究》(High A rt Dow n Ho m e:A n E c o n o m i c E t h n og rap hy of a L o c a l A rt M ar k et)(1996年),考察了美國一個普通的非精英城市的藝術界。這一民族志研究表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當地藝術市場的藝術家、經銷商和收藏家如何對這些既是個人表達也是商品的奇怪物品做出經濟上的決策。這本書對諸如價值的社會建構和不對稱信息的影響等抽象概念做出了活生生的解釋。另一本著作提供了現(xiàn)存的本地藝術市場的一個概括性模型,其中,精神價值的生產者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活動,突出了藝術市場自相矛盾的性質。①S t u art P l attner,AM o st I n g en iou s P ara do x,Th e M ar k et fo r Co nte m p o rar y F i ne A rt,A m er i c an A nt h r o p ologi st,1998,100(2),pp.482-493.
其他人類學家對藝術的界定亦非常寬泛,強調行為的表達方面的重要性。安德森(A n d ers o n)②R i c h ar d L.A n d ers o n,A m er i c an M u se:A nt h r o p ologi c a l E xc u rs io ns i nt o A rt an d A est h et i c s,S a ddl e R i v er,NJ:P rent i c e-H a ll.2000.認為行為涉及如下方面:
●人類創(chuàng)作的制品;
●通過訓練取得卓越技能,以此進行創(chuàng)作;
●在公共媒介中生產;
●意在影響感覺;
●發(fā)現(xiàn)與其他作品共享一些風格化的傳統(tǒng)。
安德森依據這些標準確定了64位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民族志考察。那些藝術家包括一個紋身師、一個汽車修理工、一個園丁、一個牧師,還有一個畫家、一個銀匠以及其他人。根據上述定義,他提出藝術是廣泛存在的,已經嵌入美國社會,有著重要意義。他定義美國本土美學的嘗試,與傳統(tǒng)人類學關注平凡民眾而非主流精英的日常生活的作法是一致的。安德森以自己的方式把人類學帶回了家。正如早期人類學家在日常物品中發(fā)現(xiàn)藝術,如美拉尼西亞的雕刻獨木舟,非洲的盾牌或南美洲的樹皮衣,這位現(xiàn)代人類學家在堪薩斯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藝術。它證明了一個長久以來形成的人類學價值觀,即從低下之處尋找高級藝術,人類學通過闡明日常生活的藝術性,從而提升了民眾生活的尊嚴。③J o e l Sh er z er,V er b a l A rt i n S an Bl as:Ku na Cul t u re t h r ough i ts Di s c ou rse,C a m b r idg e:C a m b r idg e U n i v ers i t y P ress,1990;P atr i c k M c N a ugh t o n,Th e M an d e Bl a c k s m i t h s:K n owl e dg e,P ow er,an d A rt i n W est A f r i c a,Bloo m i n g t o n,I N:I n di ana U n i v ers i t y P ress,1988;Gi an c ar lo S c odi tt i,Ki ta w a:A L i n gui st i c an d A est h et i c A na ly s i s of V i s u a l A rt i n M e l anes i s,B er li n:M ou t o n d e G r uy ter,1990.
藝術人類學研究將何去何從?人類學所秉持的深入的厚描,將會極大地推動對于藝術市場的研究。主要的挑戰(zhàn)是洞察藝術品銷售中價值屬性的奧秘??紤]到藝術中的社會價值創(chuàng)造,經銷商和收藏家之間的個人關系如何促使價格合法化?經濟學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細膩的民族志研究將會揭示如何在各種語境之中達成交易。人類學能作出獨特貢獻的另一個領域是藝術的全球化研究。當非西方藝術在西方市場上取得成功之時,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文化沖突,人類學家在增進我們對這一文化沖突的基本過程的理解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這種外國藝術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市場?我們的商業(yè)化和個性化又將如何影響傳統(tǒng)的生活“回家”?現(xiàn)在的科技使得人員信息和商品可以廉價而輕易地往復流動。對此,我們拭目以待新的見解。
Art Anthropology:Research Horizonsand Contemporary Trends
Writtenby Stuart Plattner,translated by LiXiujian
Anthropologists'research on artis based on ethnographic methods and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marginaland exotic societies.Anthropologists regard art production as an activity embedded in the art world and in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It is wrong to focus only on artwork and to ignore a series of complex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make it happen.Early research on the socialartof smalltribes focused on establishing the culturalorigins of works of artin order to establish typologicalclassifica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western museum managers.Recent studies of the third world art focus more on how art expresses local or national cultures.There are also studies that focus on the western art world,asking how art can integrate into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as a means of goods and self-expression.Anthropology upholds the deep method of thickening,willgreatly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artmarket.This is a future research trend.
Art Anthropology,Ethnography,Holism,Art Market
J0-05
A
1003-3653(2017)05-0076-04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5.008
2017-06-08
斯圖爾特·普拉特納(Stuart Plattner,1939~),男,曾任美國密蘇里大學圣路易斯分校人類學系教授。
[譯者簡介]李修建(1980~),男,山東臨沂人,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美學、藝術人類學。
*譯自R u t h Tow se主編《文化經濟學手冊》(A h an dbook of c ul t u ra l e c o n o m i c s),E dw ar d E lg ar P ubli s hi n g L t d,2005,第15-19頁,作者授權翻譯。
(責任編輯、校對: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