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關鍵,在課堂中進行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教師積極交流,對知識點深入辨析,最終切實掌握語文知識。這就需要對提問方式、提問內(nèi)容進行研究,找出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提問模式,強化課堂提問效果。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不足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說來,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提問存在的問題比較明顯,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提問方式過于刻板,往往是在教學完一部分知識之后進行提問,而且問題往往也是千篇一律的“同學們都聽懂了嗎?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嗎?”這樣的提問對于教學活動的推進無幫助,不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語文知識。其次,提問內(nèi)容太過局限。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僅僅是限于所教學的內(nèi)容,沒有實現(xiàn)發(fā)散拓展,這就使得學生思維受到局限。最后,提問存在單方性。單方性就是指課堂中的提問僅僅是教師向?qū)W生提問,而并非是學生和教師雙向提問。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提問是一個雙向性的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交互的雙向關系。學生應該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可以主動向教師提出問題,而不是一味被動接受教師提出的問題。所以,要強化提問的有效性,必須要扭轉(zhuǎn)這一局面。
二、強化小學語文教學提問的改進策略
(一)多元化提問
所謂多元化提問,就是實現(xiàn)提問方式的多元化,通過不同的形式向?qū)W生提出問題,確保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搶答,彰顯出提問的意義。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提問手段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而變化。如,在針對《小池》這首詩進行教學時,詩中對荷葉的形態(tài)進行了描述,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边@時,為了讓學生表達出自己對荷葉形態(tài)的理解,大多數(shù)教師會直接提問“同學們,根據(jù)詩句,大家可以說說荷葉是什么樣子的嗎?”這種提問過于直接,而且鑒于學生表達能力,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時,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生,拿出鉛筆畫出詩中描述的荷葉形態(tài),畫的最好的同學可以獲得一份神秘小禮物哦?!蓖ㄟ^這樣的一種方式能讓學生表達出詩中荷葉形態(tài)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對比提問,即結合另外的詩句,讓學生分析其中的異同;也可以運用素材提問,即給學生提供一些素材,讓學生根據(jù)素材分析問題。這些不同的提問形式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二)拓展提問內(nèi)容
拓展提問內(nèi)容,可以由此及彼,實現(xiàn)教學轉(zhuǎn)移,讓學生從一個知識點遷移到另一個知識點,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比如在教學《畫》這首詩的時候,詩中有“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樣的句子,教師可以就此提問:“遠看山有色,那么近看是否會有色呢?近聽水無聲,那么遠聽呢?”通過這樣一個非常規(guī)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被立即調(diào)動起來,對這個問題展開思考。在此基礎上,針對該詩的后兩句:“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苯處熯€可以進一步提出一些比較新穎的問題:“詩句的意思是說春天過去了,但是花兒還在,沒有凋謝。人靠近了,鳥兒也不驚慌,沒有飛走。那么同學們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花兒能夠一直盛開到春天之后,哪些鳥兒不怕生人呢?”通過思考,學生可能就會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像“鴿子不怕生人,因為廣場上有鴿子?!薄胞W鵡不怕生人,因為鸚鵡會學人說話?!蓖ㄟ^這樣的提問,不僅將全詩的意思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還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得課堂更加活躍。
(三)雙向提問
教師單方面的提問對于推進教學活動存在一定困難,因此需要在教學中強化雙向提問,在向?qū)W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如,在教學《草》一首詩,其主要內(nèi)容是描述了草的堅韌,任憑風吹火燒,到了第二年還是能夠長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全詩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提出自己心中的問題。“同學們,詩中描寫了草的堅韌精神,那么大家可能還存在一些疑問?,F(xiàn)在大家就通過幾個詞語進行描述,然后讓老師和另外的同學作答,好不好?”這樣學生就能通過一些關鍵詞描述自己的問題,如“草、火、誰”,可得出學生的問題是誰放火燒了草。又如“春風、吹、怎樣”,可得出學生的問題是春風怎樣吹的草。通過這樣的形式,形成交流互動,可以加強教學效果。
提問是教學活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提問方式單一、提問內(nèi)容局限等問題。通過多元化提問方式、拓展提問內(nèi)容以及雙向提問,勢必可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提升教學效果。
孫蕊英,教師,現(xiàn)居甘肅莊浪。